早发性肝癌HBV整合及HBx-SINE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r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HCC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BV整合是HBV相关性HCC(HBV-HCC)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主要通过表达病毒蛋白、顺式激活作用、产生新的融合转录本以及诱发基因组不稳定而介导HCC发生发展。和非HBV所致的HCC相比,HBV-HCC患者具有诊断年龄较低、肝硬化发生率低的特点。早发性HBV-HCC患者往往有大量HBV整合事件发生,且预后不良,在这一人群中HBV整合有直接临床意义。近年发展起来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在重复序列检测、结构变异检测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增强了我们对于人类基因变异的全谱学理解,正在彻底改变研究人员对于基因组的研究。应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早发性HBVHCC中HBV整合的描绘将为探索HBV整合特点、促癌机制提供新视角。二、研究目的基于三代测序平台描绘早发性HBV-HCC患者中HBV整合特点;探讨HBV整合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驱动因素在HBV-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HCC的早诊早治提供线索。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16对早发肝癌患者(年龄<=35岁)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及病理资料,随机抽取其中6对标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使用Nanopore测序平台,产生的数据使用NANOQC软件进行质控分析,用Porechop软件获取和删除接头,用Minimap2软件进行数据比对,用Nanofilt软件对数据进行过滤,用Nanostate软件对读序(Reads)质量和长度进行统计。进而进行结构变异分析、差异基因注释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提取HBV-人嵌合Reads,分别再次与HBV和人基因组比对,进行统计分析,并用PCR扩增、一代测序验证。第二部分:用基因组步移结合一代测序技术得到HBx-SINE全长序列。全基因合成HBx-SINE、PVT1启动子、c-Myc启动子,构建报告基因质粒:HBx-SINE-p GL3-Promoter、c-Myc-p GL3-Basic、HBx-SINE-p GL3-Basic、HBx-SINE-c-Myc-p GL3-Basic、PVT1-p GL3-Basic、HBx-SINE-PVT1-p GL3-Basic,转染人胚肾细胞株HEK293T、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HT29和人肝癌细胞株Hep G2、Hu H7、LM3、MHCC-97H,利用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并分析HBx-SINE在不同细胞中对SV40病毒启动子、c-Myc启动子、PVT1启动子转录调控的影响。并对HBx-SINE进行截短突变,构建HBx-SINE截短突变报告基因质粒:HBx-SINE(1-519 bp)-p GL3-Promoter、HBx-SINE(520-1,258 bp)-p GL3-Promoter、HBx-SINE(364-690 bp)-p GL3-Promoter、HBx-SINE(907-1,258 bp)-p GL3-Promoter、HBxSINE(796-1,116 bp)-p GL3-Promoter;HBx-SINE(1-519)-c-Myc-p GL3-Basic、HBxSINE(520-1,258)-c-Myc-p GL3-Basic、HBx-SINE(364-690)-c-Myc-p GL3-Basic、HBxSINE(907-1,258)-c-Myc-p GL3-Basic、HBx-SINE(796-1,116)-c-Myc-p GL3-Basic,经转染肝癌细胞后,使用报告基因系统,分析HBx-SINE对SV40病毒启动子和c-Myc启动子转录调控活性影响的核心区域。第三部分:用生物素标记HBx-SINE核心区域,构建生物素标记探针,利用DNApull down结合LC-MS/MS方法检测并分析与HBx-SINE核心区域结合的蛋白,并用凝胶迁移实验、Ch IP-q PCR验证特异性结合蛋白。进而,使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PARP1敲除细胞系及敲除空载对照细胞系如下:Hu H7-PARP1-KO、Hu H7-KO-Control、Hep G2-PARP1-KO、Hep G2-KO-Control,用在第二部分中构建的p GL3系列报告基因质粒转染上述细胞,以验证在Hu H7和Hep G2细胞内PARP1是否为HBx-SINE对SV40病毒启动子和c-Myc启动子转录调控活性影响的关键分子。第四部分:用RT-q PCR检测HBV相关的肝癌细胞系中PARP1和c-Myc的表达量,并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共表达关系。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PARP1敲除细胞系和敲除对照细胞系:PLC\PRF\5-PARP1-KO、PLC\PRF\5-KO-Control;Hep G2.2.15-PARP1-KO、Hep G2.2.15-KO-Control。利用CRISPR-d Cas9系统构建PARP1激活细胞系和激活对照细胞系:PLC\PRF\5-PARP1-Activation、PLC\PRF\5-Activation-Control;Hep G2.2.15-PARP1-Activation、Hep G2.2.15-Activation-Control。收集上述细胞蛋白,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以证实在HBV-HCC细胞中PARP1和c-Myc的表达相关性。利用上述构建的细胞系进行CCK8、克隆形成和Edu掺入实验,检测PARP1在HBV-HCC细胞系中的功能。四、结果第一部分:(1)早发HBV-HCC患者肿瘤组织中整合的HBV序列长度可以从数十碱基到超过三千碱基,HBV基因组序列的1600-2000 bp区域整合频率较高。(2)肿瘤组织中HBV整合呈克隆性,而癌旁组织中的HBV整合多为散发性。(3)肿瘤组织中HBV在1号染色体中整合频率最高。(4)HBV整合与人染色体CNV存在关联。(5)HBV整合在人不同染色体间融合中起桥接作用。第二部分:(1)测序验证得到HBx-SINE全长序列。(2)HBx-SINE在肝癌细胞系Hep G2、Hu H7、LM3、MHCC-97H中对SV40病毒启动子的转录调控活性有显著增强作用,而在人胚肾细胞株HEK293T、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HT29并无此作用。(3)HBx-SINE(518-906 bp)区域是HBx-SINE对SV40病毒启动子转录调控活性增强的核心区域。(4)HBx-SINE在肝癌细胞中对c-Myc启动子的转录调控有增强作用,且HBxSINE(518-906 bp)区域也是HBx-SINE对c-Myc启动子转录调控活性增强作用的核心区域。(5)HBx-SINE在肝癌细胞中对PVT1启动子转录调控活性无明显作用。第三部分:(1)PARP1是HBx-SINE结合的主要蛋白分子。(2)PARP1蛋白特异性结合HBx-SINE核心区域。(3)PARP1是影响HBx-SINE细胞内转录调控活性的关键分子。第四部分:(1)HBV-HCC细胞系中PARP1和c-Myc表达正相关。(2)SNU-387、SNU-182、Hep G2.2.15和Hep3B细胞中HBV病毒均存在8号染色体整合,且整合涉及多条染色体多个基因;PLC\PRF\5细胞系HBV整合位点数少。(3)HBV整合细胞中PARP1和c-Myc存在共表达关系。(4)PARP1和c-Myc两者间存在相互作用。(5)PARP1分子是调控HBV相关肝癌细胞增殖的关键分子。五、结论在早发性HBV-HCC患者肿瘤组织中HBV整合呈克隆性,提示HBV整合优势克隆扩增为HBV-HCC的早期驱动事件。HBV-HCC患者肿瘤组织中HBV在不同染色体间融合起桥接作用,且高频发生,可能促进HBV-HCC的早期发生。HBV整合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存在关联。肿瘤组织中,人染色体HBV高频整合8q24区整合序列HBx-SINE通过结合PARP1增强c-Myc启动子在HBV-HCC细胞中的转录调控活性而导致肿瘤组织中c-Myc高表达促进HBV-HCC早期发生。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骨肉瘤(OS;Osteosarcoma)是一种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以形成骨或骨样组织为特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早期转移、进展迅速等特点。于青少年及60~70岁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附近。目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新辅助化疗、再行手术治疗,并根据肿瘤病理结果强化化疗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骨肉瘤治疗的标准化方案,使得新发骨肉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提高到了68%,但已转移
学位
一、研究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发病率亦逐年增加,但目前尚无阻止骨关节炎不可逆进展的有效治疗方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骨关节炎药物关节腔内注射(Intra-articular,IA)模型给药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治疗的科学探究中,是实现骨关节炎药物控释和靶向治疗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合成比表面积大、能够高效负载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疼痛是一个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不仅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患者失眠、抑郁、自杀等心理疾病发生率。然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导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枢神经炎症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疼痛慢性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是中枢神经炎症最直接的发起者。细胞焦亡作为免疫细胞对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御手段,过度的细胞焦亡将放大炎症反应,促进
学位
第一部分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在小鼠慢性胰腺炎中的致病作用研究目的:胰蛋白酶原基因(PRSS1)的突变可导致人类遗传性慢性胰腺炎。然而,目前还不清楚PRSS1的突变模式如何促进疾病的发展。因此,我们研究了人源的PRSS1突变在小鼠体内表达的效果。研究方法:在全长型胰腺弹性蛋白酶基因(Elastase)启动子的控制下,在胰腺腺泡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了不含突变的人源PRSS1基因和编码R122H突变的PRSS
学位
【研究背景】舒尼替尼(Sunitinib,SNT)是一种多靶点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目前治疗转移性肾癌、胃肠道间质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线靶向化疗药物之一。然而,基于SNT的化疗方案常伴随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如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导致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SNT化疗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但
学位
第一部分神经移位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研究目的: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膈肌瘫痪、呼吸功能丧失,死亡率极高。本课题组聚焦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重建这一临床难点问题,通过膈神经-迷走神经移位技术,成功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膈肌运动。本部分旨在论证神经移位对恢复高位颈髓损伤后膈肌功能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构建迷走神经-膈神经端侧吻合的大鼠模型,在神经移位6个月后,于C3水平建立脊髓损伤打击模型,对比假手
学位
背景:肝癌是世界范围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主。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肝癌的治疗效果在过去十几年间得到了较大的进展。由于肝癌早期诊断率较低,且且肝癌耐药性强、易远处转移,HCC 5年生存率仍低于50%。因此,阐明HCC进展的潜在机制和新的作用靶点至关重要,以便开发出可有效对抗或者延缓HCC的治疗药物。缺氧是实体肿瘤的一个重要特性
学位
背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长骨骨折的重要措施,其可以有效稳定骨折端,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条件。然而,对于骨质疏松及骨代谢异常等特殊类型患者而言,即使在具有稳定的内固定条件下,依然有骨折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的可能。此外,与内植入物相关的感染也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抗生素耐药菌的产生导致感染迁延不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细菌易在内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的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
学位
<正>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结合我校以“六个理解”为核心的“8421”共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化学教学模式——实施化学课堂的“四动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增设“活动”、倡导“互动”、展开“思动”、谋求“变动”,多角度推进教学改变,提高课堂效率,把“双减”政策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期刊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接近0.3%,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根据发病特征和部位不同,IBD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中,UC主要表现为直肠向近端不同程度扩散的弥漫性肠道黏膜炎症。目前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