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虽然临床上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较成人少见,但血栓形成后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及预后,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旨在分析单中心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明确不同肿瘤类型、治疗过程中高危因素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早发现、早治疗,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改善不良预后。方法:回顾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虽然临床上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较成人少见,但血栓形成后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及预后,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旨在分析单中心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明确不同肿瘤类型、治疗过程中高危因素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早发现、早治疗,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改善不良预后。方法:回顾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本院)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儿共747例。根据血管B型超声检查结果(有无血栓形成)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14人,非血栓组733人。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如发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2.在本疾病治疗过程中有无培门冬酶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3.临床表现:在病程记录里面查找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5.收集14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患儿的血栓类型、发生的部位、发生时间、血栓发生时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血栓消退时间。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恶性肿瘤患儿共747例,其中血栓组14例,非血栓组733例,血栓发生率为1.87%。2.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不是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横纹肌肉瘤这两种肿瘤类型是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在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差异显著(P<0.05)。3.血栓组和非血栓组APTT、Fi B的平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两组中D-D的均值均超出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血栓组血栓发生时的APTT、Fi B、D-D数值与非血栓组在恶性肿瘤初诊时的APTT、Fi B、D-D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因病例数少,暂不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横纹肌肉瘤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暂无证据支持培门冬酶、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血栓特点:⑴在14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患儿中,静脉血栓的有13例(92.86%),动脉血栓的有1例(7.14%),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高于动脉血栓(P<0.05)。⑵在14例患儿中,12例(85.71%)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过程中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P<0.05)。⑶治疗过程中CVC相关部位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VC相关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例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的患儿中,4例应用培门冬酶后发生血栓,时间为3天-8天,平均时间5.25天。⑷14例患儿血栓诊断时及血栓治疗后第7天的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⑸14例患儿出现症状后均经过血管B超明确诊断。⑹治疗与转归:经过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10例血栓完全消除,3例血栓部分消除,1例截肢。结论:1.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率为1.87%,血栓可作为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2.在儿童原发肿瘤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栓形成率最高。3.在治疗过程中,培门冬酶的应用是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4.血栓类型以静脉血栓为主,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部位多见。5.血管B型超声诊断简单、快捷,可作为诊断与治疗后随访手段。6.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有效,大多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Sirt6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LN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术诊断为LN的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LN活动性及慢性病变的半定量评分≥12分,分为非活动组37例、活动组43例;另纳入20例由于外伤行肾脏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全部研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患者临床资料、结节超声特征与消融术后结节体积缩小率、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关系,探讨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125例患者175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美容评估,记录术后1、3、6、12个月结节体积及体积缩小率、术后1个月甲状腺功能、术后6个月美容效果及
背景:结直肠恶性肿瘤(colorectal cancer,CC)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随着临床医生对直肠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直肠癌的治疗形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联合放化疗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不同的病人需要我们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科学治疗方案的制定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依赖于准确的术前分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
目的:吻合口漏(AL)是胃癌根治术后值得关注的并发症之一,其早期预测难度较大。本研究目的为探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预测AL中的意义,为预测AL的发生提供列线图预测模型,从而能够早期发现AL,及时干预。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诊疗中心同一诊疗团队收治的胃癌患者共136例,分为非AL
目的本研究编制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和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期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增加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变量,形成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探讨基于该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1.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于2019年10月至
目的:通过对全乳切除后接受一步法(即刻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和二步法(即刻扩张器-延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种植入物重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并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乳腺癌患者优选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对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接受乳腺癌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筛选和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鉴别鼻腔鼻窦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起自2006年03月至2019年06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共197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患者为113例(男性75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为54.7±14.1岁),恶性肿瘤患者为84例(男性54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55
目的探讨某教学医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及其基因周围环境,以便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和预防该菌的流行和传播。方法5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于2014年1月~2020年6月分离自山东省某教学医院的住院患者。通过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产物测序检测。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
背景:乳腺癌是目前发病率位居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生存,是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问题。乳腺癌的治疗目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尽管现在通过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5年及10年生存率,然而仍存在一部分患者出现治疗后的复发、转移,并构成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对于乳腺癌发生及转移的机制尚未完全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血肿液及外周血血清中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含量,并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转归,进而分析彼此间相互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索HICH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靶点。方法:观察组来源于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因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于我院NICU行微创引流治疗的患者,共纳入51例,同时收集于我院健康查体中心进行体检的49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