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标准中,忠实向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准则之一,然而在翻译中要做到百分之百忠实,完全再现原文的语义、文风、措辞和修辞等是无法实现的。在口译中更是如此。口译活动素有“遗憾的艺术”之称,口译工作的及时性、不可预知性、独立性、高压性等特点使得译员的翻译无法十全十美。加上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叛逆对于译员来说不仅是口译策略的需要,更是实现双方交流的需要。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重要理论——翻译目的论——为本文所提出的“积极性叛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目的论认为,翻译像所有其它的人类行为一样,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中应采取什么策略取决于翻译活动的目的。根据这一理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不应盲目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死板对应,而应在口译目的的指导下合理并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叛逆技巧,在充分尊重原文本意的情况下对译文作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工作,保证双方的顺利沟通和交流。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论述了口译中的积极性叛逆。作者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包括它的发展、重要观点以及它对口译研究的指导作用。接者,本文提出了口译活动中的两大叛逆现象,即积极性叛逆和消极性叛逆,并详细分析了导致口译中积极性叛逆产生的因素,如口译本身的特点、语言结构差异、文化差异等。随后,作者结合目的论,论述积极性叛逆在口译中的合理性和意义,指出口译作为一种目的性交际行为,可以用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指导口译中积极性叛逆的运用。然后,作者总结了四种主要的积极性叛逆技巧,即增补、删减、释意和概括,并用大量实例来分析如何在口译实践中合理地运用积极性叛逆技巧来灵活应对口译中碰到的困难。最后,作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探讨了要如何把握口译中积极性叛逆的“度”以及如何在积极性叛逆与忠实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