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很多翻译界学者的研究兴趣从以翻译作品为重点的理论研究向以翻译过程为重点的实证研究转变。许多学者认为,对译文与源文进行比较分析,远不如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大脑——“黑匣子”的运作机制进行揭秘能更真实地描绘出译者在翻译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思维过程。因此翻译过程研究在最近二十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相关实证研究开始涌现,并且取得了不俗成果,成为当今译坛的一股新力量。然而相比西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繁荣,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却还只是刚刚起步,需要更多开拓性的工作。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译者具有相应的翻译能力。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翻译人才。因而,翻译能力研究是发展翻译教学的基础,研究翻译能力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翻译教学原则的制定和课堂活动的实施。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语言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等,对于翻译职业能力则鲜有著述。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市场对具备较高职业能力的职业译者的素质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表明,职业译者的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且大量兼职译者充斥着翻译市场,译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同时也给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翻译市场需求以及高校翻译教学发展需求决定了在高校培养职业译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国的不同译者(主要是学生译者和职业译者)在英汉及汉英双向翻译中的思维过程差异,以及如何提高学生译者的职业能力,加快学生译者向职业译者的转变,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版本13.0)等。其中实证研究共有两个过程。首先针对翻译思维过程差异,共有两组研究对象,一组为八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组为四名职业译者。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采用有声思维法要求译者边翻译边口述其思维过程,所得资料连同回顾报告和行为观察笔记共同构成研究数据来源,然后对其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显示了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译者与职业译者在策略使用和处理层面上的异同以及二者的译文质量差异。鉴于这样的差异,究竟如何才能缩小学生译者和职业译者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译者的职业能力,确保译文质量呢?本研究穷追不舍,随即进入第二个实证研究过程,再次将这八名学生译者和他们的职业能力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继续探讨翻译职业能力和译文质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版本13.0)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后,学生译者的总体翻译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具体体现在学生译者身上的翻译职业能力的各次级能力的提升幅度遵循一定的次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道德、人际交往、使用翻译资源、培训意识、工作态度以及质量控制能力。更为可喜的是,从客户反馈的结果看,学生的译文质量也随之获得较明显的提高而且学生译者在职业道德,人际交往以及使用翻译资源能力这三方面次级能力的提升与译文质量的提高呈显著性正相关。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建议在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中着重引入真实的翻译项目,而不是沿袭惯用的纯粹教授书本上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和有效使用翻译资源的能力,加快学生译者向职业译者的转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