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央精神指引下,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投入,但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城乡居民间数字鸿沟现象依然显著。究其原因,从政府方面来看,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构建和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形象工程现象比较突出,并且涉农信息传播渠道有限。从农民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民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渠道利用不充分、参与度低等信息素质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探究农民信息素质对农民生活质量等信息化绩效的影响,探索有效推进信息化的手段,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理论背景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数字鸿沟的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以及农村信息化、农民信息素质及农民生活质量内涵、评价方法以及测度指标等研究领域,但对信息化、农民信息素质、农民生活质量三者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以及信息化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理论上是一个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工作的角度来看,本研究首次使用随机对照实验法研究中国农村信息化问题,不仅对丰富我国农村信息化理论体系、制定农村信息化推进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将推动实验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本文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加以阐述;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已有的数字鸿沟及农村信息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对本研究涉及的关键变量农民信息素质、农民生活质量、农民ICT支付意愿的概念及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索,从新经济增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中探寻了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的立足点所在;同时,通过对随机对照实验法的相关理论及案例进行归纳分析,为本文利用随机对照实验法分析信息化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机理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信息化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机理:模型构建。对信息化、农民信息素质与农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信息化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机理(农民信息素质起中介作用),提出了信息化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研究假设与细化的概念模型。第四章农民信息素质量表开发。根据已有理论及相关调查结果,提出农民信息素质量表的基本结构维度并进行量表项目的编制。利用初始量表在206名农民中进行初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包含15个项目的量表,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价值评价、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五个维度。在426名农民中进行复测,证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为评价农民信息素质提供一个量化工具。第五章随机对照实验研究。通过运用随机对照实验法这一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工具,设计并实施以免费配置电脑、接入宽带互联网和提供信息化培训为控制条件的实验,旨在考察信息化投入、农民信息素质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互联网用户数方面,控制组、实验组B和实验组A的被试中上网人数都出现了显著增加,其中经过互联网应用培训的实验组A的差异最为显著;在上网目的方面实验组A村庄的被试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第六章信息化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机理:实证检验。对以农民信息素质为中介变量的信息化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机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中,采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信息化投入对农民信息素质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检验农民信息素质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理;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农民信息素质对其经济收入、信息化投入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及农民信息素质在影响机理模型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大部分研究假设。第七章农民ICT支付意愿研究。采用Logit模型、Tobit模型分析了农民的ICT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ICT支付意愿是443元,与ICT资源资费相差甚远;农村居民ICT支付意愿不仅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收入的影响,更是信息化培训、上网行为以及农民信息素质的重要体现。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阐述和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已有理论及相关调查结果,提出了农民信息素质量表的基本结构维度并进行量表项目的编制,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发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信息素质量表,为评价农民信息素质提供了一个量化工具。(2)运用随机对照实验法这一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工具,设计并实施了以免费配置电脑、接入宽带互联网和提供信息化培训为控制条件的实验,通过对实验前后不同实验组别的被试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信息化投入对农民信息素质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差异。(3)探析了农村信息化投入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机理,将信息化投入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投入,以农民信息素质作为中介变量,将农民生活质量分为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收入,具体研究了两类信息化投入与农民信息素质及两类农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法、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以农民信息素质为中介变量的信息化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机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4)从现代消费选择理论出发,建立了农民ICT支付意愿模型,运用Logit和Tobit模型,以及微观调研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民ICT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ICT支付意愿视角解释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效果不理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