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钠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BDNF表达的影响的研究

来源 :海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丁酸钠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对BDNF成熟体mBDNF和前体pro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0-200uM浓度的6-OHDA作用不同时间,诱导损伤PC12细胞,之后通过CCK-8法检测6-OHDA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筛选细胞造模的最佳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6-OHDA对细胞生长形态和数量的影响;使用HE染色法观察嗜酸性包涵体生成;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α-synuclein在胞内聚集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PC12细胞及造模浓度药物作用PC12细胞12h、24h的胞内mBDNF表达变化。在建模成功的基础上,预先使用不同浓度丁酸钠(NaB)干预处理细胞1h后与6-OHDA共培养24h,再以CCK-8法检测加用丁酸钠预处理模式细胞的细胞存活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丁酸钠对6-OHDA诱导PC12细胞BDNF、弗林蛋白酶(Furin)mRNA表达的情况。细胞免疫荧光观察PC12细胞中TH、BDNF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测定丁酸钠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proBDNF、m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1、6-OHDA刺激PC12细胞后,呈剂量(50、100、150、200 uM)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存活率。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C12细胞随6-OHDA药物处理浓度的加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生长抑制越强,且细胞形态由整体饱满,轮廓不规则,突触伸展,变成形态皱缩圆顿,突触变细变短甚至消失。3、HE染色发现PD细胞模型核周的胞浆部位出现聚集成块的圆形或椭圆形嗜伊红包涵体,甚至有包涵体游走于细胞外。4、细胞免疫荧光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D细胞模型胞浆内存在包涵体α-synuclein阳性反应物。5、Western blot测定结果显示,6-OHDA的诱导损伤,使PC12细胞内mBDNF表达呈现出时间依赖性降低的趋势。6、CCK8数据表明,丁酸钠能显著提高6-OHDA诱导损伤PC12细胞的存活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效应。7、qPCR检测明确了模型组经6-OHDA处理后,BDNF和Furin mRNA相比正常组均减少,而NaB预处理之后BDNF mRNA明显升高,但仍然低于正常水平。NaB处理的实验组细胞Furin mRNA水平相比模型组增加,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8、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TH和BDNF蛋白表达均集中在胞质,正常组、实验组、模型组表达蛋白的细胞数目依次减少。9、相比正常组细胞,模型组mBDN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aB处理后降低趋势减弱。而proBDNF蛋白在模型组较比正常组略微降低,NaB处理后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6-OHDA诱导的PC12细胞PD模型内存在proBDNF/mBDNF失衡,proBDNF所占比例升高,且mBDNF的表达降低与6-OHDA的诱导呈时间依赖性。NaB可以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影响该模型细胞BDNF表达,降低PD模型细胞内升高的proBDNF/mBDNF蛋白比例,提高PD模型细胞的存活率,明确了其对6-OHDA诱导的PC12细胞帕金森病体外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由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h内行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对发病时间窗超24h的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进展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是否安全有效,目前偶有个案报道,但尚无多中心大数据研究。本研究旨在将发病超时间窗24h的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进展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内科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卒中中心进行治疗
目的:通过观察在MPP+(1-甲基-4-苯基吡啶)诱导的帕金森炎症细胞模型中,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 B)对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丁酸钠调控炎症反应的机制是否与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有关。方法:1.使用MPP+在BV2小胶质细胞上制备帕金森炎症细胞模型,CCK8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MPP+和丁酸钠处理24h后对BV2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实验浓度。2.
目的:创伤相关导致的神经损伤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压力。在所有外伤中,周围神经损伤占到2.8%左右。尽管周围神经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很难达到功能上的完全恢复,尤其是较长的神经损伤和近端神经缺损。目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上治疗方法繁多,但功能恢复效果并不理想,修复材料价格昂贵、风险性较大。为此,本研究拟利用BBC联合MSCs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EXO)修复大鼠坐骨神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大鼠中脑黑质部位注射TBK-1基因过表达载体对大鼠进行预处理,探究TBK-1对鱼藤酮(Rotenone,Rot)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相关分子机制,为寻找治疗帕金森病的靶向药物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8只,分四组(n=12):(1)空白组(contr ol group);(2)PD模型组(Rot group);(3)腺相关病
目的:通过观察中国汉族人群中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清PI3K水平,以及对PI3K基因rs3730087、rs3730088、rs3730089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分析,进一步评估PI3K与PD关系,为寻找PD的可能生物标志物、病情随访以及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PD组及对照组血清PI3K水平,并分别从PD患者的临床表型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观察血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后癫痫(post-ischemic stroke epilepsy,PISE)发病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对SeLECT量表与PSEiCARe量表预测PISE的发生的价值进行评价及对比,确定更适合该类患者的预测量表,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PISE的早期识别能力,以便合理及高效管理卒中患者。方法:对卒中登记数据库中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缺
目的:通过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人血清RIPK1和IL-1β、IL-6、TNF-α的水平变化,评价其对PD的诊断参考价值;探讨PD患者血清RIPK1和血清炎症因子与PD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80例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实验组按帕金森病统一评价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
第一部分SPARCL1和Integrinβ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及致痫大鼠中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目的:癫痫的特征在于癫痫发作的反复发生,这是脑中异常放电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SPARCL1和Integrinβ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蛋白表达变化及定位情况,在Li Cl-PILO诱导癫痫大鼠及PTZ致痫大鼠中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以初步探讨SPARCL1和Integrinβ1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
目的:明确SPARC和SPARCL-1在谷氨酸(Glu)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水平;阐明SPARC和SPARCL-1通过调控自噬对Glu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海马神经元Glu损伤模型,通过Western bolt和免疫荧光检测SPARC、SPARCL-1和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p62、p-mTOR/mTOR及p-AKT/AKT)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究海南省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进行横断面相关性研究,纳入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癫痫专科门诊及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78例海南省成人癫痫患者,使用癫痫登记表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社会学及临床资料,同时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完成五项关于患者健康和心理状况的内容:简明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