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对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非个性化”经验进行研究,主要有如下目的:第一,论证概念隐喻在艾略特早期诗歌中普遍存在,并论证概念隐喻对解读其早期诗歌中“非个性化”经验的可行性;第二,对找出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探讨概念隐喻为“非个性化”经验和诗歌的主题构建提供的认知证据;第三,解释这些认知证据是如何构建诗歌主题和描述“非个性化”经验。本文证实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分析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主题及“非个性化”经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研究过程如下:首先,根据Lakoff & Johnson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描述,找出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其次,以是否体现“非个性化”经验为维度,对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并找出各个分类中,有哪些认知证据能够描述“非个性化”经验和参与构建诗歌主题;最后,结合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学理念,解释上述认知证据在诗歌主题构建和描述“非个性化”经验中的作用。通过对艾略特早期诗歌(《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空心人》)中的概念隐喻分析,发现了大量包含元隐喻的实例。在这些元隐喻中,有些能够在Lakoff, Lakoff & Johnson, Lakoff & Turner, R. W. Gibbs, Jr.等人的经典著作中找到,如,TIME IS A CHANGER(时间即改变者)、SEEING IS TOUCHING(看到即触摸)等;但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元隐喻,如PROPOSING LOVE IS A JOURNEY(求婚即旅程)、DESTRUCTION IS A GUIDE(毁灭即引导者)等。其中,有些主概念隐喻需要结合其他副隐喻才能解释诗行中的事件和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本研究所发现的所有概念隐喻,共同构建了诗歌的主题和描述了“非个性化”经验,反映了以诗歌中人物为代表的20世纪初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本文还发现,上述结果中,大多数概念隐喻位于包含典故的诗行中,而隐喻的理解过程使得这些典故更加透明,更加便于一般读者理解。这样一来,隐喻本身就具有了“非个性化”意义。同时,鉴于艾略特诗歌中,并没有直接探讨时间对现实世界和其中人物的影响和作用,“时间”概念隐喻却证实了时间的双重作用:毁灭和救赎。运用概念隐喻检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学,赋予了本研究以意义。值得指出的是,艾略特在其后的创作生涯中,其“非个性化”诗学几经修改,中后期诗作也体现了该诗学理念的变化。因而,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借助概念隐喻,对比艾略特前后期诗作中“非个性化”诗学是如何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