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鹿鼎记》的原文和其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探讨了在翻译传统武侠文化,人物语言风格以及行文修辞美学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始终在翻译中受到自身意识形态,诗学标准和目标语言社会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用自身即成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标准去替换原作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和源语言的诗学标准,从而产生了译文改写的现象。在文化变异现象的研究中,本文主要探讨了“侠义”的翻译内涵,武功招式的改写,人名称谓的变化,封建迷信的删节。通过大量译例佐证,本文发现受制于西方意识形态和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闵福德在翻译文化内容时,有意无意地对信息进行了删节,渗透,变异和改写,由此使原文产生了文化变异现象。同时,本文尝试分析主人公韦小宝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视角的转换,发现译者在翻译独特的语言风格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与他的翻译目的、对于源语言的理解、对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社会文化背景都息息相关。最后,对于《鹿鼎记》中的书名、章回标题、副标题、诗歌、修辞手法等各方面做了全面的例证分析,以此分析闵福德在翻译带有修辞美学的内容时,所采取的翻译态度和相应的翻译策略。闵福德在翻译时采用了增译、补译、删减、改写等策略,重塑了原文行文结构所蕴含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