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中的莎士比亚:情绪、激情与自我》(第二章)翻译报告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方文学的璀璨明珠,莎士比亚戏剧吸引了众多英美学界的密切关注。美国著名学者Peter Kishore Saval所著的《仇恨中的莎士比亚:情绪、激情与自我》(2016)就是其中的一项代表性成果。该书聚焦莎士比亚晚期的经典悲剧作品,对仇恨、愤怒和敌意等戏剧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作者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仇恨与愤怒并非判断的盲目或理性的丧失,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世界评估、价值判断和理解诉求的表征媒介。其意义在于,该著颠覆了事关“敌意”情感的传统认知方式,为莎士比亚情感诗学探索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也给本报告提供了饶有意趣的翻译及研究范本。从另一方面看,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集翻译的语言学派大成,在西方翻译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千多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家们围绕直译和意译两分法争论经久不休。但在奈达看来,两种译法最终追求的都是两种语言的等值。奈达站在语言学巨人的肩膀上,一方面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另一方面,他注重社会、文化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从而打破传统的对等观念的枷锁。奈达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要与原文读者的理解大致相同。“功能对等”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信息的对等,同时也要兼顾形式上的对等。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广泛,但在翻译文学评论型文本的指导性如何还有待考究,由此构成了本翻译报告理论指导的缘起。鉴于此,本次翻译报告以《仇恨中的莎士比亚:情绪、激情与自我》第二章为源文本,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证研究。本翻译报告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意义和过程;第二章对源文本的作者、文本类型以及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简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第四章为案例分析,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文本进行详尽分析。笔者共选取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词汇层面主要分析术语、多义词和不同词性的单词;句法层面包括长句、被动句和否定句;语篇层面包括连词和修辞。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适当采取直译、意译、增译、转译等翻译技巧,可以更好地实现功能对等,更进一步验证了此翻译理论对文学文本的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第五章结语部分反思了此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它一方面帮助我们获取和吸收大量的书面信息,另一方面也是高考英语试题中考察最多的一项能力,同时,它还是验证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阅读能力具体指阅读中和阅读后对信息的理解、分析、提取、推断、概括、鉴赏、评判和运用等能力。高考英语也要考察学生对细节信息的理解推断能力、主旨大意的概括归纳能力、对阅读中出现的生词的猜测判断能力等。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直是
从古至今,有关历史的书籍与创作向来受到读者群体的欢迎。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读物不仅仅向读者客观地传达了历史。更有教化读者的作用。更有优秀译者不断引进国外的优秀历史文本。在本文中,译者将以《不列颠与东南亚的亚历山大文学》的翻译为基础,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总结归纳在翻译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以展示翻译技能的学习成果。《不列颠与东南亚的亚历山大》全书通过向读者展示亚洲与欧洲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英语学科具有形象性,英语课的教学是一种很模糊的形象教学,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为适应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教育部不断推进教育工作的改革。而课堂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不论基础教育改革如何变,都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变革。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于《21世纪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the 21stCentury)一书的第二、三章节,主要讨论的是大学的理念及宗旨。根据彼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分析理论,译者所译章节内容属于表达功能文本,翻译重点在于兼顾原文的真实性,但正如纽马克所说,纯粹的表达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或呼唤功能文本是不多见的,大多数文本可能同时都具有这三种功能。因此,该报告在翻译过
本文为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原著《莎士比亚崇拜》写成,作者是F.E.哈利徳(F.E.Halliday)。该书全面研究了莎士比亚逝世至今身后命运的变化;讲述了莎士比亚的信徒们异常狂热的举动。既有擅自利用莎士比亚作品之举,也有假借莎士比亚之名行愚蠢之事。很少有人完全清楚,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充满魔力的名字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后世。《莎士比亚崇拜》于1960年由汤姆斯·约瑟洛夫(Thomas Yosel
本翻译报告以兰卡斯特大学的瓦茨克拉夫·布勒辛纳(Vaclav Brezina)博士所著的《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学:实用指南》的翻译实践为例,运用李长栓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框架探讨统计学术语的翻译策略。原书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为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原书兼有信息型文本和学术文本的特点,逻辑严谨,
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原文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瓦茨克拉夫?布勒辛纳(Vaclav Brezina)博士所著的《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学:实用指南》(Statistics in Corpus Linguistics:A Practical Guide)。原作是一部关于语料库统计学的学术著作,其主要内容为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以及统计技术的应用。该书由剑桥出版社出版于2018年,根据译者的调查,目前
由于虚拟语气在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与结构,虚拟语气向来是初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不容易突破和把握的知识点。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以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一年级一个班级中随机选取的30名学生为被试,通过文献研究法整合相关理论,以问卷调查法分析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虚拟语气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对比实验法和访谈法探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教学过程下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虚拟语气的能力的提升作用。拟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古典主义时期向浪漫主义时期的过渡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舒伯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坚持创作,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庞大的音乐遗产,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舒伯特的音乐以歌唱性的旋律著称,如歌的旋律不仅存在于其创作的艺术歌曲里,同样体现在其创作的钢琴作品中。舒伯特在创作钢琴作品
步入新世纪伊始,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顺应社会的变动,凸显出许多弊端。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本世纪才开始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出台,有利于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基础教育的内容、结构以及课程体系,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课程认识由“知识本位”发展到“人本位”。这种认识的转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