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中许多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观念能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如已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24节气里的生态观。目前,关于24节气生态观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天地人”三才观、“天人合一”观等方面,而对24节气中的生态场所观的研究很少。生态场所观的概念是由何伟、张瑞杰在Scannell场所观的基础上提出,指个体或群体对赖以生存的场所物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及场所内人外生命体所产生的情感联结、认知体验和意动。生态场所包括:物理性场所,如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地貌、气候等;场所内的人外生命体,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体;社会性场所,如人造环境中的住宅、街道、建筑物、城市设施等。态度系统最初出现在Martin的评价理论中,指文本中人们对事物、现象或行为的态度评价,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随后,张瑞杰、何伟对态度系统进行了生态拓展,认为态度系统的语言分析需要结合情感缘起、判断标准和鉴赏对象。本文理论框架构思如下:为分析24节气文本的生态场所观,本文将语料分为物理性场所的情感文本、判断文本、鉴赏文本,人外生命体的情感文本、判断文本、鉴赏文本,和社会性场所的情感文本、判断文本、鉴赏文本。依据张瑞杰、何伟拓展后的生态情感、生态判断、生态鉴赏的分析思路,探讨人在情感、认知和意动三方面对生态场所的态度。结果如下:笔者从所收集的68条24节气文本中发现,人们对生态场所主要持积极的态度。其生态场所观主要体现:1.对人类之外的生命体:(a)人们情感上有关爱,如“恐禽鸟饿死,路积稻及谷于园庭”;有喜爱,如“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也有中立,“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b)认知上有生态表现,如立春栽树,惊蛰“不杀生”,立夏“毋伐大树”,春夏不砍树,“泽不伐夭”,鱼孕期“禁鱼鳖之网”,“勿食熊罴肉”等;有中性表现,如生食有鳞之鱼,熟食无鳞之鱼;也有少量异化表现,如“逮将军类蟋蟀”,秋围时“披鹿皮,戴鹿首”。(c)意动上有趋向,如听莺啼“婉啭”“巧舌如调管”,白雁为“霜信”,墨鱼“知礼”,“鸥鸟情”等,也有负面鉴赏,如“温软轻盈”的鹅氅,“五光十色”的细狐、洋灰鼠大衣,冬天值钱的黄鼬皮。可以看出古人对坚持种树、保护弱小生命和正在成长生命的生态观。但由于古代生存条件艰难,会出现寒冬取动物皮毛御寒的现象。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已摆脱此生存困境,从生态角度,应停止动物毛皮衣物经济价值的评价话语。2.对自然性场所,(a)人们情感上有热爱,如郊游“三缄兴致勃然”“赏心乐事”,雪景“宽怀”。(b)认知上有生态表现,如以水池积雨水供灌溉和饮用,“水不可一日缺”,夏至播种最佳时机,立夏“封山,禁止砍树和狩猎”,珍惜天时,顺应时气。(c)意动上为趋向,如“处暑雨,粒粒皆是米”,雷“育养万物”,“邱壑林塘,杰若画本”等。3.对社会性场所,(a)人们情感上有热爱,如站立于桂花亭中“人静心清,不觉满胸烦闷”。(b)认知上有生态表现,如夏至“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霜降增筑堤防“修防得宜”。(c)意动上为趋向,如大暑“一山之道房”“凉甚”。可以看出古人喜爱自然环境、欣赏自然风景、珍惜水资源、顺应时气的生态观。因此,24节气文本总体上反映出生态保护型场所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生态保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