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六言诗格律特点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20051313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言诗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式,在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从产生一直到清末,都作为涓涓细流而存在,创作的人不多,诗歌作品也相对比较少。对于这种诗体的评论,文献中记载的多是否定的观点,如南宋洪迈在其著作《容斋三笔》中说“信乎五言难,六言尤难也”,认为六言诗“难工”。清代学者赵翼在其学术杂著《陔余丛考》中说:“盖此体本非天地自然之音节,故虽工而终不入大方之家耳。”在古代学者看来,难以创作以及诗体本身的音节原因导致六言诗不能发展壮大。本文讨论了六言诗创作所依据的格律规则以及音节节奏方面的特点,探究六言诗一直存在却未发展壮大的原因是否如前代学者所言。在这篇论文里,主要观察《全唐诗》中的六言诗,通过分析其格律规则和节奏特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介绍了六言诗的概念界定问题和六言诗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历代文献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提出了六言诗格律特点的研究价值和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本文选择语料的原因及语料的情况。隋唐以后,五、七言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六言诗发展至此也出现了古体和近体之分,有了律诗和绝句之分,成为一种成熟的诗体。《全唐诗》是唐代比较全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107首六言诗,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多,足以作为研究六言诗格律特点的语料。第二章,引用了清代顾莼、现代学者启功先生和程毅中先生的说法,对六言诗的格律特点做了一个理论的阐述,并初步总结出了六言体的基本格式。第三章,是本文的主要的语料分析部分,依次对不同的诗歌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了有关六言律诗、六言排律、六言绝句的格律特点。第四章,分析了六言体的两种特殊情况,拗体和仄韵诗。六言诗也和五七言诗一样,并不是每句都合律,也有拗救,本章第一部分总结了六言诗拗体的三种形式。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语料中,六言诗有7首押仄韵的,本章第二部分初步分析了仄韵六言诗的格律问题。最后一章,通过同一诗人不同诗体、六言体与五、七言体诗体格律特点的对比,回答了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六言诗不发达不是由语言方面的格律特点导致,而应该去寻找其他方面的原因。
其他文献
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处于尴尬的位置中,一般有三种方式来观照它,一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强化它的过渡意义和价值;二是从“革命与恋爱”主题的辨析入手,探讨作家写作
聚氯乙烯具有诸多性能,在工业中应用广泛.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而制得的,氯乙烯工业生产过程涉及催化剂活性、催化剂载体以及催化剂中毒效应的相关研究.本文利
第三代诗歌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成熟并最终沉寂的一次诗歌革命。本文以口语写作为切入点,通过追问口语写作的历史渊源探索第三代诗歌的语言观和“生命——日常”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以其全新的文学观念、独特的主题及鲜明的文本实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热门话题。本文以20世
1894年至1910年是韩国文学史上的开化期。开化期是韩国由封建社会过渡为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而开化期文学之一的新小说也秉承了这种时代特性,在小说由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风云人物。在清王朝被农民起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奄奄一息之时,曾国藩以捍卫名教相号召,墨絰从戎,组织湘军。这犹如一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战争是关键词,战争局势的演变牵引着文学的转换与变迁。战争破坏了战前的文学生态,同时也重建了战时的文学生态。文学在战火的炙烤下,发生着全新的变
施蛰存融和中西文化而杂糅创作出来的小说,至今为止已被研究者们从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和研究,特别是关于他在小说创作中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借
清末民初的科学与侦探短篇小说的萌芽、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科学与侦探小说的翻译相继出现热潮有直接关系。尽管翻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但两类小说的基本面貌、基本特点
刘向刘歆父子是两汉之交著名的目录学家、经学家和文学家。本文通过对刘向刘歆父子生平家世的考述和以《新序》、《说苑》、《列女传》、《遂初赋》等为代表的主要作品的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