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言诗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式,在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从产生一直到清末,都作为涓涓细流而存在,创作的人不多,诗歌作品也相对比较少。对于这种诗体的评论,文献中记载的多是否定的观点,如南宋洪迈在其著作《容斋三笔》中说“信乎五言难,六言尤难也”,认为六言诗“难工”。清代学者赵翼在其学术杂著《陔余丛考》中说:“盖此体本非天地自然之音节,故虽工而终不入大方之家耳。”在古代学者看来,难以创作以及诗体本身的音节原因导致六言诗不能发展壮大。本文讨论了六言诗创作所依据的格律规则以及音节节奏方面的特点,探究六言诗一直存在却未发展壮大的原因是否如前代学者所言。在这篇论文里,主要观察《全唐诗》中的六言诗,通过分析其格律规则和节奏特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介绍了六言诗的概念界定问题和六言诗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历代文献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提出了六言诗格律特点的研究价值和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本文选择语料的原因及语料的情况。隋唐以后,五、七言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六言诗发展至此也出现了古体和近体之分,有了律诗和绝句之分,成为一种成熟的诗体。《全唐诗》是唐代比较全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107首六言诗,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多,足以作为研究六言诗格律特点的语料。第二章,引用了清代顾莼、现代学者启功先生和程毅中先生的说法,对六言诗的格律特点做了一个理论的阐述,并初步总结出了六言体的基本格式。第三章,是本文的主要的语料分析部分,依次对不同的诗歌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了有关六言律诗、六言排律、六言绝句的格律特点。第四章,分析了六言体的两种特殊情况,拗体和仄韵诗。六言诗也和五七言诗一样,并不是每句都合律,也有拗救,本章第一部分总结了六言诗拗体的三种形式。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语料中,六言诗有7首押仄韵的,本章第二部分初步分析了仄韵六言诗的格律问题。最后一章,通过同一诗人不同诗体、六言体与五、七言体诗体格律特点的对比,回答了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六言诗不发达不是由语言方面的格律特点导致,而应该去寻找其他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