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天然砂资源的限采措施也日益加强,使得机制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的技术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此,针对贵州省天然砂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本文依托荔榕(荔波至榕江)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开展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1)根据依托工程实际,对所用机制砂、水泥、粗集料、水和减水剂等原材料进行了性能检验,结果均满足技术要求,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偏高,有必要对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2)考虑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和减水剂掺量四个因素及其三个水平,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及坍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8d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水胶比>减水剂掺量>砂率>水泥用量,坍落度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水胶比>水泥用量>砂率>减水剂掺量。据此,确定了满足抗压强度及和易性要求的泵送机制砂混凝土优化配合比。3)以优化配合比为基准配合比,在保持水胶比、水泥用量和减水剂掺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试验分析了机制砂砂率变化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不同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的砂率控制范围。结果表明,随着砂率的提高,C30和C40机制砂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而C50的逐渐降低;同时,C30的坍落度先增后减,C40的逐渐增大,而C50的逐渐降低。由此,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混凝土 28d抗压强度与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和减水剂掺量之间的经验关系,为确定合理的工地配合比提供了依据。4)依托荔榕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的施工,对泵送机制砂混凝土的优化配合比进行了工程应用与性能验证,提出了相应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泵送机制砂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均满足技术要求,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总之,本文的研究可为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合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