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研究(1927-1949)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x1988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建档案是城市各项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见证与记录,为城建机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服务社会及人民的有利工具。1927年开始,上海华界地区以上海市工务局为主体的城建机构有序开展城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城建档案,由此也揭开了近代城建档案工作的序幕。八年日伪时期、抗战胜利至上海解放前的四年恢复时期里,政权性质、各机构组织架设发生变动,城建档案工作也在遭受破坏、缓慢发展与战后恢复中前行。在这一段历史中,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如何更迭,城建档案如何被接收、整理、保管、利用,不应被遗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以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上海市工务局、日伪上海市工务局等相关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出上海华界地区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的发展变化,分析这一历史期间城建档案工作的特点,揭示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及价值。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1927—1937)。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上海市工务局的成立背景及城建档案工作开始的情况。介绍了上海市工务局的组织概况以及开展的城市建设情况,重点叙述了工务局对形成的城建档案进行了一些管理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城建档案管理体系。第二部分: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破坏与缓慢发展(1937—1945)。这一部分主要阐述八年日伪时期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受战乱影响与政权变化,原工务局档案秘密转移。日伪政权下的城建工作遭遇停滞,只开展了少量城市建设,形成的城建档案数量也不多,城建档案工作主要以接收档案和规范保管利用的手续为主。第三部分:上海城建档案工作的恢复与移交(1945—1949)。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租界,此时上海没有了租界华界之分,上海城建工作在原先华界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部分对城建工作的恢复情况以及接收、产生的城建档案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叙述,对具体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并交代了上海解放时城建档案如何移交。第四部分: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之回顾。这一部分主要在回顾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建工作的特点及影响。指出档案管理机构变化与档案管理方法变化之间的存在的联系,分析管理特点中共性与差异所在,并结合历史与当今视角,探讨城建档案与城市建设、其他学科研究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针对十九世纪美国圣公会来华女传教士费理雅/费烈娣(Lydia Mary Fay,1804—1878)的在华传教生涯与她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一系列英译作品展开个案研究。费理雅1851年来华,1878年9月病逝于山东,既是美国圣公会首位来华的单身女传教士,也是在华任职时间最久的单身女传教士。她的传教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办学,二是翻译工作。国内外对于费理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她的办学活动,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群则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三者均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做了大量案例研究,但多集中于单一
首先,在研究的主要内容层面,文本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作为叙事元素的身体:从叙事动力到影像符号”,主要从身体叙事学的理论根基出发,结合当下的研究现状,总结电影身体叙事研究存在的两个倾向。第二章是“身体作为叙事动力:视觉欲望与情境化肉身”。主要结合布鲁克斯的欲望叙事理论,从“视觉欲望”特征与身体作为“情境化肉身”谈起,以身体研究的微观视角阐释电影叙事的内在动力机制。第三章是“身体参与叙事过程:
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促进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实改变社区市民学习观念,提升社区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参与意识,提高社区市民综合素质,构建新型的现代化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成,一些省市社区学校推出一些体验式学习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如成都市民游学项目、淮安市洪泽区古堰文化游学项目以及上海市开展的“人文行走”项目等。2017年,上海市教委决定在杨浦、宝山、普陀率先
创造力体现为想法产生、想法选择以及想法保留三个环节。大多数学者将目光聚集在想法产生阶段,但如果没有人慧眼识珠,就无法发挥该想法的价值。因此,创造性想法选择至关重要。创造性想法选择是一种对于想法的评估和决策,情绪一直是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具体的组织内部(如学校、企业),普遍存在的压力会给个体带来焦虑的情绪。那么,焦虑情绪是否会影响创造性想法选择?本研究关注焦虑情绪对创造性想法选择的影响,基于评
1852年,路易·德·科姆南曾公开表示:“羽毛笔无力捕捉那些历史遗迹和风景的真相,铅笔太过任性,常常天马行空,歪曲了文本的纯洁性,摄影是最可靠的,在(摄影)那里,没有想象,也没有欺骗。”实际上,不止路易·德·科姆南,在摄影诞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愿意相信摄影是真实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忽视了摄影师个体的主观性,以及相机作为一种权利工具的存在。早期的摄影活动往往是一种单向性的进程,通过
“Only”和“只是”被广泛应用于汉英口语体中,属于副词性关联词语。副词性关联词语是特殊类词语,存在于副词与连词两个词类之间的“过渡地带”,既有修饰功能也有连接功能。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副词性关联词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集中于书面语篇的研究,很少涉及口语篇章。而互动语言学是新兴起的语言学分支,以研究日常互动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为主,突显口语语料在互动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选取了
道德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道德、关怀、责任等话题一直是地理学的传统价值考量,计量革命以后,西方地理学逐渐进行“道德转向”,地理学者将问题回归到决策本身应用的价值观取向上。西方道德地理的理论发展大致沿两条平行脉络而进行:一条聚焦在全球地理范围内的道德和正义问题(即远距离关怀问题),另一条侧重于对具体地方的道德评价和建构上(即Sack的地理道德评价体系)。国内对道德地理只有凤毛麟角的研究涉及。在
本文将新时期以来爱德华·汉斯立克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学界的接受作为研究课题,以汉氏代表作《论音乐的美》为中心,结合新时期以来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梳理汉斯立克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学界的接受进程,并探索其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希望有助于对汉斯立克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的深入理解和本土化创新。本文除绪论外共三章:第一章介绍汉斯立克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观进行概括。详细阐明《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化石能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剧烈消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微电网的发展,给世界能源结构的优化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传统电网带来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