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高网络治理效能,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出现的舆情新态势,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网络舆情引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了一些变化和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加强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切实解决思想、探索解决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深层次问题,即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客体、规律、内容、机制、体制等的研究,这是在新时代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远之计和必然趋势。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要求,遵循事物普遍联系规律的基本原则,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基础,吸纳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以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来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难题。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静态与动态等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了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相关内涵阐释和理论支撑,追溯了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及归因,提出了主要对策、实施路径和运行机制等。本研究由导论、正文五个章节及结论部分组成。导论阐释了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作用,包括:有利于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利于积极深化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效能。本研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深入探讨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对各高校有效综合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章为学理解析部分,主要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内涵、要素构成、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开展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深入解析。本研究指出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迫切需要提升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和疏导等理论来加强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深化研究。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综合研究,指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方法指引。第二章主要回溯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践历程,并结合代表性案例对主要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根据互联网发展进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脉络分析,结合我国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经历了触网探索期、进阶扩展期和整合优化期等实践历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实践总体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经归纳总结后发现,国内高校在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过程中,极为重视发挥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教育作用,善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整体思想认识水平,切实筑牢大学生主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的思想根基。另外,国内高校注重发挥外在教育因素和规章制度等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认知和行为意识进行教育引导,实现大学生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客观理性行为价值认知向正确方向的转变,加强大学生对道德伦理、法制观念等的全面认识,不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学生网络舆情自我引导目标。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产生问题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取得了初步成果,学界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国内大学均已初步建立了相对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积累了一定的引导经验。目前,在对大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方面还存在诸如被动干预、引导时机不准确、反应速度较慢等一般性问题;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话语传播能力有待提升、话语沟通风格亟待改善、话语内容相对较为贫乏;在引导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主渠道作用发挥有待提高,在具体引导时难以满足多方利益诉求、引导方法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身心特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意识还有待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成熟的引导机制、网络的快速发展不断促使引导环境复杂化、大学生的复杂心理特征、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不够、引导话语控制力薄弱、大学生媒体应对能力不足等。第四章主要围绕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提出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实践,要同时坚持政治性与价值性、主导性与协同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要素有机统一原则,以此为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实践靶向定航。要不断优化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媒介、价值判断、网络道德和网络法治等网络素养的培育,以此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教育队伍网络信息研判、沟通技术技巧、话题正面引导和舆情处置化解等能力,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要注重构建“大思政”教育引导体系,重视有效发挥课程目标育人、管理制度育人、文化生活育人以及教学实践育人等作用,切实为巩固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成效提供保障。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手段,不断优化网络舆情引导内容,丰富网络舆情引导载体,转变网络舆情引导方法,创新网络舆情引导话语,切实推进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精准化、有效化、及时化。第五章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运行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建立预警引导机制、构建引导实施机制、形成引导教育管理机制和落实引导保障反馈机制。高校党委及相关教育主体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前,应提前建立预警引导策略,设置舆情信息发布引导机制、不断完善舆情引导监测机制、进一步强化舆情引导研判机制。在进行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时,须按已经成熟的引导机制推进流程,及时快速且全面地开展引导工作,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宏观应对策略,对具体舆情问题采用针对性解决手段,运用多方力量联合联动推进网络舆情引导顺利进行。针对大学生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受到的影响,须对陷于舆论旋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必要情况下进行适度的网络道德失范惩戒,并适时对大学生进行舆情善后导向工作。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后期,应及时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效果评价,须完善引导保障反馈机制,对引导效果进行全面反馈分析,通过反馈意见、落实制度、实施保障等巩固引导成效,调整优化舆情应对引导的有效途径,重视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引导不力的责任追查工作,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内部保障体系。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研究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围绕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基本观点,简要回溯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践历程,概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教育理念、内容、机制和方法等多角度得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的结论,同时进一步点明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