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芷斑枯病是四川地道中药材白芷叶部最为严重的病害,该病由白芷壳针孢菌(Septoria dearnessii Ellis et Everhart)引起。本文首次较系统的研究了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侵染条件、侵染源及田间发生动态,以及室内药剂的筛选。研究结果如下:一.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以显著的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分生孢子才能萌发,在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达93.67%;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h开始萌发,24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二.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的侵染过程采用活体叶片接种、组织学染色技术和光镜观察方法研究了该菌侵染白芷的过程。结果表明: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的分生孢子在叶片表面萌发,形成分枝的菌丝,以菌丝作为侵染结构。病菌可以通过表皮和气孔两种途径侵入寄主,其中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为主,菌丝在侵入细胞时,不形成附着孢。菌丝侵入叶肉组织后可继续穿过多个细胞向深层发展,不断的产生新的分枝。被侵染的细胞内先出现颗粒状,然后慢慢变空,最终细胞死亡,导致叶片的表面出现斑点。三.白芷壳针孢(S.dearnessii)的侵染条件白芷壳针孢侵染白芷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此时潜育期最短,为12d,病斑数量最多,病情发展最快;保湿时间范围在12—48h时,植株均能发病,最佳保湿时间为24—48h,其潜育期最短。白芷壳针孢在老叶上比在新叶上更容易侵入,老叶更利于其侵入,叶龄越大侵染率越高。四.白芷斑枯病侵染源及田间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在四川遂宁的环境条件下,田间病残体和留种株上的病菌不经过越冬,在当年直接侵染白芷秋播的幼苗,11月初已经可以在田间见到白芷斑枯病的发生,随着温度降低进入冬季后,病情发展缓慢,当来年气温升高,病情开始发展并不断加重。从当年11月到次年2月初,由于处于冬季,温度低,病害发展比较缓慢;2月到4月,随着温度的缓慢回升,病情发展逐渐加快,病情指数不断升高;4月到7月,温度不断的升高,病情发展迅速,并于7月初,病情指数达到最高,为52.68;7月以后,虽然温度仍然还在升高,但白芷进入了生育的后期,因而病情随着白芷生长发育的停止而停止发展。病菌遇雨水,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来,随水滴飞溅而传播,分生孢子侵入发病后,病斑上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扩大蔓延为害。病害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以及邻近植株不断扩展。五.室内药剂测定采用药皿法和玻片萌发法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百菌清、三唑酮五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筛选,测定了它们对白芷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菌灵对白芷壳针孢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它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比较差;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百菌清这三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均较好;三唑酮对白芷壳针孢菌丝生长几乎无抑制作用,但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