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表层转换,还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称呼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西历史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差异赋予了汉英称呼语不同的语言特征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必然给称呼语的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称呼语的翻译。《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其中人物几百余,人际关系及称谓纷繁复杂,这为我们研究称呼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料。本文以《红楼梦》前八十回出现的高频称呼语为研究对象,其英译本选用目前广为传播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简称杨译本)和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约翰·闵福德师徒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简称霍译本)两个版本,拟从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两英译本中两位译者对同一称呼语的翻译异同,总结二者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对称呼语翻译的研究有指导性意义。若论及哪种翻译更好,则各有侧重,各有千秋。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目标语读者应能以原语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译者应充分认识并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反映,以便克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称呼语时,译者应充分掌握汉英称谓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达到称呼语功能上的对等,实现文化上的交流。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中称呼语的翻译,本文从文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亲属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敬称和谦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探讨,可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说:(1)在亲属称谓的翻译上,杨宪益因极熟悉中国复杂的亲属关系,其翻译较为简略,基本上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其优点是通过这样的翻译达到了传播中国传统亲属称谓文化的目的,却将自己对这种复杂的亲属关系的熟悉程度强加给了读者。而霍克斯则认为西方读者难以了解其间的复杂关系而在其译文中尽量加注予以阐释说明,即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他更照顾了读者的感受,却丢失了中国的文化色彩。(2)拟亲属称呼语是汉语中典型的民族特色词,是属于文化空缺的一类。在翻译时,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所不同。杨宪益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中心,不厌其烦地直译这些拟亲属称谓;而霍克斯在这方面也煞费苦心,想尽方法用英文译出,既不违反西方习俗(即不译出亲属词),又保留了原作中人物关系的亲切感。他所使用的是一种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变通手段灵活多样。(3)敬称和谦称同属礼貌称呼语的范畴。降低自己换来的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中国的敬称系统较英语国家的敬称系统更为复杂。在敬称的翻译上,杨译为传播中华文化,基本上采取异化的策略;霍译则更多地考虑了读者的接受程度而尽量采用归化的策略。而英语国家并没有相应的谦称系统。在谦称的翻译上,两位译者大体上均采取了回避的策略,即省略法,以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惯。不同总是相对的,在某些称呼语的翻译上,二者也有相同的翻译,可谓英雄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