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构念差异条件下国家身份类型与激活机制研究——基于独立我与“关系”我的比较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aohuo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国际关系现实正在酝酿着巨大的变化。一个是中国实力的加强对全球价值观的冲击。伴随国家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将不断流动到国际层面,而中国价值的国际秩序治理观会进一步影响全球各个国家。另一个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对现有体系观念结构的解构和再建构。随着非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非西方的国际秩序治理观进而可能对目前的体系观念结构实现多维多层的重塑。在此背景下,来自非西方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声音也比之以往更加重要。
  由于全球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的相互理解变得十分必要。早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讨论中,就通过引入“身份”的概念来阐释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与认知。身份确定了国家间的相互认知,进而确定一国对与它国关系和利益的确定,最终确定一国对它国的政策行为。基于上述基本逻辑,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非西方国家都共享类似的身份类型框架,并拥有一致的身份激活机制。
  然而,历史经验显示,持有不同自我构念的国家可能在身份类型框架和激活机制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主流身份分类理论更适于解释西方国家的身份类型。其中以结构建构主义的身份分类最为经典。亚历山大·温特所划分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与康德文化分别对应于敌人、对手和朋友角色,很好地勾勒出持有独立性自我构念的国家基于相互的利益关系所具有的身份类型结构。在现代国际关系秩序中,温特的无政府文化及角色身份结构的解释力非常充分。甚至在对罗马体系的解释中,温特的身份分类理论都能保持强大的理论生命力。然而,在解释东方国际体系下的国家身份时,温特的身份类型框架就稍显欠缺。与罗马体系形成明显对比,古代东亚的国际体系文化呈现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特征。从历史的演进来看,东亚各国间身份及其相应的行为预期与“朋友—对手—敌人”的身份框架大相径庭。甚至在现代国际体系下,作为持有“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中国也表现过与西方身份类型框架不相符的角色行为。
  主流的国家身份激活理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西方中心倾向。主流的建构主义理论基于个体理性的价值取向,重视个体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倾向于提出跨情境一致、跨文化一致的身份激活机制。在特定的国际体系中,体系观念结构会建构一国的身份,从而使一国在任何互动情境中都会倾向于激活先前高显著性的身份。基于跨文化一致性的前提假设,东西方文化及相应的国家自我差异一开始就没有被主流的身份激活理论所重视。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理论中,一国在体系中始终首先倾向于激活体系所建构形成的主要角色身份。然而,在东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一国身份激活具有情境性。具体的互动情境及一国自身与它国的具体关系才是身份激活的核心条件。一国则根据自身与它国的具体关系及自身在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来激活身份。
  出于身份框架与激活的差异,持有不同自我构念的国家间在同一互动情境中关注的焦点和思考的方式都存在显著的不同,由此,各国对身份包含的预期也有所不一,身份框架与激活的差异进而可能增加国家间误判的几率。
  主流身份分类理论与身份激活理论部分失效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理论构建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家自我构念的差异,进而基于西方国际体系的经验形成了主要适用于持有独立我构念的国家的身份类型及激活机制。因此,主流的身份分类理论与激活理论最有效的分析对象是秉持独立我构念的西方国家。
  目前,过程建构主义的中国学派主张对主流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本体论批判,从“过程和关系”出发反思“个体和结构”的建构主义理论,并基于中国本土文化提出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借鉴,中国学派从“关系”身份出发,提出具有关系性的身份理论。但过程建构主义目前主要致力于与结构建构主义进行本体论对话,因而,关系身份大类下的多种子身份的研究相关不多。对于各个子身份的类型区分、身份特性及内在联系,以及相应的身份激活机制都存在进一步丰富的可能。
  因此,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借鉴,在“自我构念”的视角下,以“国家身份类型与激活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着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对建构主义身份分类理论与身份激活机制的反思,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进行思考借鉴,进一步修正相关的理论框架,深入思考体系文化差异下一国身份分类与激活的规律,进而丰富国家的“身份理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通过在文化差异下对国家身份类型与激活机制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在相关理论研究中表达中国声音,还能为东西方国家相互理解提供借鉴。
  本文在反思现有国家身份分类理论与身份激活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社会身份理论、自我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区分了独立我构念国家与“关系”我构念国家的身份类型框架差异,进而比较持有两种自我构念的国家在激活身份上的不同。基于此,以冷战期间美国作为独立我国家的代表、以唐代中国作为“关系”我国家的代表,比较它们在身份类型框架和激活机制上的差异。
其他文献
线性回归是分析变量间统计关系的常见方法之一.当解释变量维数较高,并且解释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单一的变量选择或稳健估计方法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回归中存在高维解释变量,并且变量间存在组结构的情形,给出了一种结合变量选择和稳健估计的方法.本文主要通过结合GroupLASSO和MM估计,得到了一种对回归参数新的估计——基于GroupLASSO的MM估计(简记为GMM估计),并证明了该估计具有高
学位
关联规则挖掘是从大量事务数据中找出项集之间有意义关系的过程,它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内容。关联规则挖掘除了应用于购物篮分析之外,还在商业决策、基因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关联规则挖掘,尤其是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数据挖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数据挖掘的概念、功能、主要技术以及具体应用。然后对关联规则挖掘进行了深入探讨,介绍关联规则中的基本定义以及
学位
英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的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在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近几年,西方理论界开始广泛讨论和总结马西在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等领域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当然这其间也伴随着不少争论。马西的社会空间批判理论以劳动的空间分工为中心线索,针对现代主义、本质主义、新自由主义、男性至上主义等流派的空间观进行批判与反思,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女性主义空
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其发展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接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人民的殷切期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立场,规划了对高等教育的愿景,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心声转化为了对高等教育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引领、指导作用。为
学位
2016年年底,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宣布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实行合署办公,纪委监委合署办公运行机制在全国正式
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事业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宣传思
随着新媒体这种新型传媒样态的产生与发展,在21世纪的现代公民的现实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新媒体依靠其自由、开放、包容的虚拟环境,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漫游,人们通过新媒体网络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各种文化与价值观通过网络产生着碰撞。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公众的道德层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由于新媒体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抽象性,加之传播方式的
学位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对党内政治生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在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激励、引导和约束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总体上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健康发展。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急需从根本上净化党内政治文化这个“灵魂”。党的十九大把“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向全党
损害担责原则是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探究其内涵、外延、法理基础、价值与功能、制度化表达和司法适用等问题,对于我国环境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探讨了损害担责原则中“损害”与“担责”的含义并对其进行了界定,认为损害担责原则中的“损害”包括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自然人、法人的人身、财产权利损害,污染行为对社会成员获得良好环境及良好环境要素的合法利益的损害,环境容量损失以及对环境本身造
我们通常理解的传统的国家主权原则是胡伯法官在帕尔马斯岛案中指明的那样:“主权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意味着独立。针对地球上某一土地的独立是指在这块土地上,不受任何他国任何干涉地行使国家职能的权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空间已经从传统的陆地、海洋、空气空间、外层空间扩展到了网络空间,由此出现了网络空间中的主权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主权,不是传统主权简单的线上延伸,而是经由一个独立的法律形成过程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