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子宫内膜炎为炎症仅局限于奶牛子宫内膜的病理过程,该病发病率高,分布广泛,是造成奶牛繁殖障碍和牛奶量及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养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及激素的协同治疗,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因长期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畜禽产品药物残留超标、耐药致病菌株大量增加等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抗生素残留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主要瓶颈。微生态制剂因其良好的益生功效及抑菌特性而逐渐成为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因此,益生菌的研究和开发一直是微生态领域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健康奶牛生殖道乳酸菌的筛选、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分离研制益生菌泡腾片的乳酸菌菌株,并通过检测其在对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菌群结构影响,以评价该益生菌泡腾片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的作用,获得以下结果:1通过MRS琼脂培养基厌氧培养技术从健康奶牛生殖道内分离得到7株乳酸菌,经生化试验对该乳酸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及耐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7株乳酸菌分别为2株短乳杆菌,3株海氏肠球菌和2株棉籽糖肠球菌,其中分离得到的海氏肠球菌和棉籽糖肠球菌在10℃、45℃、pH4.4、pH9.6、6.5%NaOH条件下均生长,18%NaOH条件下不生长;生长曲线和pH值检测结果显示,短乳杆菌、海氏肠球菌及棉子糖肠球菌的最佳培养时间分别为6h、16h和10h,pH值范围分别为5.96~3.71、6.24~3.96及6.01~4.10,以上结果表明分离于健康奶牛生殖道的3株乳酸菌具有耐酸、耐高温、生长性能良好、产酸能力强的性能。2以健康奶牛子宫分泌物中分离的牛源乳酸杆菌为模型菌株,确定最适菌液浓度后,按一定比例与可溶性淀粉混合后制成乳酸菌菌粉。根据活菌数、发泡量,崩解时限及pH值等特性检测结果表明酸2为酸源、乳糖做为填充剂,酸、碱比例为1:1.1时制备的乳酸菌泡腾片最为理想。3对分娩后患子宫内膜炎奶牛投用研制的乳酸菌泡腾片,通过ERIC-PCR技术检测泡腾片对患病奶牛子宫分泌物中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扩增条带数量逐渐增加,提示健康对照奶牛分娩后子宫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乳酸菌泡腾片治疗组扩增条带数量均逐渐增加,且用药后第8天其扩增条带数量、位置及优势条带均与健康对照组相似。提示乳酸菌泡腾片利于促进患病奶牛子宫内的菌群结构向趋于非致病的菌群结构转变。结合临床上观察到用药患病奶牛逐渐趋于健康,表明乳酸菌泡腾片能够迅速补充患病奶牛子宫内乳酸菌的数量,从而抑制子宫内致病菌的增殖并促使正常菌群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