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英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习得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第三人称单数-s为例,基于前人研究,在模块理论(Sharwood Smith&John Truscott,2014)的框架内,运用语料库的方法调查了大学生英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习得情况,探讨了动词多选性出现的原因,从而为二语习得中出现的核心问题提供一个有解释意义的框架。时态是英语句法中表述时间信息的一个强制性特征,每个句子都必须含有特定的时态信息且必须显性标注,它不仅体现于句法表征,而且通过外在表征影响着句子的语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是动词句法结构与时态标记T组合的一种外在形式体现,既涉及动词和时态之间的特征核查关系,也与T及其指示语之间的特征匹配直接相关。汉语中缺乏这样的显性时态特征标注,重新建立英语中的时态特征关系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在“模块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二语习得中各个模块之间的互动关系。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是几个模块互动关系的外在体现,“-s”的使用会触发句法、语义、语音等具有相同索引标注模块之间的相互激活,多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加工频率过少,各个模块之间的互动未激活,每次加工对学习者而言都是一种刺激,当对学习者的刺激达到一定的频率之后,就会连续激活,形成句法、语义、语音各个模块在大脑中的形意互动关系并最终习得“spec-T-VP”之间句法关系,实现“-s”加工的自动化。中国学生对“-s”习得的过程是个增量加工过程,每次加工都会提升“-s”的休眠激活水平,当休眠水平达到关键阈值之后,二语习得者大脑中便建立了语音、句法、概念结构之间的形意互动关系。
其他文献
互文性是批判研究中一个常见的术语。19世纪60年代朱里丽娅·克里斯特娃首次提出互文性这个术语。自此,互文性便成为文学及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术语,存在于几乎每个理论运动。互
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从突显原则角度阐释话语标记语(以下简称DM)but和dan shi语义功能并探索其用法的异同之处。我们将but和dan shi语义功能划分为七类,即对比、否定、修正、
西方奇幻小说长期以来都被排挤在主流文学的边缘,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在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一时期涌现的大量优秀作品使得奇幻小说开始大幅占据读者市场,其中尤以托尔金《魔
《我的名字是阿舍·列夫》是美国犹太作家哈伊姆·波特克最富盛名的小说。小说从不同层面展现了犹太传统与现代西方人文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深刻剖析了当代美国犹太人的文化困
词汇推理加工对语言学习者的阅读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其词汇发展和整个语篇意义理解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者词汇推进加工过程展开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
戴维·洛奇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涉猎范围广泛,包括:小说,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戴维·洛奇1960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从此到1987年在
众所周知,写作在当今很多交际领域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四种基本能力之一,它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目前,写作在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容易被教师忽略,并且教师更关注学生的A级和
称谓在现如今的言语交流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称谓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它的涵盖面也十分广,大体上包括姓名称谓语,亲属称谓语,职位称谓以及社会称谓语
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新闻报道重要来源之一的新闻翻译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却远远不够,且主要停留在语言层面(黄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