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第三人称单数-s为例,基于前人研究,在模块理论(Sharwood Smith&John Truscott,2014)的框架内,运用语料库的方法调查了大学生英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习得情况,探讨了动词多选性出现的原因,从而为二语习得中出现的核心问题提供一个有解释意义的框架。时态是英语句法中表述时间信息的一个强制性特征,每个句子都必须含有特定的时态信息且必须显性标注,它不仅体现于句法表征,而且通过外在表征影响着句子的语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是动词句法结构与时态标记T组合的一种外在形式体现,既涉及动词和时态之间的特征核查关系,也与T及其指示语之间的特征匹配直接相关。汉语中缺乏这样的显性时态特征标注,重新建立英语中的时态特征关系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在“模块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二语习得中各个模块之间的互动关系。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是几个模块互动关系的外在体现,“-s”的使用会触发句法、语义、语音等具有相同索引标注模块之间的相互激活,多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加工频率过少,各个模块之间的互动未激活,每次加工对学习者而言都是一种刺激,当对学习者的刺激达到一定的频率之后,就会连续激活,形成句法、语义、语音各个模块在大脑中的形意互动关系并最终习得“spec-T-VP”之间句法关系,实现“-s”加工的自动化。中国学生对“-s”习得的过程是个增量加工过程,每次加工都会提升“-s”的休眠激活水平,当休眠水平达到关键阈值之后,二语习得者大脑中便建立了语音、句法、概念结构之间的形意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