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话,从抓好朗读入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关键在于朗读。在此,笔者就一些名家阅读教学中的片段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方法指导,读悟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百合花内心坚定的信念,教师在朗读启发中侧重了方法上的指导。
  师:百合的哪句话你印象最深刻?
  生1: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我一定要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人们知道我是百合。(语气平淡)
  师:好的朗读就是传达人物的心声。想想百合这样说,是想说什么?
  生2:说自己不是野草。
  师:百合受到了混淆吗?为什么?
  生3:她长在深谷里,断崖边,无人问津,如野草一样。
  师:但是她不觉得自己是野草。因为她心里有一个坚定而纯洁的念头。(生坚定地读)
  师:为什么你要将“百合”两个字读得很干脆,语音也很重呢?
  生4:这是百合的理想,我要坚毅地表达她的理想。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将文本中的感觉和学生的朗读紧密结合了起来,让学生巧抓重点词,深深领悟百合花的心声,并从心理分析入手,让学生理解百合花的精神所在,找到百合花的感觉,而后带着这种感觉来朗读,最终达到了学生和百合内心齐鸣,情感合二为一的效果。
  二、语感训练,个性体验
  《夹竹桃》一课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精髓呢?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时就首先请学生找找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生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这段话表现出了什么?
  生2:夹竹桃的坚强。
  师:那么节奏和语气该怎样表达呢?
  生3:连贯,坚定。
  师:说得好。顽强就是夹竹桃的心声。想想要怎么读出来?(生读,声音激动)
  【教师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
  生4:我看到了环游宇宙的飞船。
  生5:我看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
  生6:我看到了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
  赏析:案例中,教师通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从而打开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通道,减少了教师强力灌输的武断,增加了课堂亲和力,非常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体验到了“韧性”的内涵:坚强,默默地奉献,坚持不懈。这是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内心不知不觉被唤醒的一种力量,更是朗读教学中代入感情的渗透。
  三、价值引领,人文渗透
  还以孙老师的阅读教学《夹竹桃》片断为例。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感悟、体验到夹竹桃的韧性后,为了让学生进入文本,展开外延思考,孙老师开始进行价值引领,给学生渗透人文思想。
  师: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又亲见了百花凋零,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不放弃,始终坚持。看着夹竹桃,就想起生活中像它一样的人来。大家找找,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生1:有。我家小区门前有一个老爷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卫生了。每次他都笑呵呵的,一点儿也不难过。
  生2:红绿灯下的警察,每天都站在那里指挥交通,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
  生3: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也是,他每天都给我们送报纸,看到有小孩子摔倒了,还跑过去扶起来。
  ……
  师:是啊。夹竹桃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很多。那作者写夹竹桃,是想表达夹竹桃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说):表达对夹竹桃奉献精神的赞美。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赞美,来读一读夹竹桃的韧性这一段吧。(生深情朗读)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从文本出发,延伸文本之外的人文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维和想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不能自以为是地斩断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翅膀。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让他们找到人文价值所在,才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纵观这些名家的阅读教学片段,不难看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紧扣文本的内在脉动,让学生与其呼吸共鸣,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前提。只有把握好这一点,学生才能进入文本,找到朗读的节奏和呼吸,顺理成章地一气呵成。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写作是的心灵释放,是个人的情感表达。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放大细节差异,形成选材独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便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寻找到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呢?请看下面《
“习惯决定命运”也许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的确,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亲身经历的课程,而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然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
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答案当然是策略多多而又路程漫漫。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凸显学段教学的特征,却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特别关注的。我曾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低段课文《落叶》,并反复研读课堂实录,试图以此为例,提取出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一、情境:一碗美味的营养汤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
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做事、上课总希望严丝合缝,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每次上课我都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结构,深究词句内涵,总是想着不能让文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身边溜走。或许是我的严谨,学生每每都能给我带来惊喜(考试成绩),这样的惊喜又反过来刺激我继续这样前行。然而,在一次参加了全省优秀小语教师赛课后,让我的这种已成定式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两天16节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一位位教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一、读出“味”   
编者按  革命传统类作品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当前教学实际发现,革命传统作品教学面临学生情感陌生化、教学内容浅显、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主要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上海市进才北校彭晓从目标设定、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精神成长四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找到学生与课文之间合
上学年,学校安排我到农村小学支教四年级语文。记得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在上《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之前去收集竺可桢的相关资料,第二天,我检查全班30个学生收集的情况,结果只有6个学生收集。还有一次,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我安排学生自编该课文的课本剧,让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同学进行表演。第二天检查表演情况,结果是寥寥无几。  上述两例不是个案,不少农村小学布置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学生不
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放眼小学阅读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也没有选好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体验探究的切入点,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和互动性。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设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设课堂,注重学习体验  为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进而让感情在朗读中自然流露。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成为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现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  一、 “一读”  “一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