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基于此,对于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为达到理想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而努力。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许多著名的发明家在创作之前都是先想象再定稿,然后再制作出相应的模型,最后再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挖掘“空间与图形”之间的奥妙,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想象力等,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积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联系生活,丰富空间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到关于数学的影子,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触摸到各式各样的形、体,积累一些关于形体方面的经验,对某些形状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丰富资源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此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回想一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如: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等。随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物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与探讨,随后有效的引导学生谈谈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碰到过哪些与长方体、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体,随后给学生展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掘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奥妙,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在对该知识内容有了基础的讲解后,教师可以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假设明天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白过生日,你要挑选一本书作为小白的生日礼物,这本书长24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那么最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来包装呢?(接头处不计)”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交流与探讨,得出正确的答案。采取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基本认识的同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能够增加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体验,形成空间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跟拍照片不同,如果想要建立空间观念,其中就必须要有动手的过程”[2]。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大提倡“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实践的舞台,在课堂上可以有效的开展一些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猜想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这类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动自己的脑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前先准备好圆柱体与圆锥,让学生对这两个物体进行观察,让学生看一看圆柱体和圆锥各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以及几条棱,再让学生说一说圆柱和圆锥各自有什么特征,随后进行自主的交流和探讨,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触摸一下圆柱与圆锥,谈谈在触摸圆柱与圆锥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体会,是否印证了刚刚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的测量一下该圆柱和圆锥的实际数据,同时给学生讲解圆柱和圆锥面积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测量之后计算出该圆柱与圆锥的面积,让学生在巩固了课堂上内容知识的同时对圆柱和圆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加容易的掌握该知识内容。
三、实践应用,发展空间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与深入,给小学领域制定了全新的教学标准。为了顺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适当的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身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以及合作交流[3]。
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会讲到三角形的其中一个原理——“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该知识点分为两次层次来讲解,首先让学生挑选几根课前准备好的长度不相等的木棒,让学生用这些木棒围成三角形,明白有些木棒能够围成,有些木棒是不能够围成的,让学生对三角图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两条边的总和小于第三边是围不成一个三角形的,只有两条边的总和大于第三邊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随后让学生区分这些长度不一的木棒,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空间认知形成三条边的几何关系模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掌握几何空间的特点以及性质,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已经刻不容缓,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赖雪萍.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数学素养——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摭拾[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7期):128-128.
[2]刘东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整合探讨[J].新课程(小学), 2017(8).
[3]徐小玲.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的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9(35):94-94.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许多著名的发明家在创作之前都是先想象再定稿,然后再制作出相应的模型,最后再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挖掘“空间与图形”之间的奥妙,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想象力等,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积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联系生活,丰富空间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到关于数学的影子,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触摸到各式各样的形、体,积累一些关于形体方面的经验,对某些形状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丰富资源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此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回想一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如: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等。随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物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与探讨,随后有效的引导学生谈谈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碰到过哪些与长方体、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体,随后给学生展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掘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奥妙,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在对该知识内容有了基础的讲解后,教师可以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假设明天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白过生日,你要挑选一本书作为小白的生日礼物,这本书长24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那么最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来包装呢?(接头处不计)”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交流与探讨,得出正确的答案。采取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基本认识的同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能够增加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体验,形成空间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跟拍照片不同,如果想要建立空间观念,其中就必须要有动手的过程”[2]。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大提倡“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实践的舞台,在课堂上可以有效的开展一些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猜想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这类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动自己的脑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前先准备好圆柱体与圆锥,让学生对这两个物体进行观察,让学生看一看圆柱体和圆锥各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以及几条棱,再让学生说一说圆柱和圆锥各自有什么特征,随后进行自主的交流和探讨,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触摸一下圆柱与圆锥,谈谈在触摸圆柱与圆锥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体会,是否印证了刚刚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的测量一下该圆柱和圆锥的实际数据,同时给学生讲解圆柱和圆锥面积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测量之后计算出该圆柱与圆锥的面积,让学生在巩固了课堂上内容知识的同时对圆柱和圆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加容易的掌握该知识内容。
三、实践应用,发展空间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与深入,给小学领域制定了全新的教学标准。为了顺应当下的发展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适当的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身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以及合作交流[3]。
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会讲到三角形的其中一个原理——“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该知识点分为两次层次来讲解,首先让学生挑选几根课前准备好的长度不相等的木棒,让学生用这些木棒围成三角形,明白有些木棒能够围成,有些木棒是不能够围成的,让学生对三角图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两条边的总和小于第三边是围不成一个三角形的,只有两条边的总和大于第三邊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随后让学生区分这些长度不一的木棒,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空间认知形成三条边的几何关系模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掌握几何空间的特点以及性质,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已经刻不容缓,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赖雪萍.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数学素养——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摭拾[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7期):128-128.
[2]刘东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整合探讨[J].新课程(小学), 2017(8).
[3]徐小玲.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的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9(35):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