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是“基础”课教学的生命线。笔者结合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经验详述了如何创新三个课堂,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让该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三个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从这个培养目标出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职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解决的主要不是高职学生的理论问题,而是思想问题,进而是实践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
一、充分利用第一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发挥主渠道作用
我院思政课教师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后,集思广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新教材,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制定了符合我院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大纲。我们在第一课堂实践项目的安排和选取方面,坚持四个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即所有实践活动安排都在深入调查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形成,所有的实践安排都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二)针对性原则。即针对我校各专业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思想意识、专业特点以及以后从事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观看影像资料、开展社会调查、举办读书活动、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除此之外,我院还结合“专家名人校园行活动”,每月由校外专家或学院领导举办《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质,教导学生如何幸福生活,快乐学习。
(三)“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紧紧抓住高职高专阶段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思想实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联系我校高职生的特点,尽量缩短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注重知行的统一,教育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事,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校企合作共培原则。借助企业办学的体制特色(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企业办学),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到葛洲坝集团公司现场接受企业文化教育,邀请葛洲坝党校老师来学校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要求签约单位人力资源部派人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把课堂变成“实训场”,把教室变成“办公室”,把校园变成“企业园”。通过零距离接触社会、接触企业职场培训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先进文化,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二、有效组织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即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3]。第二课堂既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是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也是“基础”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第二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职业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高职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有效组织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大力拓展第三课堂,深入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一个活动安排为道德观察与体验。每年11到12月份学校都会开展“做诚实守信大学生”道德观察与体验系列活动。每个班以自愿报名方式组成“道德烦脑搜寻小分队”,在校园或校外里收集一些不文明现象,整理汇集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道德烦恼”,通过组织诉说这些烦恼,分析解决这些烦恼,确立“诚信之敌人人防,诚信之德人人讲”的意识;组织“寻找诚信小分队”,收集社会上的诚信故事,寻找身边的诚信好人,通过举办“诚信故事擂台赛”,用一个个诚信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如何讲诚信、守道德。
第二个活动安排为企业调查与反思。每年7到8月份学校会组织学生代表到企业,就生产中的质量问题、营销中的诚信问题以及信誉管理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请社区、企业密切配合,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中亲身感受诚信对于社会、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诚信素质。通过这些活动把思政教育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远、大、空、假”转变为“近、小、实、真”,以体验为追求,在“行”中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正是我院思政课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创新三个课堂,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保证了我们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该课程成为了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
[2]汪玉珍,周奎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思考[J].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0,(12).
[3]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三个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从这个培养目标出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职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解决的主要不是高职学生的理论问题,而是思想问题,进而是实践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
一、充分利用第一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发挥主渠道作用
我院思政课教师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后,集思广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新教材,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制定了符合我院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大纲。我们在第一课堂实践项目的安排和选取方面,坚持四个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即所有实践活动安排都在深入调查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形成,所有的实践安排都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二)针对性原则。即针对我校各专业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思想意识、专业特点以及以后从事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观看影像资料、开展社会调查、举办读书活动、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除此之外,我院还结合“专家名人校园行活动”,每月由校外专家或学院领导举办《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质,教导学生如何幸福生活,快乐学习。
(三)“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紧紧抓住高职高专阶段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思想实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联系我校高职生的特点,尽量缩短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注重知行的统一,教育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事,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校企合作共培原则。借助企业办学的体制特色(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企业办学),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到葛洲坝集团公司现场接受企业文化教育,邀请葛洲坝党校老师来学校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要求签约单位人力资源部派人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把课堂变成“实训场”,把教室变成“办公室”,把校园变成“企业园”。通过零距离接触社会、接触企业职场培训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先进文化,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二、有效组织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即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3]。第二课堂既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是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也是“基础”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第二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职业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高职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有效组织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大力拓展第三课堂,深入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一个活动安排为道德观察与体验。每年11到12月份学校都会开展“做诚实守信大学生”道德观察与体验系列活动。每个班以自愿报名方式组成“道德烦脑搜寻小分队”,在校园或校外里收集一些不文明现象,整理汇集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道德烦恼”,通过组织诉说这些烦恼,分析解决这些烦恼,确立“诚信之敌人人防,诚信之德人人讲”的意识;组织“寻找诚信小分队”,收集社会上的诚信故事,寻找身边的诚信好人,通过举办“诚信故事擂台赛”,用一个个诚信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如何讲诚信、守道德。
第二个活动安排为企业调查与反思。每年7到8月份学校会组织学生代表到企业,就生产中的质量问题、营销中的诚信问题以及信誉管理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请社区、企业密切配合,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中亲身感受诚信对于社会、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诚信素质。通过这些活动把思政教育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远、大、空、假”转变为“近、小、实、真”,以体验为追求,在“行”中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正是我院思政课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创新三个课堂,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保证了我们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该课程成为了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
[2]汪玉珍,周奎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思考[J].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0,(12).
[3]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