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练作文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_yv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这是学生写作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我们老师一直说要选材,而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材料,谈什么选材?笔者认为,作文的材料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鲜活的生活细节,包括家庭、校园和社会。二是丰富的阅读体验,包括教材、诗词歌赋、名著及其他的课外阅读。三是新鲜的社会热点。但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大大咧咧,也不会关注生活细节。所以鲜活的生活细节材料对他们来说,太奢侈。基本没有。至于丰富的阅读体验,不少学生来自农村,课外阅读积累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课外阅读。这些同学不管写什么作文,除了母亲,就是父亲,同样的题材一直写,材料很难有新意。笔者认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里搜集素材。初中六本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文章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二、活学巧用教材,优化美饰作文语言。
  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由此可看出伟大的教育家提倡把语文教材作为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良好语文素质的“锁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使用这把“锁匙”,打开写作殿堂的大门。
  1、仿写。课文中的很多片断,在段落构成、过渡照应、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对这些语言片断进行仿写,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
  2、扩写。“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训练中要注意情景交融。
  3、补写或改写。
  例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遇到了他们离家以来最恶劣的天气——暴风雨。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文中没有描写出杜小康是怎么找到鸭子的,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景物和天气情况去想象,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和景物烘托来补写出杜小康找鸭子的场景。
  4、妙用古诗文。
  学生的语言干巴巴,那是因为他们不会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句。其实,到了初三年,学生的古诗词储备已经不少了,小学已背完《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90首,有的还会背《小学生专家推荐诗文》100首,再加上中学每册有课后古诗十首,六册就有60首,还有每册课内有5-10首不等,粗略估计最少30首,所以初三学生有近200首的诗词储备。如果写作中能活用这些诗词,写作语言何愁不靓丽起来?
  三、将教材作为学习写作技巧的范本。
  教材里的文章,学生都印象比较深。在讲练作文时,如果以教材为例子,学生会有亲切感,对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比较容易掌握。其实教材谋篇布局方法可借鉴的很多,这里仅举两个例子。
  1、先抑后扬法。
  案例1: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饱含深情的追忆了阿长,表达了对阿长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真挚怀念之情。但文章开头首先写的却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等等,文章“抑”至极点。随后便写到了阿长的好处,尤其是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带图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得很成功。”“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对她的怨恨,也“从此完全消灭了”。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符合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使对阿长的追忆显得真实、可信,更能使阿长这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丰满,避免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参考学习。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抑”和“扬”的关系呢?
  2、材料安排上详略要得当。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其他文献
如何做好小学生的作文起步,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享受作文。我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作文的兴趣  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小学生,让他们写什么呢?怎样写?没有兴趣如何写!作文教学很有经验的管建刚老师的这一个观点。“你要好好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啊。”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我也觉得是:因为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作文能力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其现状令人担忧。通过对本学年度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作文能力和周边几所学校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调查,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学生作文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同学不仅能写出含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而且议论文、散文也写得像模像样。而有些同学就一般的记叙文也难以写得好。如学年初第一篇摸底作文我布置的是写人记叙文,不少同学写母亲、老师,而写母亲、老师的又有不少同学写送伞、赠伞的。不但题材
期刊
不同的学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人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有人说人格是“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人认为人格是“演员在戏剧中充当的人物性格和角色”;还有人认为人格是“人的一贯行为模式”。这些不同的定义都是从外显角度对人格的描述。还有人从人的内在的欲望、动机、品质、理想、意识、本性等特征给人格下定义,如:认为人格是“使一个人适合于他的工作的那个人品质的总和”,是“完善的理想”;“
期刊
走上教坛二十多年了,一直从事语文科教学。语文这一学科像无底深潭,无论掷多少石子下去,都填不满,得到的,只是被石子激起的一片小小浪花!唉,教语文难啊!想在语文科取得成绩,难上加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清楚知道;语文科的教学,投入大,收获小。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呢?我决定尽全力,另辟途径,争取转败为胜。  我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
期刊
“以善致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蒋庆在《以善致善—— 蒋庆与盛洪的对话》一书中指出,“以善致善”就是实现善的目的必须用善的手段,也叫“以正治正”。如果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德育中,就是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既要持有正义的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又要采用正义的德育手段,即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办法,遵循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精神育化。  那么,教育者究竟如何才能“以善致善”,让德育焕发生命活力
期刊
实施集体备课的初衷是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但是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把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工备课。为了便于研究和管理,有些学校在学期初就排出了备课的分工表,将整册内容进行了分解,每个教师分别负责一部分,让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到参加集体备课时,就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应该说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对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终演变成一人一个单元,只有在自己负责的单元自己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愿看到学生作文出现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现象,不愿看到无创造力的克隆文章,我们希望看到有创新、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的本质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剖白。鉴于此,《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训练探索与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志同道合、求索创新,经历过研究的困惑、推进的努力、殷切的期待和成功的喜悦,在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之兴趣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下面结合实践,谈一些我们的做法。  一、
期刊
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它既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等都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烦琐的事务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享受课堂  如果我们以享受的态度对待课堂,眼前就
期刊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仔细思之,发现很多活动已经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教师过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缺乏调控的状态之中,大大降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如何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呢?  一、积极鼓励,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