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QQ群里与朋友聊到就业问题,有人抱怨研究生学无所获,有人抱怨学无所用,我一句“不至于吧”的咕哝,遭到一阵密集的“砖头”。我陷入了沉思,如果说这些抱怨确实是个真命题,那么究竟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失误还是我们选择研究生学习的失误?又或者是研究生自身在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上的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研究生阶段该学什么?
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的学习多少还是有些不同。如果说本科阶段,我们着重学一些基础知识,那么在研究生阶段,该是我们将基础知识做深层探究的时候了;如果说本科阶段学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那么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大抵该形成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说本科阶段我们在模仿别人,那么研究生阶段,我们迫切地需要重新审视并塑造自我。
将这些零散的想法归结起来,形成一个浅显的认识:即研究生阶段,我们该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习并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
学做人。“做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基本内涵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做人”首先涉及“为人”,意即如何认知自己?如何审视自己?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塑造自己?如何实现自己?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并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需要依据科学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心理特质,客观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需要自己做出科学的人生规划,切实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需要清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或为国之公民,或为人之子女,或为人之妻儿,或为人之父母等,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肩负的责任。
“做人”还涉及“处世”,即处理自己与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遵循社会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要求,找到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和独立的品格追求,正确看待得失;需要我们将自己置于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回归自己社会人的本质;需要我们把握并认识高等教育自然属性之外的社会属性,将自己从天之骄子的高台上解放出来,回归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客观把握作为处世第一要义的就业。
此外,“做人”一词还包含“待人”的内容,意即对待他人,与人接触,与人相处。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会处理并协调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学会并努力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并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需要正确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好同学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学会认同并理解他人,在诚恳待人且不卑不亢的基础上学习并赞美他人,在不为功利的前提下接触并结识他人。
最后,“做人”还有“接物”的意思,意即对待事物,对事物(物质)的看法、态度和取舍。具体来说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要什么,能要什么,明白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明白自己对他人的给予,明确自己的付出是否需要回报,明确自己通过努力会得到什么或者不会得到什么。需要明确付出与回报、取与舍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而不是人云亦云,陷入庸俗,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清高”。既非玩物丧志,也非不接触任何事物。
学做事。做事是在做人的基础上来谈的。古人云:“为人必先立品,处事必先修己。”《大学》也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为要,修身为做事之本。到了近代,人们也常说:“要做事,先做人。”不难发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现实生活中,做事与做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个人做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能做什么样的事。回到对研究生阶段“学做事”的讨论,从个人主体性的角度看,“学做事”的首要工作在于我们必须更加全面地社会化:要明确社会基本道德规范,遵循社会的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现有行为范式,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做到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分析问题更加深入,解决问题更加科学。而就社会现实的层面看,“学做事”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明确并处理好“人”与“我”——“我”与“社会”的关系。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融入社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为己做事,帮人处事;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着手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付诸实践;要学会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生,学做事的内容还包含学术研究的内容,即要学会基本的学术规范,学成自己的学术范式,譬如说学术论文撰写、科研课题申报等。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是研究生阶段的一个根本特征,这就是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学习的不同。纯粹的知识学习可以在人生的每一阶段进行,但思维方式的建构则与此大不相同。由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实践经验和价值追求在研究生阶段之前大多处于逐步形成并趋于定型的阶段,不利于对思维品质的塑造和形成,而研究生阶段,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大脑发育和社会认知趋于定型,这就决定了研究生必须在这个定型的阶段塑造自己的思维品质。要求我们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从生活经验中,从身边的人和事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对事物的全盘思考和总体把握,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理解方式、判断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既考虑其现实处境,又兼顾长远影响;既要角色定位又要心理换位,从别人的角度进行再审视,再认识;既要兼顾自己的价值追求,又要遵循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研究生阶段该怎么学?
研究生阶段的生活与“学习、学问、学术”3个词连到了一起。而如果我们稍加体会和思考,这3个词似乎也正好可以概括研究生阶段怎么学的问题。
学习——“学”与“习”的统一。《辞源》指出,“学”乃“仿效”也,即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即复习巩固。在我国,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孑L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理解,“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习”就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3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
从这个意义上看,“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联系现实,当前很多人认为研究生学习没用,甚至还出现了新一轮的所谓“读书无用论”的倾向,认为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社会实际运用之间存在脱节,如此看来,他们只有“学”,而没有“习”。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除了是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将主观见之予客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除了是一 个知识拓展的过程,还是一个验证知识的过程;除了是一个理论接触的过程,还是一个追问与质疑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学习,辩证接受知识、看待知识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学问——“学”与“问”的统一。“学问”一词最早见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一文中也提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贾山《至言》中也有“学问”一词:“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唐韩愈在其《答杨子书》中也提到:“学问有暇,幸时见I临。”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根据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将“学问”一词理解为“学习和询问”。“学问”不仅是一个学的过程,还伴随着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问要求我们除了学习,还要发问,还要交流。这就是孔子说的“独学则无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互间的交流,生活上的沟通,学理上的探讨,对某一事物在见解上的论争,都是必要的。总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增长知识,还需要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与导师的交流来增进知识,需要不断发问,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去与人交流、求教以人,形成思维的交互,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术——“学”与“术”的统一。学术,是指系统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有专家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延伸开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解,即学术一词,“学”为“学理”,明其事物的本质、内涵和规律,“术”为“运用”。学理是对事物深入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是对事物深入的科学的认识,是一种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范式。而学术,其意不外乎“明其理,以用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动辄就是学术创新,动辄就是鼓励研究生搞学术,但很多研究生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学术,纯粹为获得学位而写文章、发文章,纯粹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由于他们缺乏对学术的理解,缺乏对自己需求的把握,缺乏对问题的实质认知与思考,于是,粘贴、复制就成为写论文所惯用的手段,论文造假、学术失范、学术道德缺失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中国2009年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报道,有报道称,殊不知,在所谓的学术论文大国背后,我们有多少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又有多少论文对实质性问题做出了新的解答?有多少科技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这一时代的研究生,我们需要叩问和反思:有多少研究生是自己写文章?有多少研究生在向着学术发展?
研究生阶段学到了什么?
在研究生就业难日益加剧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拷问教育,拷问中国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反思:在大学里究竟学到了什么?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上课一排全睡,打饭从不排队,“魔兽”通宵不累,短信发到欠费;下联:抽烟打牌全会,啤酒十瓶不醉,逃课成群结队,考试基本不会。横批:大学真累。这副对联可以使我们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来照见自己的大学生活。
对研究生阶段学到了什么的问题,似乎不能一概而论,要视个人情况而定,有人用3年的青春游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毕业时,获得的只是游戏里不断升高的级别;有人在大学里轰轰烈烈的恋爱,毕业时体味到了感情的辛酸;有的人在图书馆里度过了3年时间,毕业时有厚厚的知识积淀;有的人用了3年时间死死记住所谓的专业知识;有的人则在大学里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塑造,实现了从大学到社会、到生活的跨越。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研究生教育能给我们什么的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拷问自己,我们用3年的时间在大学里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求职时往往抱怨所学无用,控诉研究生学历既不能成为求职的敲门砖,也不能成为职业诉求天平上的砝码,更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加以直接利用,而感叹找不到对口工作,感叹对口工作用不上所学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矛头指向“研究生阶段所学究竟有无作用”上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回答研究生阶段所学能不能用的问题,其逻辑起点在于“是否学到”,如果没有学到,用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实例:那些考试成绩好的人往往为找工作而发愁,为面试而担忧,甚至被用人单位做出的高分低能的结论所淘汰;相反,那些专业成绩一般,但解决问题能力强、富于实践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往往为用人单位所青睐。
责任编辑 王世赋
研究生阶段该学什么?
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的学习多少还是有些不同。如果说本科阶段,我们着重学一些基础知识,那么在研究生阶段,该是我们将基础知识做深层探究的时候了;如果说本科阶段学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那么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大抵该形成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说本科阶段我们在模仿别人,那么研究生阶段,我们迫切地需要重新审视并塑造自我。
将这些零散的想法归结起来,形成一个浅显的认识:即研究生阶段,我们该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习并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
学做人。“做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基本内涵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做人”首先涉及“为人”,意即如何认知自己?如何审视自己?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塑造自己?如何实现自己?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并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需要依据科学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心理特质,客观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需要自己做出科学的人生规划,切实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需要清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或为国之公民,或为人之子女,或为人之妻儿,或为人之父母等,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肩负的责任。
“做人”还涉及“处世”,即处理自己与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遵循社会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要求,找到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和独立的品格追求,正确看待得失;需要我们将自己置于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回归自己社会人的本质;需要我们把握并认识高等教育自然属性之外的社会属性,将自己从天之骄子的高台上解放出来,回归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客观把握作为处世第一要义的就业。
此外,“做人”一词还包含“待人”的内容,意即对待他人,与人接触,与人相处。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会处理并协调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学会并努力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并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需要正确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好同学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学会认同并理解他人,在诚恳待人且不卑不亢的基础上学习并赞美他人,在不为功利的前提下接触并结识他人。
最后,“做人”还有“接物”的意思,意即对待事物,对事物(物质)的看法、态度和取舍。具体来说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要什么,能要什么,明白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明白自己对他人的给予,明确自己的付出是否需要回报,明确自己通过努力会得到什么或者不会得到什么。需要明确付出与回报、取与舍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而不是人云亦云,陷入庸俗,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清高”。既非玩物丧志,也非不接触任何事物。
学做事。做事是在做人的基础上来谈的。古人云:“为人必先立品,处事必先修己。”《大学》也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为要,修身为做事之本。到了近代,人们也常说:“要做事,先做人。”不难发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现实生活中,做事与做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个人做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能做什么样的事。回到对研究生阶段“学做事”的讨论,从个人主体性的角度看,“学做事”的首要工作在于我们必须更加全面地社会化:要明确社会基本道德规范,遵循社会的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现有行为范式,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做到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分析问题更加深入,解决问题更加科学。而就社会现实的层面看,“学做事”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明确并处理好“人”与“我”——“我”与“社会”的关系。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融入社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为己做事,帮人处事;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着手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付诸实践;要学会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生,学做事的内容还包含学术研究的内容,即要学会基本的学术规范,学成自己的学术范式,譬如说学术论文撰写、科研课题申报等。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是研究生阶段的一个根本特征,这就是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学习的不同。纯粹的知识学习可以在人生的每一阶段进行,但思维方式的建构则与此大不相同。由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实践经验和价值追求在研究生阶段之前大多处于逐步形成并趋于定型的阶段,不利于对思维品质的塑造和形成,而研究生阶段,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大脑发育和社会认知趋于定型,这就决定了研究生必须在这个定型的阶段塑造自己的思维品质。要求我们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从生活经验中,从身边的人和事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对事物的全盘思考和总体把握,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理解方式、判断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既考虑其现实处境,又兼顾长远影响;既要角色定位又要心理换位,从别人的角度进行再审视,再认识;既要兼顾自己的价值追求,又要遵循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研究生阶段该怎么学?
研究生阶段的生活与“学习、学问、学术”3个词连到了一起。而如果我们稍加体会和思考,这3个词似乎也正好可以概括研究生阶段怎么学的问题。
学习——“学”与“习”的统一。《辞源》指出,“学”乃“仿效”也,即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即复习巩固。在我国,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孑L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理解,“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习”就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3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
从这个意义上看,“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联系现实,当前很多人认为研究生学习没用,甚至还出现了新一轮的所谓“读书无用论”的倾向,认为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社会实际运用之间存在脱节,如此看来,他们只有“学”,而没有“习”。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除了是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将主观见之予客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除了是一 个知识拓展的过程,还是一个验证知识的过程;除了是一个理论接触的过程,还是一个追问与质疑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学习,辩证接受知识、看待知识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学问——“学”与“问”的统一。“学问”一词最早见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一文中也提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贾山《至言》中也有“学问”一词:“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唐韩愈在其《答杨子书》中也提到:“学问有暇,幸时见I临。”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根据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将“学问”一词理解为“学习和询问”。“学问”不仅是一个学的过程,还伴随着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问要求我们除了学习,还要发问,还要交流。这就是孔子说的“独学则无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互间的交流,生活上的沟通,学理上的探讨,对某一事物在见解上的论争,都是必要的。总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增长知识,还需要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与导师的交流来增进知识,需要不断发问,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去与人交流、求教以人,形成思维的交互,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术——“学”与“术”的统一。学术,是指系统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有专家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延伸开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解,即学术一词,“学”为“学理”,明其事物的本质、内涵和规律,“术”为“运用”。学理是对事物深入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是对事物深入的科学的认识,是一种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范式。而学术,其意不外乎“明其理,以用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动辄就是学术创新,动辄就是鼓励研究生搞学术,但很多研究生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学术,纯粹为获得学位而写文章、发文章,纯粹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由于他们缺乏对学术的理解,缺乏对自己需求的把握,缺乏对问题的实质认知与思考,于是,粘贴、复制就成为写论文所惯用的手段,论文造假、学术失范、学术道德缺失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中国2009年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报道,有报道称,殊不知,在所谓的学术论文大国背后,我们有多少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又有多少论文对实质性问题做出了新的解答?有多少科技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这一时代的研究生,我们需要叩问和反思:有多少研究生是自己写文章?有多少研究生在向着学术发展?
研究生阶段学到了什么?
在研究生就业难日益加剧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拷问教育,拷问中国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反思:在大学里究竟学到了什么?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上课一排全睡,打饭从不排队,“魔兽”通宵不累,短信发到欠费;下联:抽烟打牌全会,啤酒十瓶不醉,逃课成群结队,考试基本不会。横批:大学真累。这副对联可以使我们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来照见自己的大学生活。
对研究生阶段学到了什么的问题,似乎不能一概而论,要视个人情况而定,有人用3年的青春游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毕业时,获得的只是游戏里不断升高的级别;有人在大学里轰轰烈烈的恋爱,毕业时体味到了感情的辛酸;有的人在图书馆里度过了3年时间,毕业时有厚厚的知识积淀;有的人用了3年时间死死记住所谓的专业知识;有的人则在大学里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塑造,实现了从大学到社会、到生活的跨越。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研究生教育能给我们什么的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拷问自己,我们用3年的时间在大学里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求职时往往抱怨所学无用,控诉研究生学历既不能成为求职的敲门砖,也不能成为职业诉求天平上的砝码,更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加以直接利用,而感叹找不到对口工作,感叹对口工作用不上所学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矛头指向“研究生阶段所学究竟有无作用”上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回答研究生阶段所学能不能用的问题,其逻辑起点在于“是否学到”,如果没有学到,用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实例:那些考试成绩好的人往往为找工作而发愁,为面试而担忧,甚至被用人单位做出的高分低能的结论所淘汰;相反,那些专业成绩一般,但解决问题能力强、富于实践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往往为用人单位所青睐。
责任编辑 王世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