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没有语言,思维很难实现。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语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我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同样是“说”,有的学生说得准确、简练、条理清楚;有的学生却显得语无伦次,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说”。
调查发现:现今大多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运算能力要差得多,虽然他们一般都能按要求解题,但几乎都说不清甚至讲不出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重说话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因此,现在数学课堂中能够给学生说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教师教学更注重的是笔算。
我认为,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讲,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会说、能说,给学生说的机会,同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说。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内容很多,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是“说”的对象。教师要善于紧密联系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学生“说”,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1、在“计算”教学时,让学生说“算理”。
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明确算理,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如:“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要求学生说一说它们的算理,这样把学生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性质、概念、算理的深刻理解。
2、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操作”。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进行定向、有序地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不仅可以训“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说”,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促进操作的内化,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10根小棒2根2根的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的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的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的分,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的分,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还剩一根,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大纲指出:应用题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就是要学生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把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思路的情况及算理叙述出来,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说”审题过程通常应从低年级的应用题中开始训练,“题目告诉我们条件是什么?求什么问题?”高年级则偏重于数量关系分析及解题思路的“说”。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应用题的解答分析中形成一种基本的分析思路定势,促进应用题的解答。
4、在“做作业”时,让学生说“题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题时,误解题目的意思或者只完成题目要求的一部分要求,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和不完整性,这就因为学生审题不清或者没有完整的审题,因此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要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让学生说出题目的要求是什么?有哪些要求?要特别注意什么?通过说题意,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题目的意思,促进学生的思维。
5、“作业订正”时,让学生说“错误的原因”。
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并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如果只做作业不进行不反思,那么不仅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合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无从建立,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把解题错误的原因说出来,是对自己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分析、理解,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久而久之还培养了学生进行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还有许多途径,也有更多内容是可供“说”的材料。总之,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语言、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无论学生"说"的如何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加以引导。不但要使他们想“说”,还要使他们敢“说”。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1、语言要正确。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描述它的语言要准确,特别是对概念的表述,要求用词恰当、不能有任何的偏差,如长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就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也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图形”。
2、语言要简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描述它的语言要简练,在数学语言的表述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对数学进行语言表述时,一定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要添枝加叶,废话连篇。例如:要让学生看图说出小明游览路线,他游览的路线是: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如果学生说成“小明进入南大门后,向北走到音乐喷泉,他又再从音乐喷泉向西走到月亮湖……”学生说得太罗嗦了,老师肯定学生的线路方向说对了,但老师还可以这样说:“小明进入南大门后,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这样是不是更说得更简练些?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又指出了学生说得不够简练,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与引导。
3、语言要有条理性。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想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数学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理、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第进行思考,再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理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要求能例句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而言之,要求学生说得连贯,说得有道理,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总之,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义务,也是数学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调查发现:现今大多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运算能力要差得多,虽然他们一般都能按要求解题,但几乎都说不清甚至讲不出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重说话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因此,现在数学课堂中能够给学生说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教师教学更注重的是笔算。
我认为,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讲,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会说、能说,给学生说的机会,同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说。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内容很多,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是“说”的对象。教师要善于紧密联系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学生“说”,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1、在“计算”教学时,让学生说“算理”。
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明确算理,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如:“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要求学生说一说它们的算理,这样把学生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性质、概念、算理的深刻理解。
2、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操作”。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进行定向、有序地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不仅可以训“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说”,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促进操作的内化,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10根小棒2根2根的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的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的分,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的分,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的分,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还剩一根,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大纲指出:应用题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就是要学生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把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思路的情况及算理叙述出来,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说”审题过程通常应从低年级的应用题中开始训练,“题目告诉我们条件是什么?求什么问题?”高年级则偏重于数量关系分析及解题思路的“说”。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应用题的解答分析中形成一种基本的分析思路定势,促进应用题的解答。
4、在“做作业”时,让学生说“题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题时,误解题目的意思或者只完成题目要求的一部分要求,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和不完整性,这就因为学生审题不清或者没有完整的审题,因此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要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让学生说出题目的要求是什么?有哪些要求?要特别注意什么?通过说题意,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题目的意思,促进学生的思维。
5、“作业订正”时,让学生说“错误的原因”。
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并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如果只做作业不进行不反思,那么不仅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合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无从建立,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把解题错误的原因说出来,是对自己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分析、理解,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久而久之还培养了学生进行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还有许多途径,也有更多内容是可供“说”的材料。总之,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语言、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无论学生"说"的如何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加以引导。不但要使他们想“说”,还要使他们敢“说”。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1、语言要正确。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描述它的语言要准确,特别是对概念的表述,要求用词恰当、不能有任何的偏差,如长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就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也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图形”。
2、语言要简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描述它的语言要简练,在数学语言的表述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对数学进行语言表述时,一定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要添枝加叶,废话连篇。例如:要让学生看图说出小明游览路线,他游览的路线是: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如果学生说成“小明进入南大门后,向北走到音乐喷泉,他又再从音乐喷泉向西走到月亮湖……”学生说得太罗嗦了,老师肯定学生的线路方向说对了,但老师还可以这样说:“小明进入南大门后,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这样是不是更说得更简练些?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又指出了学生说得不够简练,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与引导。
3、语言要有条理性。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想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数学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理、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第进行思考,再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理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要求能例句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而言之,要求学生说得连贯,说得有道理,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总之,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义务,也是数学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