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艳、内容生动的插图。低年级孩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理解了课文,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生的认识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反应较慢,理解能力也较差。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关注学生的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教学时若能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善于把握时机让“静”的插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等能力。
一、以“静”促“动”,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在低年级人教版的第三册书里的第一个单元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欣赏春季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么这时如何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行情感铺垫,首先要让学生融情入景,通过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赏美景品美感,做到以景促情。如教学《找春天》时,在课前,我提出了三个可选择的分层次的观察要求:1、请你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从哪里发现的?3、这个季节里,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然后用口头语言具体介绍。在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中,充分利用静止的图片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在描述春天季节特点时能注意观察的顺序、主次和细节问题,大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人物情感的体会,可以通过人物外在的表现来想象人物的情感,如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培养低年级的孩子对人物情感的想象和体会,主要得依靠具体直观的图片,引导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想象,从而达到融入情境之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色彩。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里,有一首诗歌叫《一个石头小姑娘》,这首诗充满童真童趣,要让孩子感受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呼唤大家爱护环境,保护公共财物。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石头小姑娘的脚怎么了?小女孩看到石头小姑娘伤残的脚,这时她会想些什么?心情又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可以仔细观察小姑娘的动作和她的表情进行猜想)通过提示,关注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特点,让孩子们懂得该从图片中的人物忧伤的表情和抚摸雕像残缺的脚,了解小姑娘的对雕像的怜惜之情,体会人物这时的内心情感色彩,这样静止图片一下子促动了学生内心的那根弦,与图片中的小姑娘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同时在理解诗歌主题过程中省却了老师更多的空洞的文字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以“静”促“动”,培养形象思维力
学困生对深奥的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色彩丰富的插图却兴致勃勃。如果老师利用课文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带领孩子进入文章的故事情节,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富有科学色彩的文章,我以课文的插图导入激趣,让孩子们进入一个满天繁星的夜晚,学着张衡天真地样子,仰着头,一颗一颗地数星星,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犹如真实情景一般再现在眼前,孩子们数星星的兴趣一来,我就问:“你们想知道张衡数星星时发现了什么呢?细心的小朋友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刚说完,孩子们连忙捧起课本,津津有味地读啊读,一个比一个认真,一个比一个读得仔细,连平时不喜欢开口读书的孩子也读得比以前大声。图片上那一颗颗星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顺利引导学生走进了故事情节,学着张衡认真地观察起星空来。
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对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如《葡萄沟》教学时,当理解比喻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句话里“茂密”、“一个个”和“凉棚”都是难点,我把课文第二幅插图投影出来,让学生边读这句话,边观察这个凉棚的特点。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上葡萄的叶子理解了“茂密”就是指葡萄的枝叶多,层层叠叠在一起,非常繁茂。在解释为什么说茂密的枝叶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时,学生结合图片,看到维吾尔族老乡们坐在葡萄架下乘凉休息,孩子们马上联想到的亭子,学生马上举起手来,发表看法,她说:“茂密的树叶挡住了火辣辣的阳光,维吾尔族老乡们待在这些葡萄架下乘凉,感到特别凉爽,特别舒服,所以把这个葡萄架比喻成一个凉棚。”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以“静”促“动”,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化难为易,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三、以“静”促“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虽然是静止的,但是若能加上想象的翅膀,使画面“活”起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同时每个孩子的想象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在观察插图进行想象训练时,学生还能够相互激发想象的灵感。如观察《宿新市徐公店》儿童追逐黄蝶的画面时,从儿童兴奋的表情和追逐的动作,可以联想到儿童追逐黄蝶时,心情是非常高兴,可是当这只翩翩起舞的黄蝶飞入那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儿童又会做些什么?他找到那只黄蝶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联系课文的情境,培养学生对后续发展事情进行扩展想象。
教育心理學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器官参加感知活动的程度,感知教材的方式越多,对教材的掌握得越牢固。巧用课文中的插图能促动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充分调动积极性,重视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的教学作用,善于把握时机让“静”的插图“动”起来,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这样课堂就真正鲜活起来!
一、以“静”促“动”,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在低年级人教版的第三册书里的第一个单元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欣赏春季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么这时如何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行情感铺垫,首先要让学生融情入景,通过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赏美景品美感,做到以景促情。如教学《找春天》时,在课前,我提出了三个可选择的分层次的观察要求:1、请你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从哪里发现的?3、这个季节里,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然后用口头语言具体介绍。在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中,充分利用静止的图片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在描述春天季节特点时能注意观察的顺序、主次和细节问题,大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人物情感的体会,可以通过人物外在的表现来想象人物的情感,如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培养低年级的孩子对人物情感的想象和体会,主要得依靠具体直观的图片,引导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想象,从而达到融入情境之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色彩。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里,有一首诗歌叫《一个石头小姑娘》,这首诗充满童真童趣,要让孩子感受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呼唤大家爱护环境,保护公共财物。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石头小姑娘的脚怎么了?小女孩看到石头小姑娘伤残的脚,这时她会想些什么?心情又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可以仔细观察小姑娘的动作和她的表情进行猜想)通过提示,关注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特点,让孩子们懂得该从图片中的人物忧伤的表情和抚摸雕像残缺的脚,了解小姑娘的对雕像的怜惜之情,体会人物这时的内心情感色彩,这样静止图片一下子促动了学生内心的那根弦,与图片中的小姑娘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同时在理解诗歌主题过程中省却了老师更多的空洞的文字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以“静”促“动”,培养形象思维力
学困生对深奥的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色彩丰富的插图却兴致勃勃。如果老师利用课文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带领孩子进入文章的故事情节,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富有科学色彩的文章,我以课文的插图导入激趣,让孩子们进入一个满天繁星的夜晚,学着张衡天真地样子,仰着头,一颗一颗地数星星,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犹如真实情景一般再现在眼前,孩子们数星星的兴趣一来,我就问:“你们想知道张衡数星星时发现了什么呢?细心的小朋友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刚说完,孩子们连忙捧起课本,津津有味地读啊读,一个比一个认真,一个比一个读得仔细,连平时不喜欢开口读书的孩子也读得比以前大声。图片上那一颗颗星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顺利引导学生走进了故事情节,学着张衡认真地观察起星空来。
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对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如《葡萄沟》教学时,当理解比喻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句话里“茂密”、“一个个”和“凉棚”都是难点,我把课文第二幅插图投影出来,让学生边读这句话,边观察这个凉棚的特点。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上葡萄的叶子理解了“茂密”就是指葡萄的枝叶多,层层叠叠在一起,非常繁茂。在解释为什么说茂密的枝叶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时,学生结合图片,看到维吾尔族老乡们坐在葡萄架下乘凉休息,孩子们马上联想到的亭子,学生马上举起手来,发表看法,她说:“茂密的树叶挡住了火辣辣的阳光,维吾尔族老乡们待在这些葡萄架下乘凉,感到特别凉爽,特别舒服,所以把这个葡萄架比喻成一个凉棚。”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以“静”促“动”,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化难为易,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三、以“静”促“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虽然是静止的,但是若能加上想象的翅膀,使画面“活”起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同时每个孩子的想象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在观察插图进行想象训练时,学生还能够相互激发想象的灵感。如观察《宿新市徐公店》儿童追逐黄蝶的画面时,从儿童兴奋的表情和追逐的动作,可以联想到儿童追逐黄蝶时,心情是非常高兴,可是当这只翩翩起舞的黄蝶飞入那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儿童又会做些什么?他找到那只黄蝶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联系课文的情境,培养学生对后续发展事情进行扩展想象。
教育心理學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器官参加感知活动的程度,感知教材的方式越多,对教材的掌握得越牢固。巧用课文中的插图能促动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充分调动积极性,重视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的教学作用,善于把握时机让“静”的插图“动”起来,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这样课堂就真正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