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与认同是国内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了学者青睐。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2015年6月到2020年5月关于语言与认同的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时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中的研究热点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近五年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语言与认同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 身份认同;语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0-02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承担着构建身份认同,加强群体认同和归属的责任,通过语言的使用能够反映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本文将“认同”和“语言”作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中从2015年6月到2020年5月(含5月)所发表的文献,共158篇,其中包含期刊论文108篇,硕博论文32篇,其他如辑刊,会议等18篇。本文将通过总体概况以及研究内容中宏观和微观层面中的主要研究为主对国内近五年语言与认同进行综述。
二、近五年语言与认同文献数据统计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从2015年6月初至2020年5月底这五年来所发表的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从2015年起到2017年语言与认同的相关研究不断攀升,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所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是近五年来语言与认同研究的高峰时期,2018年有所回落,但2019年的相关研究有所增加,总体上仍处于稳定上升阶段,语言与认同的研究还未降至冰点,未来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将持续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之一。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67篇文献为理论研究,91篇文献为应用研究,分别占42.4%和57.6%,研究方法主要为定量研究(29.7%),定性研究(30.8)和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采用综合研究方法(39.6%),这表明更多学者倾向于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测试量表,访谈法,民族志,少部分学者采用历史研究法,自由联想法,实验法等。
从研究内容和主体上看,宏观层面(占总量的36.1%)主要包括综合类研究,综述类研究,文学/翻译研究,书评及其他研究(包括会议纪要,论坛评述等数目较少且难以进行归类的文献)
其中综合类研究和其他研究所占比例最大,为32%和26%,但其他研究中包含多种类型研究主题,并且其中包含会议纪要等,这表明语言与认同在近几年国内学术论坛上具有重要讨论与研究价值,所以说其他研究虽占比大但并非近五年研究热点。因此宏观层面近五年研究热点为综合类研究(32%)和综述类研究(18%)。
微观层面(占总量的63.9%),主要包括少数族裔研究(33%),流动人口研究(9%),海外华人华侨研究(17%),教学语言研究(19%),港澳台同胞语言研究(3%),语言政策研究(8%),方言研究(5%),网络语言研究(6%)。近五年微观层面语言与认同主要关注少数族裔研究,教学语言研究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研究,其中少数族裔的语言与认同研究是近五年最受学者关注的研究主题。
综上,近五年语言与认同研究的主要特点为:从时间上看,在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达到研究顶峰,近两年的研究热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上升趋势;研究方法上采用应用研究的文献较多,且多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多以微观层面的研究为主,其中少数族裔研究,教学语言研究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研究三类为近五年的研究热点,在宏观层面中综合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为研究热点。
三、语言与认同研究内容分析
(一)宏观层面
语言与认同的宏观层面研究中主要以综合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为主,其中包括综合类研究18篇,综述类研究10篇,根据文献数量显示,近五年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综合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均在2017-2018年研究高峰期所发表的文献最多,分别为7篇和3篇(占39%和30%),这符合语言与认同学术研究时代浪潮。
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综合类研究多以宏观视角出发探讨身份及多种认同(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例如丁云亮[1]国家传播视角对语言身份和认同建构进行探究,他指出通过对国家话语的拆解能够推进多样的语言身份以及多模态的语言风格,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不同社群的语言身份是构建国家话语与认同的基础。吴慧[2]将语言安全与民族文化认同置于全球化场域中进行探讨,提出维护我国语言安全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
此外,在语言与认同的综述类研究中,一方面,部分学者从语言与认同的广泛层面出发,例如李芳[3]介绍了语言学领域中关于认同研究的主要流派,指出认同是动态的且由社会构建而成。此外,周庆生[4]对国内语言与认同研究进行了综述,表明相关研究将继续进行,特别是对于民族志研究方法应得到提倡。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语言与认同的具体层面出发,对民族认同,跨境民族语言等角度出发进行综述类研究,其中以语言习得为主题的综述类研究包含5篇,占近五年综述类研究的50%,这表明对于认同与语言习得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微观层面
在上述微觀层面的语言与认同研究中,近五年主要以少数族裔语言研究,教学语言研究,海外华人华侨语言研究为主,其中少数族裔语言与认同研究中2017-2018所发表文献数量最多为12篇(占35%),这符合语言与认同的相关研究潮流,而教学语言研究以及海外华人华侨语言研究中2019-2020年所发表文献最多,分别为7篇和5篇(占37%和29%),说明这两类研究正在兴起,并可能成为今后相关研究热点。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少数族裔语言身份的构建是对母语语言的继承和认同。董洪杰和劲松[5]研究发现,不同的回族人群对语言变体的认知和选择方式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方式,指出说话人的语言意识形态和变体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是变体选择和同一性的重要联系点。尹小荣和佟福[6]分析了锡伯语语言群体身份变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指出对于母语的语音美,语义美等审美意识可以增强语言认同,在家庭主观因素的影响下对身份认同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在教学层面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和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的认同。胡亚洲和孙春颖[7]研究发现坦桑尼亚学生对于国家通用语,部落语言,英语以及汉语有着多样化认同,并探究了影响其语言使用和认同的主要为语言信念、语言管理、语言实践和语言传媒,指出多语环境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使用与认同能够帮助合理制定汉语教育规划。杨亚林[8]表示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双方的作用下,外语教师认同呈现动态性,此外日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持续性的,语言和文化认同具有多元化。
通过海外华人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使用,可以从根本上反映其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等。
认同是影响一个人的语言选择和学习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决定了语言选择和语言学习,并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加深[9]。张贝指出华人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毛里求斯的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意识[9]。沈玲[10]对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新一代中国人的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行调查,表明新一代的印尼华人青少年对印尼的民族身份和情感有清晰了解,大多数家庭在华人社区仍使用汉语,但普通话的使用率低于汉语方言。
四、结语
语言与认同作为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主题,近两年的研究热度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研究的上升期,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将持续吸引众多学者的研究触角。在研究方法上学者采用的研究方式多倾向于综合研究方法,且以问卷、量表、访谈形式为主,新的研究方法涉及较少,未来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中,采用新方法,新范式能够为此类研究开辟新思路。此外,微观层面的研究将作为该主題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族裔研究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而教学研究和海外华人华侨研究在前人的指导下正逐步成为新的研究潮流,关于方言与认同、网络语言与认同以及港澳台同胞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仍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丁云亮.国家传播视域下的语言身份及其认同建构[J].中国编辑,2020,(05):23-27.
[2]吴慧.全球化场域中的语言安全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03):165-171.
[3]李芳.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的主要流派和方法[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6,(02):72-83.
[4]周庆生.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J].语言战略研究,2016,1(01):72-79.
[5]董洪杰,劲松.西安坊上回民语言变异与身份认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9,(02):143.
[6]尹小荣,佟福.锡伯族语言群体认同的变化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7,(01):151-156+166.
[7]胡亚洲,孙春颖.坦桑尼亚三谷中学学生多语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调查分析[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9,(00):159-170.
[8]杨雅琳.日语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叙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9]张贝.毛里求斯华人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沈玲.印尼华人家庭语言使用与文化认同分析——印尼雅加达500余名新生代华裔的调查研究[J].世界民族,2015,(05):73-85.
【关键词】 身份认同;语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0-02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承担着构建身份认同,加强群体认同和归属的责任,通过语言的使用能够反映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本文将“认同”和“语言”作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中从2015年6月到2020年5月(含5月)所发表的文献,共158篇,其中包含期刊论文108篇,硕博论文32篇,其他如辑刊,会议等18篇。本文将通过总体概况以及研究内容中宏观和微观层面中的主要研究为主对国内近五年语言与认同进行综述。
二、近五年语言与认同文献数据统计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从2015年6月初至2020年5月底这五年来所发表的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从2015年起到2017年语言与认同的相关研究不断攀升,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所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是近五年来语言与认同研究的高峰时期,2018年有所回落,但2019年的相关研究有所增加,总体上仍处于稳定上升阶段,语言与认同的研究还未降至冰点,未来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将持续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之一。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67篇文献为理论研究,91篇文献为应用研究,分别占42.4%和57.6%,研究方法主要为定量研究(29.7%),定性研究(30.8)和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采用综合研究方法(39.6%),这表明更多学者倾向于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测试量表,访谈法,民族志,少部分学者采用历史研究法,自由联想法,实验法等。
从研究内容和主体上看,宏观层面(占总量的36.1%)主要包括综合类研究,综述类研究,文学/翻译研究,书评及其他研究(包括会议纪要,论坛评述等数目较少且难以进行归类的文献)
其中综合类研究和其他研究所占比例最大,为32%和26%,但其他研究中包含多种类型研究主题,并且其中包含会议纪要等,这表明语言与认同在近几年国内学术论坛上具有重要讨论与研究价值,所以说其他研究虽占比大但并非近五年研究热点。因此宏观层面近五年研究热点为综合类研究(32%)和综述类研究(18%)。
微观层面(占总量的63.9%),主要包括少数族裔研究(33%),流动人口研究(9%),海外华人华侨研究(17%),教学语言研究(19%),港澳台同胞语言研究(3%),语言政策研究(8%),方言研究(5%),网络语言研究(6%)。近五年微观层面语言与认同主要关注少数族裔研究,教学语言研究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研究,其中少数族裔的语言与认同研究是近五年最受学者关注的研究主题。
综上,近五年语言与认同研究的主要特点为:从时间上看,在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达到研究顶峰,近两年的研究热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上升趋势;研究方法上采用应用研究的文献较多,且多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多以微观层面的研究为主,其中少数族裔研究,教学语言研究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研究三类为近五年的研究热点,在宏观层面中综合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为研究热点。
三、语言与认同研究内容分析
(一)宏观层面
语言与认同的宏观层面研究中主要以综合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为主,其中包括综合类研究18篇,综述类研究10篇,根据文献数量显示,近五年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综合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均在2017-2018年研究高峰期所发表的文献最多,分别为7篇和3篇(占39%和30%),这符合语言与认同学术研究时代浪潮。
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综合类研究多以宏观视角出发探讨身份及多种认同(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例如丁云亮[1]国家传播视角对语言身份和认同建构进行探究,他指出通过对国家话语的拆解能够推进多样的语言身份以及多模态的语言风格,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不同社群的语言身份是构建国家话语与认同的基础。吴慧[2]将语言安全与民族文化认同置于全球化场域中进行探讨,提出维护我国语言安全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
此外,在语言与认同的综述类研究中,一方面,部分学者从语言与认同的广泛层面出发,例如李芳[3]介绍了语言学领域中关于认同研究的主要流派,指出认同是动态的且由社会构建而成。此外,周庆生[4]对国内语言与认同研究进行了综述,表明相关研究将继续进行,特别是对于民族志研究方法应得到提倡。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语言与认同的具体层面出发,对民族认同,跨境民族语言等角度出发进行综述类研究,其中以语言习得为主题的综述类研究包含5篇,占近五年综述类研究的50%,这表明对于认同与语言习得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微观层面
在上述微觀层面的语言与认同研究中,近五年主要以少数族裔语言研究,教学语言研究,海外华人华侨语言研究为主,其中少数族裔语言与认同研究中2017-2018所发表文献数量最多为12篇(占35%),这符合语言与认同的相关研究潮流,而教学语言研究以及海外华人华侨语言研究中2019-2020年所发表文献最多,分别为7篇和5篇(占37%和29%),说明这两类研究正在兴起,并可能成为今后相关研究热点。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少数族裔语言身份的构建是对母语语言的继承和认同。董洪杰和劲松[5]研究发现,不同的回族人群对语言变体的认知和选择方式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方式,指出说话人的语言意识形态和变体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是变体选择和同一性的重要联系点。尹小荣和佟福[6]分析了锡伯语语言群体身份变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指出对于母语的语音美,语义美等审美意识可以增强语言认同,在家庭主观因素的影响下对身份认同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在教学层面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和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的认同。胡亚洲和孙春颖[7]研究发现坦桑尼亚学生对于国家通用语,部落语言,英语以及汉语有着多样化认同,并探究了影响其语言使用和认同的主要为语言信念、语言管理、语言实践和语言传媒,指出多语环境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使用与认同能够帮助合理制定汉语教育规划。杨亚林[8]表示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双方的作用下,外语教师认同呈现动态性,此外日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持续性的,语言和文化认同具有多元化。
通过海外华人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使用,可以从根本上反映其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等。
认同是影响一个人的语言选择和学习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决定了语言选择和语言学习,并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加深[9]。张贝指出华人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毛里求斯的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意识[9]。沈玲[10]对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新一代中国人的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行调查,表明新一代的印尼华人青少年对印尼的民族身份和情感有清晰了解,大多数家庭在华人社区仍使用汉语,但普通话的使用率低于汉语方言。
四、结语
语言与认同作为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主题,近两年的研究热度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研究的上升期,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将持续吸引众多学者的研究触角。在研究方法上学者采用的研究方式多倾向于综合研究方法,且以问卷、量表、访谈形式为主,新的研究方法涉及较少,未来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中,采用新方法,新范式能够为此类研究开辟新思路。此外,微观层面的研究将作为该主題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族裔研究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而教学研究和海外华人华侨研究在前人的指导下正逐步成为新的研究潮流,关于方言与认同、网络语言与认同以及港澳台同胞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仍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丁云亮.国家传播视域下的语言身份及其认同建构[J].中国编辑,2020,(05):23-27.
[2]吴慧.全球化场域中的语言安全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03):165-171.
[3]李芳.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的主要流派和方法[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6,(02):72-83.
[4]周庆生.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J].语言战略研究,2016,1(01):72-79.
[5]董洪杰,劲松.西安坊上回民语言变异与身份认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9,(02):143.
[6]尹小荣,佟福.锡伯族语言群体认同的变化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7,(01):151-156+166.
[7]胡亚洲,孙春颖.坦桑尼亚三谷中学学生多语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调查分析[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9,(00):159-170.
[8]杨雅琳.日语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叙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9]张贝.毛里求斯华人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沈玲.印尼华人家庭语言使用与文化认同分析——印尼雅加达500余名新生代华裔的调查研究[J].世界民族,2015,(05):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