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优秀历史人物》主要是找到历史人物的人生拐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阅读史料来提出观点、寻找证据、整理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来塑造现代中学生的性格、品质,最终达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历史人物;引发兴趣;阅读史料;整理品质
《学习优秀历史人物》是我们课题组(省级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高中生课外阅读内容研究》GH—18494)研究内容的一部分,经过前期的调查问卷,我们选择24位历史人物作为学习对象,通过他们的成就、品质来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优秀的历史人物飞入寻常学生的内心!
如何让优秀历史人物轻松进入当代中学生的视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学生面临的任务太多了,上课、竞赛、社团活动;面临的诱惑更多,电脑、游戏、聚会;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需要阅读古代传记,这又是一个难题:古汉语的阅读困难。以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归纳出“引发兴趣——阅读史料——整理品质——铭记名言——书写感受”这样一条学习思路。期望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很好地了解古代优秀历史人物,理解他们在关键时刻所作的选择,进而明白这种选择背后的文化支撑。
“引发兴趣”是首要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优秀历史人物的人生的拐点或最大特点、人生遗憾或精神矛盾就是最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而老师的工作就在于设计有争议的问题来吸引学生。“阅读史料”是关键环节。让学生围绕前面的问题阅读史料、查找证据。这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资料多是文言文,有很大的阅读困难;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有观点认为“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发现教学法是一致的(2),这也可以作为我们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支撑。“整理品质”就是运用查到的证据来分析人物的功过是非,追问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整理出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提炼出他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一环节是学生展示自己研究的结果,必须有老师指导,要对学生的证据和推理进行鉴别,当然也体现了对学生前期研究的重视和肯定。“铭记名言”主要是指在语言方面的收获,对历史名人的理解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记忆更是中学生写作的关键,而史料中的语言,尤其是《史记》的语言,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为写作的典范。“书写感受”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家经过这样的研究,内心会有很多的认识,而且有可能有矛盾之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正是使认识更准确、思想更深刻的绝好机会。当然也会使作文言之有物。
下面以“商鞅学习”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商鞅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成功与失败如此鲜明,他的优点与缺点特别突出,我们很难用“英雄”评价他,但是他对于历史发展尤其是秦国的发展真的有巨大贡献。他的改革不仅在于使秦国战胜山东六国而变得强大,更在于使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他的为人不仅“刻薄少恩”(司马迁语),更有对朋友的欺骗;他善于做事,却不善于做人;他的人死了,他的法却延续下去了。面对这么多矛盾之处,我们不仅设计了“商鞅是不是成功的”这个总问题,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商鞅人生中的关键人物有哪些?”“商鞅对人性认识之深表现在哪些人身上?”“太子犯法却处罚其师,这是人治还是法治?”“商鞅能不能不杀魏公子卬?”“你能找出商鞅的失误之处(三处)吗?”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阅读《史记》之《商君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一》之《卫鞅亡魏入秦》,也可以阅读后人的分析评价,比如朱维铮的《帝制中国初期的儒术》之《重考商鞅变法》等,寻找其成功或不成功的证据。
然后选择一节课堂时间,摆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要求以史实为依据,分析每一条史料的内容、作用、影响,尤其注重它对后世发展的具体作用。这一过程重在分析,要求讲究逻辑性,不盲目不感性。最后得出結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是成功的;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商鞅是不成功的。而那些小问题的答案就各有理解,各有证据,很难说服他人。其实只要证据充分,结论就可以成立。一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但是能够把这种讨论延续到课外,正是我们教育的成功之处。
经过两天的课外讨论之后进入下一环节:整理品质。这个问题指向于人物成败的原因即性格,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明白性格决定成败,从而注重对自己性格的塑造。这次的讨论更加热烈,也更加理性。成功的原因有四点:做出一番事业、展示自己的所学、成为成功的人士等“建功立业”的理想愿望,把握住了“投秦孝公之所好”的机遇,自身所学的一套法学理论,“为成大事而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不成功的原因有两点:对朋友“背信弃义”的行为,贪心贪功而不能急流勇退的性格。最后指向最重要的一点:成功者建功立业,不成功者贪心贪功。
“铭记名言”的设计,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为写作服务。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的精炼的语言,不仅是人物的特点,更是人物的标签,是人物的文化语码,只要说出这句话就知道是这一人物,比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等等。
最后,一定要写一点文字,来记录这一过程的感受,这一点其实毋庸多言。在经历了阅读查找、思考辩论、追问反思之后,内心会有很多的感受,记录这一感受形成文字,总结这个过程成为思想,既是写作的锻炼,更是思维的提升。只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受自身的提升,才是由对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把优秀人物的人生精华展示给学生,既避免了学习过程的枯燥性,让学生学到了“用证据说话”的分析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提出观点、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明白了历史人物的文化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形成,实实在在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学习优秀历史人物”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每一个高中生都应该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主要内容。相信经过这样的系统学习,一定可以让中华文化中那些高贵的灵魂轻松地飞入寻常学子的内心!
参考文献:
[1]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2]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1-465.
作者简介:杨慧芸(1969.1-),女,本科,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历史人物;引发兴趣;阅读史料;整理品质
《学习优秀历史人物》是我们课题组(省级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高中生课外阅读内容研究》GH—18494)研究内容的一部分,经过前期的调查问卷,我们选择24位历史人物作为学习对象,通过他们的成就、品质来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优秀的历史人物飞入寻常学生的内心!
如何让优秀历史人物轻松进入当代中学生的视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学生面临的任务太多了,上课、竞赛、社团活动;面临的诱惑更多,电脑、游戏、聚会;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需要阅读古代传记,这又是一个难题:古汉语的阅读困难。以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归纳出“引发兴趣——阅读史料——整理品质——铭记名言——书写感受”这样一条学习思路。期望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很好地了解古代优秀历史人物,理解他们在关键时刻所作的选择,进而明白这种选择背后的文化支撑。
“引发兴趣”是首要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优秀历史人物的人生的拐点或最大特点、人生遗憾或精神矛盾就是最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而老师的工作就在于设计有争议的问题来吸引学生。“阅读史料”是关键环节。让学生围绕前面的问题阅读史料、查找证据。这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资料多是文言文,有很大的阅读困难;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有观点认为“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发现教学法是一致的(2),这也可以作为我们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支撑。“整理品质”就是运用查到的证据来分析人物的功过是非,追问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整理出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提炼出他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一环节是学生展示自己研究的结果,必须有老师指导,要对学生的证据和推理进行鉴别,当然也体现了对学生前期研究的重视和肯定。“铭记名言”主要是指在语言方面的收获,对历史名人的理解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记忆更是中学生写作的关键,而史料中的语言,尤其是《史记》的语言,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为写作的典范。“书写感受”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家经过这样的研究,内心会有很多的认识,而且有可能有矛盾之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正是使认识更准确、思想更深刻的绝好机会。当然也会使作文言之有物。
下面以“商鞅学习”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商鞅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成功与失败如此鲜明,他的优点与缺点特别突出,我们很难用“英雄”评价他,但是他对于历史发展尤其是秦国的发展真的有巨大贡献。他的改革不仅在于使秦国战胜山东六国而变得强大,更在于使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他的为人不仅“刻薄少恩”(司马迁语),更有对朋友的欺骗;他善于做事,却不善于做人;他的人死了,他的法却延续下去了。面对这么多矛盾之处,我们不仅设计了“商鞅是不是成功的”这个总问题,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商鞅人生中的关键人物有哪些?”“商鞅对人性认识之深表现在哪些人身上?”“太子犯法却处罚其师,这是人治还是法治?”“商鞅能不能不杀魏公子卬?”“你能找出商鞅的失误之处(三处)吗?”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阅读《史记》之《商君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一》之《卫鞅亡魏入秦》,也可以阅读后人的分析评价,比如朱维铮的《帝制中国初期的儒术》之《重考商鞅变法》等,寻找其成功或不成功的证据。
然后选择一节课堂时间,摆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要求以史实为依据,分析每一条史料的内容、作用、影响,尤其注重它对后世发展的具体作用。这一过程重在分析,要求讲究逻辑性,不盲目不感性。最后得出結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是成功的;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商鞅是不成功的。而那些小问题的答案就各有理解,各有证据,很难说服他人。其实只要证据充分,结论就可以成立。一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但是能够把这种讨论延续到课外,正是我们教育的成功之处。
经过两天的课外讨论之后进入下一环节:整理品质。这个问题指向于人物成败的原因即性格,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明白性格决定成败,从而注重对自己性格的塑造。这次的讨论更加热烈,也更加理性。成功的原因有四点:做出一番事业、展示自己的所学、成为成功的人士等“建功立业”的理想愿望,把握住了“投秦孝公之所好”的机遇,自身所学的一套法学理论,“为成大事而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不成功的原因有两点:对朋友“背信弃义”的行为,贪心贪功而不能急流勇退的性格。最后指向最重要的一点:成功者建功立业,不成功者贪心贪功。
“铭记名言”的设计,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为写作服务。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的精炼的语言,不仅是人物的特点,更是人物的标签,是人物的文化语码,只要说出这句话就知道是这一人物,比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等等。
最后,一定要写一点文字,来记录这一过程的感受,这一点其实毋庸多言。在经历了阅读查找、思考辩论、追问反思之后,内心会有很多的感受,记录这一感受形成文字,总结这个过程成为思想,既是写作的锻炼,更是思维的提升。只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受自身的提升,才是由对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把优秀人物的人生精华展示给学生,既避免了学习过程的枯燥性,让学生学到了“用证据说话”的分析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提出观点、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明白了历史人物的文化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形成,实实在在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学习优秀历史人物”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每一个高中生都应该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主要内容。相信经过这样的系统学习,一定可以让中华文化中那些高贵的灵魂轻松地飞入寻常学子的内心!
参考文献:
[1]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2]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1-465.
作者简介:杨慧芸(1969.1-),女,本科,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