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你、我、他的关系中。尊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礼仪层面,更反映在对生命的重视。这种重视是对生命独特性的认可,支持和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引导学生负责任地把握自己。尊重教育课题已经走过了18年,课题研究的影响辐射到北京市12个区县,全国27个省市。尊重教育课题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师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通过课题回顾与案例分享,感受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感受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尊重教育的研究回顾
尊重教育课题是在北京市东城区承担的“九五”重点课题《当代中学生基础道德的研究与实践》和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深化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培养未成年人体现尊重意识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的。18年来,尊重课题一直在探讨如何提升人自身的品位,实现人自身的价值,探讨怎样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更利于自己和他人的共同进步。
“九五”期间,以“尊重”为突破口,探讨了基础性道德,提出了尊重的5个维护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十五”期间,以尊重为教育理念,着眼人格素质,研究探讨了现代人格在相互关系中的几个要素——自立、平等、规则、质疑,并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规则意识。“十一五”期间,将“尊重”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明确提出:反思教育习惯,改变教育行为;提升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十二五”的研究,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尊重每一个孩子,在此基础上,促进学校形成文化氛围。
以制度保障尊重教育的发展
课题研究自始至终紧紧地围绕着“尊重”,从对基础道德的探索,到着眼人格素质,逐渐归拢到培养尊重习惯。研究的点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十二五”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形成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尊重习惯。最终还是围绕着让孩子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研究由教师的改变影响学生的改变,由自己的改变影响他人改变,由个体改变影响群体改变,这种改变虽然有效,但是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一个人是不可能离开周围环境而独善其身的。而制度是最强有力的保证。
转向制度建设,是挑战,也是形成相互尊重氛围的方向。对孩子的尊重,固然与教师个人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工作制度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教师个人没有责任,而是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研究尊重每一个孩子制度化,通过教育规则的方式使尊重的理念变成具体细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规则体系的信任、执行和依靠上;在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上,通过一定的措施,让学校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用制度约束人,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避免对学生的尊重与否因人而异,保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全面深入贯彻,形成学校的教育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是激活学生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的前提。需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形成氛围。而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只有使尊重每一个孩子制度化,才有可能使对学生尊重习惯的培养深入持续下去。
“十二五”的研究侧重于学校管理层。没有学校管理层的介入和推进,很难形成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氛围。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靠的不是个人的聪明才智、个人的道德修养,它需要一个庞大系统的协调运作。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才能让尊重每一个学生成为学校的常态工作,并由此促进尊重人的氛围的形成。
尊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对尊重教育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先后归纳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一:引导学生在互动、批判中进行选择。教育者告诉学生如何做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做出聪明的、恰当的、选择的潜能。当然,通过自己思考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却是以自己的知识、理性为指导。这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培养学生负责任生活态度的过程。
途径二:在小事中做大文章。“聚焦”身边小事,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找出“之所以这样”的价值支撑,提出“怎么办”,从而促进行为改变。
途径三:反思教育习惯。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他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与尊重理念相背离的是教师习以为常的习惯。“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习惯会自发地引导我们的感觉、观念和行动。因此,我们把“习惯”与“反思”结合在一起,质疑习惯做法。
途径四:把尊重分解成具体的行为。“尊重他人”中的“尊重”概念大,不易操作,但如果把这个概念进行分解,就容易使人理解了。比如“帮助他人”,有居高临下的帮助,这种帮助,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有大张旗鼓、尽人皆知的帮助,给被帮助的人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以尊重为价值导向,考虑的是被帮助人的感受,我们提出:若无其事地帮助人。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分享,感受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案例1:让每一个心灵在活动中成长
文/宫颖(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记得那年初一,学生们刚刚迈入中学校门,大家还不熟悉,因此小摩擦经常会发生。总有学生找我来指责别人。我便想,开展一次怎样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和谐相处?在“尊重从欣赏开始”的主题班会上,我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儿时和现在的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比较自己的变化,谈谈自己面对这些变化时的感受。记得有一位女生说:“大家看我现在是矮矮胖胖的牙套妹,但是小时候我也曾经练过舞蹈,曾梦想做一名舞蹈演员,后来由于学习压力大就把功夫荒废了,我正在努力学习,我相信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在卡片寄语这个环节,这位女生所在小组的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评价:“你是一个热心、有才气的女生,每次出板报,你总是很认真地设计、画图,尽管有的同学会偷偷叫你牙套妹,但是真正的美丽源自心灵,有一颗善良之心的人就是最美的。”那位女生和大家交流感受时说:“我平时在班里总是很沉默,可能没什么人关注我,但没想到大家能发现我有这么多优点,我觉得很温暖,我也愿意和更多的同学交流。” 高中三年,我带着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次打动心灵的主题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懂得“感悟亲情”、懂得“欣赏身边的人”、懂得“让沟通更顺畅”、懂得“在合作中成长”、懂得“用目标指引未来”、懂得“负责任地生活”。
案例2:聚焦小事件 悟出大道理
文/陈颖(北京市第五中学)
如果说关注日常小事是谨慎自己言行的第一步,那么在小事中反省动机则是剖析自己的第二步。我们在学生的案例中看到,学生对社会不文明现象常常是深恶痛绝、严肃批判的,但就是很难联系到自身,指责他人易,反省自己难!而尊重课题让学生开始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下面,分享一位学生的成长故事。
妈妈常说:“每天一个香甜的苹果健康又长寿。”最近家里的苹果吃完了,于是,我和妈妈来到菜市场采购。
一到市场,妈妈立刻派给我任务:“小娟,你先在这里挑苹果,妈妈去买蔬菜,一会儿再来找你。”
这么多苹果,怎么挑呀!正在这时,一位阿姨刚巧也走到我身边的摊位挑苹果,只见她在苹果堆里这个按一按,那个捏一捏,好像在给苹果做穴位按摩一样。我赶紧凑过去学习“经验”。
“阿姨您好!苹果应该怎么挑呀?您教教我吧!”我焦急又恳切地询问。阿姨很爽快地向我介绍起来:“小姑娘,我来告诉你吧!这苹果呀,想挑又脆又甜的就得逐个像这样按一按,如果用点劲儿按完后就一个坑,说明这苹果不脆,是面的,水分少不好吃,别买……还有个更省事的方法就是用指甲掐一下,看看里面是软是硬。”说着便亲自给我做示范,说“这个不行”。被掐按后的苹果立刻出现了几个小坑和一道划痕。我悄悄地问:“阿姨,这能行吗?”她低声回答:“没事!看,大家都这么挑,就是最好别让摊主看见,他们会不高兴的。”我顺着她指引的方向望去,确实,不少人正这样挑选着水果。说完,阿姨得意地走了,得到“真传”的我,学着她的样子挑起苹果。
“小娟,你认为这些被人又按又捏后的水果还能卖得好吗?你不是总抱怨说超市和农贸市场一到下午或晚上就没有好的水果、蔬菜可挑吗?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吧。”妈妈的话,语调虽然不高,却使我感到脸上阵阵发热。这时我不禁回头看了看那些被掐按后的蔬果,它们的“脸上”像被施加了暴力,不是凹凸不平就是伤痕累累,我的心此刻也像被人使劲捏了一把,感到惭愧。(董 娟 北京市和平北路学校 六年级2班)
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当我们从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都能体会到尊重,那么,尊重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用尊重的眼光审视我们已经习惯的做法,用尊重的理念追求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它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改变。■
□ 编辑 王宇华
尊重教育的研究回顾
尊重教育课题是在北京市东城区承担的“九五”重点课题《当代中学生基础道德的研究与实践》和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深化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培养未成年人体现尊重意识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的。18年来,尊重课题一直在探讨如何提升人自身的品位,实现人自身的价值,探讨怎样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更利于自己和他人的共同进步。
“九五”期间,以“尊重”为突破口,探讨了基础性道德,提出了尊重的5个维护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十五”期间,以尊重为教育理念,着眼人格素质,研究探讨了现代人格在相互关系中的几个要素——自立、平等、规则、质疑,并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规则意识。“十一五”期间,将“尊重”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明确提出:反思教育习惯,改变教育行为;提升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十二五”的研究,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尊重每一个孩子,在此基础上,促进学校形成文化氛围。
以制度保障尊重教育的发展
课题研究自始至终紧紧地围绕着“尊重”,从对基础道德的探索,到着眼人格素质,逐渐归拢到培养尊重习惯。研究的点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十二五”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形成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尊重习惯。最终还是围绕着让孩子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研究由教师的改变影响学生的改变,由自己的改变影响他人改变,由个体改变影响群体改变,这种改变虽然有效,但是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一个人是不可能离开周围环境而独善其身的。而制度是最强有力的保证。
转向制度建设,是挑战,也是形成相互尊重氛围的方向。对孩子的尊重,固然与教师个人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工作制度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教师个人没有责任,而是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研究尊重每一个孩子制度化,通过教育规则的方式使尊重的理念变成具体细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规则体系的信任、执行和依靠上;在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上,通过一定的措施,让学校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用制度约束人,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避免对学生的尊重与否因人而异,保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全面深入贯彻,形成学校的教育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是激活学生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的前提。需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形成氛围。而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只有使尊重每一个孩子制度化,才有可能使对学生尊重习惯的培养深入持续下去。
“十二五”的研究侧重于学校管理层。没有学校管理层的介入和推进,很难形成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氛围。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靠的不是个人的聪明才智、个人的道德修养,它需要一个庞大系统的协调运作。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才能让尊重每一个学生成为学校的常态工作,并由此促进尊重人的氛围的形成。
尊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对尊重教育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先后归纳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一:引导学生在互动、批判中进行选择。教育者告诉学生如何做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做出聪明的、恰当的、选择的潜能。当然,通过自己思考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却是以自己的知识、理性为指导。这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培养学生负责任生活态度的过程。
途径二:在小事中做大文章。“聚焦”身边小事,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找出“之所以这样”的价值支撑,提出“怎么办”,从而促进行为改变。
途径三:反思教育习惯。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他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与尊重理念相背离的是教师习以为常的习惯。“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习惯会自发地引导我们的感觉、观念和行动。因此,我们把“习惯”与“反思”结合在一起,质疑习惯做法。
途径四:把尊重分解成具体的行为。“尊重他人”中的“尊重”概念大,不易操作,但如果把这个概念进行分解,就容易使人理解了。比如“帮助他人”,有居高临下的帮助,这种帮助,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有大张旗鼓、尽人皆知的帮助,给被帮助的人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以尊重为价值导向,考虑的是被帮助人的感受,我们提出:若无其事地帮助人。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分享,感受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案例1:让每一个心灵在活动中成长
文/宫颖(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记得那年初一,学生们刚刚迈入中学校门,大家还不熟悉,因此小摩擦经常会发生。总有学生找我来指责别人。我便想,开展一次怎样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和谐相处?在“尊重从欣赏开始”的主题班会上,我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儿时和现在的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比较自己的变化,谈谈自己面对这些变化时的感受。记得有一位女生说:“大家看我现在是矮矮胖胖的牙套妹,但是小时候我也曾经练过舞蹈,曾梦想做一名舞蹈演员,后来由于学习压力大就把功夫荒废了,我正在努力学习,我相信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在卡片寄语这个环节,这位女生所在小组的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评价:“你是一个热心、有才气的女生,每次出板报,你总是很认真地设计、画图,尽管有的同学会偷偷叫你牙套妹,但是真正的美丽源自心灵,有一颗善良之心的人就是最美的。”那位女生和大家交流感受时说:“我平时在班里总是很沉默,可能没什么人关注我,但没想到大家能发现我有这么多优点,我觉得很温暖,我也愿意和更多的同学交流。” 高中三年,我带着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次打动心灵的主题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懂得“感悟亲情”、懂得“欣赏身边的人”、懂得“让沟通更顺畅”、懂得“在合作中成长”、懂得“用目标指引未来”、懂得“负责任地生活”。
案例2:聚焦小事件 悟出大道理
文/陈颖(北京市第五中学)
如果说关注日常小事是谨慎自己言行的第一步,那么在小事中反省动机则是剖析自己的第二步。我们在学生的案例中看到,学生对社会不文明现象常常是深恶痛绝、严肃批判的,但就是很难联系到自身,指责他人易,反省自己难!而尊重课题让学生开始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下面,分享一位学生的成长故事。
妈妈常说:“每天一个香甜的苹果健康又长寿。”最近家里的苹果吃完了,于是,我和妈妈来到菜市场采购。
一到市场,妈妈立刻派给我任务:“小娟,你先在这里挑苹果,妈妈去买蔬菜,一会儿再来找你。”
这么多苹果,怎么挑呀!正在这时,一位阿姨刚巧也走到我身边的摊位挑苹果,只见她在苹果堆里这个按一按,那个捏一捏,好像在给苹果做穴位按摩一样。我赶紧凑过去学习“经验”。
“阿姨您好!苹果应该怎么挑呀?您教教我吧!”我焦急又恳切地询问。阿姨很爽快地向我介绍起来:“小姑娘,我来告诉你吧!这苹果呀,想挑又脆又甜的就得逐个像这样按一按,如果用点劲儿按完后就一个坑,说明这苹果不脆,是面的,水分少不好吃,别买……还有个更省事的方法就是用指甲掐一下,看看里面是软是硬。”说着便亲自给我做示范,说“这个不行”。被掐按后的苹果立刻出现了几个小坑和一道划痕。我悄悄地问:“阿姨,这能行吗?”她低声回答:“没事!看,大家都这么挑,就是最好别让摊主看见,他们会不高兴的。”我顺着她指引的方向望去,确实,不少人正这样挑选着水果。说完,阿姨得意地走了,得到“真传”的我,学着她的样子挑起苹果。
“小娟,你认为这些被人又按又捏后的水果还能卖得好吗?你不是总抱怨说超市和农贸市场一到下午或晚上就没有好的水果、蔬菜可挑吗?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吧。”妈妈的话,语调虽然不高,却使我感到脸上阵阵发热。这时我不禁回头看了看那些被掐按后的蔬果,它们的“脸上”像被施加了暴力,不是凹凸不平就是伤痕累累,我的心此刻也像被人使劲捏了一把,感到惭愧。(董 娟 北京市和平北路学校 六年级2班)
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当我们从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都能体会到尊重,那么,尊重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用尊重的眼光审视我们已经习惯的做法,用尊重的理念追求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它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改变。■
□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