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二五期间,“三农问题”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特征,从城乡收入差异、经济结构、人口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逐步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02-02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再加上本来就存在的地少人多的矛盾,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湖南省城镇人口3218.16万人,乡村人口3917.44万人。湖南省农村从业人员3168.8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1793.64万人,而人均耕地面积是3.18亩。车昭益(2007)认为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而土地吸纳能力有限,转移就业及培训任务艰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虽然每年有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就业,但是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如佘济云、邓隆叶(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出影响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因素是户籍制度,其次是自然环境状况、劳动力市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素质,其中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湖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用是积极的,而另外三个因素起消极作用。在实证研究方面,杨维维(2011)结合2000-2009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出农业生产条件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分别是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劳动力自身因素,其中前三个都是外生因素,并起到主要影响作用。谭程伟(2010)认为,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排斥力、吸纳力、摩擦力三类作用力的支撑。本文采用不同于已有的研究方法,运用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方法,通过选取16个影响指标,分析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引导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参考。
一、指标选取
影响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等。在选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指标时,不仅要以理论作为指导,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进行分析,这样既避免主观判断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可以从收入差距论、生产率差异论、资源要素论、经济发展论和市场制度论等理论提取影响指标。刘易斯在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时认为,城乡收入差异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因素。生产率差异论认为在市场的配置作用下,劳动力资源就会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高的城市部门转移。资源要素论认为,城市和农村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论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市场制度论认为,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良好的政策制度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讨论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用以下变量分析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湖南城镇失业率、湖南城市化率、湖南第三产业比重、全国实际人均GDP增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劳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省内城乡收入差额、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省内城乡消费水平差额、与广东城镇居民收入差额、与浙江城镇居民收入差额、市场化指数。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首先要建立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总回归方程,再对总的方程及每一个自变量进行假设检验。当总的方程不显著时,表明该多元回归方程线性关系不成立;而当某一个自变量对y影响不显著时,应该把它剔除,重新建立不包含该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作为自变量,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通过逐步回归,从中选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显著的因子。所以我们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1994-2011年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率为因变量,对前面提到的16个影响变量作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DW检验(DW=1.54)和Durbina检验可知,不存在序列相关性。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有:第一,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就越少。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绝大多数是向城镇转移,如果城镇的失业率高,那势必会减少就业岗位,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其转移。第二,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非农产业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村劳动力,从而形成“转移就业——资本积累——生产规模扩大——吸收农村劳动”的循环过程。第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按照世界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一般经验,劳动力呈现梯度转移模式,即农村劳动力首先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我们国家属于后起工业化国家,劳动力转移呈现跨梯度转移模式,即劳动力一开始就分别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优势逐渐扩大。第四,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少人多的特殊国情,再加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传统,使得多数人在做少数人能做的生产活动,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剩余也是在情理之中。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下,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资源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五,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变量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为负,这是因为收入水平低更倾向于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而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入,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第六,省内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小于省外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水平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呈现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就业的趋势,地区间的城乡收入差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市及非农产业发展形成的拉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动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推力。城镇不断扩大的就业容量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到湖南农村居民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大于省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说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战略途径。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到2011年年底,湖南城市化率仅为45%。由于地少人多的矛盾,湖南农村仍有许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根据得出的结论,从城市、农村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引导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从城市方面来讲,应该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主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对农村来讲,以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为导向,进一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政府来说,应该以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为低收入劳动者创造转移条件。
参考文献:
[1] 佘济云、邓隆叶.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J].农业经济,2009,(07):77-79.
[2] 涂宏刚.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02):109.
[3] 李启平、吴颀、晏小敏.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26-31.
[4] 杨雅维.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经济,2011,(16):28-30.
[5] 郭智峰.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实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18-120.
[6] 兰景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分析[J].学术交流,2011,(04):139-143.
[7] 刘良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09,(09):34-35.
[8] 陈告.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J].湖湘三农论坛,2008,(10):248-260.
[9] 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统计研究,2007,(10):15-19.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逐步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02-02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再加上本来就存在的地少人多的矛盾,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湖南省城镇人口3218.16万人,乡村人口3917.44万人。湖南省农村从业人员3168.8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1793.64万人,而人均耕地面积是3.18亩。车昭益(2007)认为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而土地吸纳能力有限,转移就业及培训任务艰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虽然每年有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就业,但是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如佘济云、邓隆叶(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出影响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因素是户籍制度,其次是自然环境状况、劳动力市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素质,其中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湖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用是积极的,而另外三个因素起消极作用。在实证研究方面,杨维维(2011)结合2000-2009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出农业生产条件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分别是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劳动力自身因素,其中前三个都是外生因素,并起到主要影响作用。谭程伟(2010)认为,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排斥力、吸纳力、摩擦力三类作用力的支撑。本文采用不同于已有的研究方法,运用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方法,通过选取16个影响指标,分析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引导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参考。
一、指标选取
影响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等。在选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指标时,不仅要以理论作为指导,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进行分析,这样既避免主观判断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可以从收入差距论、生产率差异论、资源要素论、经济发展论和市场制度论等理论提取影响指标。刘易斯在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时认为,城乡收入差异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因素。生产率差异论认为在市场的配置作用下,劳动力资源就会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高的城市部门转移。资源要素论认为,城市和农村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论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市场制度论认为,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良好的政策制度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讨论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用以下变量分析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湖南城镇失业率、湖南城市化率、湖南第三产业比重、全国实际人均GDP增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劳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省内城乡收入差额、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省内城乡消费水平差额、与广东城镇居民收入差额、与浙江城镇居民收入差额、市场化指数。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首先要建立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总回归方程,再对总的方程及每一个自变量进行假设检验。当总的方程不显著时,表明该多元回归方程线性关系不成立;而当某一个自变量对y影响不显著时,应该把它剔除,重新建立不包含该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作为自变量,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通过逐步回归,从中选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显著的因子。所以我们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1994-2011年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率为因变量,对前面提到的16个影响变量作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DW检验(DW=1.54)和Durbina检验可知,不存在序列相关性。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有:第一,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就越少。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绝大多数是向城镇转移,如果城镇的失业率高,那势必会减少就业岗位,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其转移。第二,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非农产业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村劳动力,从而形成“转移就业——资本积累——生产规模扩大——吸收农村劳动”的循环过程。第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按照世界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一般经验,劳动力呈现梯度转移模式,即农村劳动力首先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我们国家属于后起工业化国家,劳动力转移呈现跨梯度转移模式,即劳动力一开始就分别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优势逐渐扩大。第四,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少人多的特殊国情,再加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传统,使得多数人在做少数人能做的生产活动,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剩余也是在情理之中。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下,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资源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五,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变量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为负,这是因为收入水平低更倾向于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而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入,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第六,省内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小于省外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水平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呈现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就业的趋势,地区间的城乡收入差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市及非农产业发展形成的拉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动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推力。城镇不断扩大的就业容量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到湖南农村居民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大于省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说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战略途径。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到2011年年底,湖南城市化率仅为45%。由于地少人多的矛盾,湖南农村仍有许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根据得出的结论,从城市、农村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引导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从城市方面来讲,应该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主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对农村来讲,以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为导向,进一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政府来说,应该以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为低收入劳动者创造转移条件。
参考文献:
[1] 佘济云、邓隆叶.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J].农业经济,2009,(07):77-79.
[2] 涂宏刚.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02):109.
[3] 李启平、吴颀、晏小敏.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26-31.
[4] 杨雅维.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经济,2011,(16):28-30.
[5] 郭智峰.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实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18-120.
[6] 兰景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分析[J].学术交流,2011,(04):139-143.
[7] 刘良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09,(09):34-35.
[8] 陈告.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J].湖湘三农论坛,2008,(10):248-260.
[9] 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统计研究,2007,(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