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高校,社团文化必不可少。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完善,还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大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物质条件构成,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和图书馆、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和自然环境文化(包括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则指校园物质文化各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状态。它要求校园物质文化与高校的特色文化相匹配,与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相适应,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在物态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学生对校园物态环境文化较为满意。在被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中,对校园物态环境文化满意程度的回答中选择“基本满意”的有590人,占49.2%,居四项调查内容首位。以下依次为:“不满意”(占26.7%);“无所谓”(占13.3%);“满意”(占10.8%)。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物态环境满意度较高。但调查也同时表明高校在校园物态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食堂硬件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学生食堂硬件条件,大学生对食堂硬件最不满意的是“消毒设施”,被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有456人选择此项,占37.5%。以下依次为:“餐具”(占17.5%);“内部环境”(占16.7%);“供气供水”(占15.8%); “外部环境”(占12.5%)。
接受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在回答“您认为下列校园物质文化中对您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问题时,30.8%的大学生选择“警言格句”,居各项之首。以下依次为:“绿色景观”(占25.8%);“建筑景观”(占17.5%);“山水景观”(占16.7%);“人物雕像”(占9.2%)。在回答“在下列校园物质文化中您最感兴趣的是”问题时,有49.1%的大学生选择“绿色景观”,居第一位。以下依次为:“警言格句”(占16.7%);“人物雕像”(占12.5%);“建筑景观”(占12.5%);“山水景观”(占9.2%)。由此可见, “警言格句”等人文景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绿色景观”等自然景观深受大学生喜爱。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自然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对策与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成才取向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只有坚持“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体现多样性和联系性、加强历史观和发展观,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才能完成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人”,因此,它应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这与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高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重点加强校园建筑物、班级、宿舍、食堂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态环境文化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爱校意识、责任意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自然环境文化应精心设计、刻意安置、力求多样。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生活品味、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凸显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校园建筑物选址与搭配应显示大学的大学精神;班级、宿舍、食堂建设应突出服务特性和人文关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应展示大学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为大学生构建一个意义深远的文化世界,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健全人格、成长成才。
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突破单一的物质形态、结构形式,建立多样性具有广泛联系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在高校校园里,客观上存在着大学生地域、种族、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的不同和由此而引起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性格爱好的差异。高校要满足不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就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自身的办学特点、发展水平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实体。高校还应针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建设与之适应的校园物质文化。针对季节的变化建设适合不同季节欣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针对学生不同性别分别建设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校园物质文化,使校园物质文化更具和谐性。也就是说校园物质文化不应该孤立存在,而应该与周围的其它物质文化相联系,构成有机整体。
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实体性和相对的静止性,但从历史和事物发展的角度看,它又是动态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校园物质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积淀,它是高校的创始者以及后来的建设者共同建设逐渐形成的物质文化成果,又具有“承前性”。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校园物质文化的完善需要很长的时间,它需要未来的建设者不断建设,具有“启后性”。因此,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精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既要利于搞好高校当前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又要为高校未来的建设者留下继续建设的空间。建设还应考虑到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历史性和延续性,要尊重已有的校园物质文化,不能一味追求建设新的物质文化而破坏已有的优秀物质文化,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站在巨人的肩上”,朝着“古为今用”的良性化方向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建成后也不能置之不理,要根据学校的新发展和师生的新需求进行再建设,使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超越过去,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大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物质条件构成,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和图书馆、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和自然环境文化(包括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则指校园物质文化各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状态。它要求校园物质文化与高校的特色文化相匹配,与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相适应,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在物态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学生对校园物态环境文化较为满意。在被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中,对校园物态环境文化满意程度的回答中选择“基本满意”的有590人,占49.2%,居四项调查内容首位。以下依次为:“不满意”(占26.7%);“无所谓”(占13.3%);“满意”(占10.8%)。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物态环境满意度较高。但调查也同时表明高校在校园物态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食堂硬件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学生食堂硬件条件,大学生对食堂硬件最不满意的是“消毒设施”,被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有456人选择此项,占37.5%。以下依次为:“餐具”(占17.5%);“内部环境”(占16.7%);“供气供水”(占15.8%); “外部环境”(占12.5%)。
接受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在回答“您认为下列校园物质文化中对您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问题时,30.8%的大学生选择“警言格句”,居各项之首。以下依次为:“绿色景观”(占25.8%);“建筑景观”(占17.5%);“山水景观”(占16.7%);“人物雕像”(占9.2%)。在回答“在下列校园物质文化中您最感兴趣的是”问题时,有49.1%的大学生选择“绿色景观”,居第一位。以下依次为:“警言格句”(占16.7%);“人物雕像”(占12.5%);“建筑景观”(占12.5%);“山水景观”(占9.2%)。由此可见, “警言格句”等人文景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绿色景观”等自然景观深受大学生喜爱。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自然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对策与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成才取向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只有坚持“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体现多样性和联系性、加强历史观和发展观,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才能完成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人”,因此,它应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这与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高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重点加强校园建筑物、班级、宿舍、食堂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态环境文化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爱校意识、责任意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自然环境文化应精心设计、刻意安置、力求多样。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生活品味、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凸显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校园建筑物选址与搭配应显示大学的大学精神;班级、宿舍、食堂建设应突出服务特性和人文关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应展示大学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为大学生构建一个意义深远的文化世界,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健全人格、成长成才。
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突破单一的物质形态、结构形式,建立多样性具有广泛联系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在高校校园里,客观上存在着大学生地域、种族、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的不同和由此而引起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性格爱好的差异。高校要满足不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就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自身的办学特点、发展水平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实体。高校还应针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建设与之适应的校园物质文化。针对季节的变化建设适合不同季节欣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针对学生不同性别分别建设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校园物质文化,使校园物质文化更具和谐性。也就是说校园物质文化不应该孤立存在,而应该与周围的其它物质文化相联系,构成有机整体。
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实体性和相对的静止性,但从历史和事物发展的角度看,它又是动态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校园物质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积淀,它是高校的创始者以及后来的建设者共同建设逐渐形成的物质文化成果,又具有“承前性”。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校园物质文化的完善需要很长的时间,它需要未来的建设者不断建设,具有“启后性”。因此,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精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既要利于搞好高校当前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又要为高校未来的建设者留下继续建设的空间。建设还应考虑到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历史性和延续性,要尊重已有的校园物质文化,不能一味追求建设新的物质文化而破坏已有的优秀物质文化,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站在巨人的肩上”,朝着“古为今用”的良性化方向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建成后也不能置之不理,要根据学校的新发展和师生的新需求进行再建设,使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超越过去,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