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粮囤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etyo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吃过了吗?”曾是我们苏北乡下人见面问候的第一句话,不管是不是饭点,人们都会这样问。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吃上饭、吃饱肚子是天大的事。
  有一年冬天,闹饥荒,不少人家揭不開锅,有一年轻漂亮的寡妇带着两个孩子来庄上要饭,庄上有人做媒,要给光棍成二撮合婚事。再说,那成二30多岁,身强体壮、光棍一条,两问茅草屋,一贫如洗。见有人给自己说媳妇,成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望了望空粮囤和墙角仅有的一笆斗山芋干犯愁了:一下要添三张嘴,荒年里拿什么留住这三口人?好在成二脑子还算灵活,他抱回两抱麦草放在空粮囤里,拖过一条破棉絮放在草上,在上面倒上那唯一的一笆斗山芋干。说话间,那年轻寡妇跟着媒婆来看门户,见这家还有这一囤山芋干,心想,熬过冬天不成问题,也就留了下来。后来,粮囤很快见底,成二没少挨骂,无奈生米煮成熟饭,加上乡亲们接济,这家人总算熬过了荒年。这是我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的成二爷娶媳妇的故事,成二爷的“智慧”,在庄上老辈人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大寨记工时,庄上每家的粮囤大小都差不多,秋天,每人分480斤原粮,其中包括玉米、小麦、稻谷,还有山芋是折算成原粮的。父亲细心地把粮囤底座垫高,用芦席围成不大不小的粮囤,先把麦子放进去,然后是玉米囤子,稻谷特别少,只能放在缸里,山芋干要等到晒干了,最后入囤的,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一年的口粮啊!
  等不到第二年队里分粮,谁家的粮囤见了底,就会被全庄上的人瞧不起:“嗨,这家又不会过日子啊!”而“吃陈粮,烧陈草”,才是许多人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呦!
  中午放学回来,见母亲又去水塘边淘洗小麦,我趁机把带有鱼饵的鱼钩放下去,很快就钓上一两条两斤左右的鲤鱼,于是一溜烟儿小跑,回家改善伙食去了。
  母亲淘洗的小麦晒干后连皮加工成面粉,这种面粉叫全白面,其实做出的馒头一点也不白。奶奶还会把这种全白面馒头藏到粮囤里,等晚饭时给在田里干体力活儿的父母吃。总之,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奶奶说我们兄弟三个,一个比一个能吃,粮囤也一天天见小了。
  土地承包到户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学改水、洗盐治碱,终于把千亩颗粒无收的盐碱荒地改成了旱涝保收、稻麦两季的吨粮田。1988年,我家人口增加,分得的土地也多了,承包了14亩责任田,粮食年年丰收,打下的粮食除缴公粮外,家里的粮囤显得小了,麦子、稻谷容不下了,父亲干脆腾出两问瓦房,专门摆放大粮囤,一问装麦子,一问装稻谷,那粮囤比人还高,两年也吃不完。父亲看着粮囤开心地笑了:“终于过上了吃陈粮、烧陈草的日子了。”
  俗话说,囤里有粮,心中不慌。那时候,姑娘相亲除看房子外,看粮囤是必备项目。平日里走亲访友,春节回家过年,我庄前庄后拜年,都要看看各家各户粮囤的高矮、大小。去成二爷家看粮囤,他家人口多,地多,粮囤比我家的还要大,存粮比我家的还要多。成二婶子笑着说:“还记我们家的老皇历了?现在谁家存粮都不少,白面馒头也都用上‘六。面“七五面’了。”
  不知不觉又过去几年,父亲和乡亲们突然感到“吃陈粮、烧陈草”也麻烦了。首先是不用烧草了,都烧液化气了,还用上了电炒锅等家用电器;其次是粮囤大了、存粮多了,防鼠、防虫、防霉等损耗不说,晒粮更是麻烦费力。于是,大家又改小了粮囤,存粮够吃就行,把多余的粮食都卖了出去。
  到了2000年以后,村民们草房改成瓦房,瓦房改成楼房,不管是房子有多大变化,大粮囤是看不见了,那厨房旁的耳房里,象征性地被摆上个小粮囤,留有一些余粮。
  这几年,村庄里建起了别墅群,部分土地流转给了股份农场,青年人外出打工赚钱,老人在农场里劳动拿工资,精米、细面从村头超市里就可以买到,更不需要粮囤了。到了收割季节,在外面打工、家里仍然有承包地的人,往往是打个电话,那收下的麦子、水稻在田头就被农机手或亲友卖掉了,微信、支付宝一转账,钱款就汇到自己的账户上,别提有多方便了。眼下,人们的幸福就是:城里有房、乡下有地、孩子出息。要说这粮囤啊,根本就和他们不相干呦!
  粮囤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但它留给人们的是一段回忆,见证了一代中国农民摆脱饥饿、过上幸福生活的甜美啊!
其他文献
今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学生正常开学受到影响,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全国学校纷纷响应,网络直播教学成为热潮。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于上网络直播课,以前从未尝试过。接到学校通知,要求本校教师在QQ群上网课,我心里很是忐忑,QQ上如何上课呢?  开课的前一两天,年级组对我们进行了业务培训。一名熟悉网络教学的青年教师,将录制好的操作视频放在群里,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亦步亦趋,严格执
期刊
去年初冬,与闺蜜相约到黄姚古镇游玩。晚饭过后,我俩漫步在光洁润滑的石板街上。  青灰的墙、黧黑的瓦、锃亮的青石板,还有那吱呀呀响了千年的木门,古镇就像一位端庄典雅的古典美女,静养于黄姚这一方青山秀水问。  拐弯处,有丝丝缕缕的音乐声从一所房子里飘出来,声音不大,却很吸引人。我在房子前停下脚步,抬头便看到“阿姚的房子”这几个简约的红色艺术字。  推开半掩着的木门,探进头,看了一眼。屋里像一个小茶馆,
期刊
春末夏初,雨水就旺了起来。  那来自上苍的雨粒,在雷电的陪伴下急遽而下,横扫每一条山岭。用不了多久就有两块雪白的布帘,直直地挂在家对面的崖壁上。门前的小溪,也一改往日的温柔,洪波涌动,震撼着这一方土地。  小溪边泊满了小木排,每块木排上立着一位汉子,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握竹篙,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开排哕!”不知谁大喊了一声。汉子们将竹篙轻轻地一点,木排便不断地飘了出去……  这是儿时在家
期刊
热电厂的闻师傅下岗了,在街上开了一家小吃店,店名“邓城猪蹄”。  邓城,是西华县的一个镇,因猪蹄而闻名,闻师傅便把邓城猪蹄引到项城。作协的一位文友领着我去了几次,我便喜爱上了这家小吃店,而且,闻师傅把袁世凯写的对联“南有猪蹄香,北有熊掌肥”贴在店里,说明邓城猪蹄的渊源,但究竟是不是袁世凯写的,没有人去考证。从心理上说,我不喜欢去大饭店,更钟情于闻师傅这样的小店,实惠。再说,大饭店动辄上千元,不是我
期刊
喷薄的遐想  飞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航空TK73航班,一架大型波音777,两条走道将机舱切割成三大块,在温暖的灯光下,好像漂浮在大海上的三块陆地。  我捏着登机卡,对照着行旅架上的号码,找到了座位15G,邻座是一个非洲的年轻人。那年轻人斜过身来,看了一下我手里的登机卡,轻轻地道了一声“yes”。  我感谢之后,不禁又看了他一眼,那俊朗帅气的“黑皮肤”。  北京时间23:30,航班准时起飞。困了,准备
期刊
初冬时节的余干,气温寒凉。  余干,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2241年历史,以余水之干而得名。春秋时,余干县先属吴国,勾践灭吴后又属越国。故吴越亦称干越,此后“干越”便成了余干的别称。  到余干的一大收获,是再一次认识了吴芮。  吴芮,秦朝时为鄱县令,很得民心,号为番君。秦末,吴芮率越人起兵,被项羽封衡山王,治所在邾(现湖北黄冈)。楚汉相争时,吴芮归顺刘邦,并派部将梅娟领兵随
期刊
沉默的犁铧  总是在三月,被父亲唤醒。翻看犁铧的履历,它的一生,只忠实于大地。  一声响鞭,就成了过客。沿着时间的指向,一地落花,恍若从前,沉默的犁铧在夜色下入定,像那些罪孽深重的人,躲在寂寥的一角思过。  我常常赞美这些沉默的事物,哪怕被掩埋的杂草,哪怕被遗弃的螺号,哪怕一截锈迹斑斑的时光,都像沉默的犁铧,等待一个人,轻拍它蒙尘的肩膀。  一声蝉鸣  总会有一声蝉鸣,由远而近,抵达我们匆忙的生活
期刊
农事里的立秋,我有着太多的记忆。  往昔这个时节,乡野总是处在“烧烤模式”的笼罩之下,农民们已从一年中最繁重的苦役中解轭。刚刚翻过去的“双抢”一页,时日漫长,抢割抢插,一个“抢”字,把原本不疾不徐的分分秒秒,紧绷得无以复加。所谓季节不等人,宣示的逼迫直抵农人后背,弯腰便成为立秋前夕人们最惯常的劳作姿势。父老乡亲淳厚诚朴,敬畏时节的莅临,本分顺从地接受。他们开镰,拾穗,拔秧,栽插,茬口安排得无缝衔接
期刊
秋風在追求叶子,答应带它去看远方的风景。叶子心动了,问树是否同意?树啊树,它犹豫了,它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  秋风在诱惑叶子,拉着它的手不肯放松。叶子离开了,留下树原地不动,灵魂在渐渐凋零。心啊心,在流泪,它看见叶子已经远行。
期刊
是誰扰乱了清晨的宁静?  五六点寒霜清冷刺骨,滑落在深绿的信笺上。我带着一份份乡愁,驶向魂牵梦绕的家乡。渐起的红日划破长空,徘徊的身影,少了三分暗淡,多了七分绚丽,泪水,使邮包变得更加沉甸甸的了。  忙碌的脚印落在乡间五线谱上,奏响了爱的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