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是道德的教育,坚持将道德教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青少年群体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我国发展的人才基础,只有坚持将德育放在智育之前,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本文从当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现状、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发展现状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与生活德育融合发展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化
一、当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现状
教育主体。初中德育教育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学生,他们虽然从小就学习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等一系列德育课程,但是从总体来看,很多初中生的道德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榜样的力量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到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从本质上来说,虽然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初中学生,但是不可否认对初中生家长的德育教育也应该提升到整体初中德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来。与学校教学相比,耳提面命的影响力小于身教言传,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能力最低的教师也不会教育自己的学生去闯红灯,但是家长就可以以“急、忙”为理由而违反交通规则。所以,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初中生,还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让德育的警钟长鸣。
教育内容。当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讲解、父母的教育与社会的流传。但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加快的社会,资本的流通导致很多人包括教师、家长的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扭曲,比如在教育上,很多家长的功利心较强,把自己对子女的期望转化成对子女德育的苛求,“你考上好的大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很多父母将子女对自己的孝顺转化为具有功利性、物质性的要求,这难免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些父母将孩子成绩好坏变相理解为孩子对自己的孝顺,“你好好学习就是孝顺我们,不好好学习就是不孝”,这与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坚持将科学的、客观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入课堂与家庭德育教育中,确有必要。
教育效果及表现。在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下,教育效果较为明显,可以根据教育重点将教育效果的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正常德育教育效果下的青少年,他们可能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他们的整体道德水平相对较高。还有一类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中出现的“好学生”,他们虽然学习成绩较好,但是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不是很好,自私、自大,坚持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必要的奉献精神。对后者的教育,就要从正确的德育内容及德育方法出发,提升德育效果,让他们的发展更加全面。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现状
受重视度不够。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受重视度不高。从考试分值分配与课程设置的节数就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对道德与法制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与家长认为这是“副科”,在初中时期最主要的是抓好“主科”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在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影响是隐性的,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大科目相比,道德与法治在学生时期的使用频率与接受度较低,因此不能引起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解模式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再加上人文类学科教学中虽然逻辑性较强,但是需要熟读与背诵的固定知识点较多,尤其是在法治教学课程中,课本内容既深奥难懂又缺乏生动性与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理解不到位,应用不及时。
授课方式陈旧。虽然当前的网络发展速度飞快,信息满天飞,但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少,教师以课本内容讲解为主,缺乏知识拓展,师生互动不及时。很多情况下的互动只是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走神的学生回过神来,并不能通过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三、如何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与生活德育结合起来
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道德与法律的互通性是事理发展的基础,通过情感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初中生大多处于思想的叛逆期,普遍出现难于管理、难于教育的现象。坚持从情感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让更多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样教师就有更多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为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入心入脑提供有利契机。道德与法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道德是对法制的细化与微化,因此要做好道德约束工作,还要从家庭角度出发,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对学生进行家风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坚持夯实道德的底线,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情感基础。
网络引导。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网络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教育、生活、学习的冲击力度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冲击。网络科技以其便捷、高效、低价深受群众喜爱,这其中不乏初中生、高中生等青少年群体。当前初中生的“触网”现象较为普遍,简单以杜绝中学生上网来保证学生教育的方式是不恰当的。初中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对初中生进行有效引导确有必要。各科教师都要重视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网络教育,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网络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网络的积极运用方向有所了解,避免学生被网络中的不良文化、不良现象侵蚀。
生活教育。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于道德是以中国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定来对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交沟通、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约束,它主要是通过日常教育表现出来的,家风建设、乡风建设等,都是对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与德育生活的结合,就要将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中来。在教师群体方面,坚持将课堂作为学风建设的主战场与主阵地,把日常教学用生动的生活与学习事例表现出来,提升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吸引力。生活教育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家长。家长对初中学生的道德、法律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说教上,道理很简单,但是操作却有一定的困难,家长必须在青少年叛逆的初中时期做好自身表率工作,坚持通过言传身教为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树立榜样。
德育渗透。通过目前对较多初中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种教育观点,认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承担着不同的职责,而德育教育无疑就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仅围绕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几乎不会关注德育教育。此种教育观念显然十分不正确,每位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并且每个学科之中都会多多少少涉及一些德育教育内容,绝不可能仅靠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就能圆满地完成德育教育任务。为此,各学科教师需要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同时,针对班级学生制订统一的德育教育计划,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內容,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涉及面更广的德育教育。
结语:初中道德与法律课程教育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学习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德育教育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浦璠奇.初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分析[J]基础教育.2019(07):115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化
一、当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现状
教育主体。初中德育教育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学生,他们虽然从小就学习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等一系列德育课程,但是从总体来看,很多初中生的道德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榜样的力量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到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从本质上来说,虽然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初中学生,但是不可否认对初中生家长的德育教育也应该提升到整体初中德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来。与学校教学相比,耳提面命的影响力小于身教言传,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能力最低的教师也不会教育自己的学生去闯红灯,但是家长就可以以“急、忙”为理由而违反交通规则。所以,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初中生,还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让德育的警钟长鸣。
教育内容。当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讲解、父母的教育与社会的流传。但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加快的社会,资本的流通导致很多人包括教师、家长的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扭曲,比如在教育上,很多家长的功利心较强,把自己对子女的期望转化成对子女德育的苛求,“你考上好的大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很多父母将子女对自己的孝顺转化为具有功利性、物质性的要求,这难免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些父母将孩子成绩好坏变相理解为孩子对自己的孝顺,“你好好学习就是孝顺我们,不好好学习就是不孝”,这与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坚持将科学的、客观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入课堂与家庭德育教育中,确有必要。
教育效果及表现。在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下,教育效果较为明显,可以根据教育重点将教育效果的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正常德育教育效果下的青少年,他们可能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他们的整体道德水平相对较高。还有一类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中出现的“好学生”,他们虽然学习成绩较好,但是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不是很好,自私、自大,坚持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必要的奉献精神。对后者的教育,就要从正确的德育内容及德育方法出发,提升德育效果,让他们的发展更加全面。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现状
受重视度不够。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受重视度不高。从考试分值分配与课程设置的节数就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对道德与法制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与家长认为这是“副科”,在初中时期最主要的是抓好“主科”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在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影响是隐性的,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大科目相比,道德与法治在学生时期的使用频率与接受度较低,因此不能引起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解模式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再加上人文类学科教学中虽然逻辑性较强,但是需要熟读与背诵的固定知识点较多,尤其是在法治教学课程中,课本内容既深奥难懂又缺乏生动性与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理解不到位,应用不及时。
授课方式陈旧。虽然当前的网络发展速度飞快,信息满天飞,但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少,教师以课本内容讲解为主,缺乏知识拓展,师生互动不及时。很多情况下的互动只是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走神的学生回过神来,并不能通过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三、如何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与生活德育结合起来
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道德与法律的互通性是事理发展的基础,通过情感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初中生大多处于思想的叛逆期,普遍出现难于管理、难于教育的现象。坚持从情感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让更多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样教师就有更多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为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入心入脑提供有利契机。道德与法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道德是对法制的细化与微化,因此要做好道德约束工作,还要从家庭角度出发,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对学生进行家风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坚持夯实道德的底线,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情感基础。
网络引导。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网络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教育、生活、学习的冲击力度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冲击。网络科技以其便捷、高效、低价深受群众喜爱,这其中不乏初中生、高中生等青少年群体。当前初中生的“触网”现象较为普遍,简单以杜绝中学生上网来保证学生教育的方式是不恰当的。初中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对初中生进行有效引导确有必要。各科教师都要重视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网络教育,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网络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网络的积极运用方向有所了解,避免学生被网络中的不良文化、不良现象侵蚀。
生活教育。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于道德是以中国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定来对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交沟通、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约束,它主要是通过日常教育表现出来的,家风建设、乡风建设等,都是对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与德育生活的结合,就要将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中来。在教师群体方面,坚持将课堂作为学风建设的主战场与主阵地,把日常教学用生动的生活与学习事例表现出来,提升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吸引力。生活教育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家长。家长对初中学生的道德、法律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说教上,道理很简单,但是操作却有一定的困难,家长必须在青少年叛逆的初中时期做好自身表率工作,坚持通过言传身教为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树立榜样。
德育渗透。通过目前对较多初中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种教育观点,认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承担着不同的职责,而德育教育无疑就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仅围绕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几乎不会关注德育教育。此种教育观念显然十分不正确,每位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并且每个学科之中都会多多少少涉及一些德育教育内容,绝不可能仅靠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就能圆满地完成德育教育任务。为此,各学科教师需要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同时,针对班级学生制订统一的德育教育计划,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內容,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涉及面更广的德育教育。
结语:初中道德与法律课程教育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学习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德育教育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浦璠奇.初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分析[J]基础教育.2019(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