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而且要在课前多动脑筋,注意对教学手段的扬长避短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手段 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主要动力是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产生巨大矛盾时,那么学生便会有解决问题的需求,这样一来,就有了学习的动机。然而,有效的教学提问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项主要方法,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学生通过提问能更全面的掌握课堂内容,也增强了自身的理解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问的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上课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考,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刚脱离小学松散学习环境,并没有完全从自由、散漫的环境中走出来。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常常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然而,教师只依靠批评教育的方法是不能做到使所有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针对此现象,教师要采用提问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集中精力,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实际上,课堂提问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发表其见解与观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胆识,又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语言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学中,首先找到课文中的矛盾重点,然后先从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再结合生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引申到对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打开思路去联想,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考虑问题,从而缩短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保证同学们对问题想回答,能回答,让学生兴致高、情趣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冯春燕.自读课教学浅议[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03).
[2]郑晓刚,邓彤.自读课: 教什么与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0(04)
[3]刘景慧.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法探究[J].新课程(中学版),2009(11).
关键词:教学手段 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主要动力是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产生巨大矛盾时,那么学生便会有解决问题的需求,这样一来,就有了学习的动机。然而,有效的教学提问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项主要方法,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学生通过提问能更全面的掌握课堂内容,也增强了自身的理解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问的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上课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考,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刚脱离小学松散学习环境,并没有完全从自由、散漫的环境中走出来。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常常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然而,教师只依靠批评教育的方法是不能做到使所有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针对此现象,教师要采用提问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集中精力,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实际上,课堂提问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发表其见解与观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胆识,又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语言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学中,首先找到课文中的矛盾重点,然后先从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再结合生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引申到对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打开思路去联想,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考虑问题,从而缩短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保证同学们对问题想回答,能回答,让学生兴致高、情趣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冯春燕.自读课教学浅议[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03).
[2]郑晓刚,邓彤.自读课: 教什么与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0(04)
[3]刘景慧.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法探究[J].新课程(中学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