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要认识品德结构。其次,从品德结构上推出德育途径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搞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 品德结构 途径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德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加强和完善德育的措施、方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拟从品德结构的角度谈谈加强德育的途径问题。
我们认为品德结构应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简称“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开端和基础。道德认识对“情、意、行”起着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当然,“情、意、行”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从知到行的转化,需要“情”与“意”的配合,“情”起着催化和内驱力的作用,“意”起着定向的作用。“情”和“意”是实现“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道德习惯是在“知、情、意、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起来的,它是道德的终端和结果。它对“知、情、意、行”起着巩固和检验的作用,因此,品德的形成是這些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品德的形成绝非被动教育的结果,教育只能起到调节和推动品德结构内部运动的作用。让品德结构的几种因素在运动中互相调节,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品德。
这样,我们可以说:一种优良品德在一个人身上的养成,绝不是停留在道德认识上的,而是经过在道德上的反复沉淀。在道德意志上的反复磨练、在道德行为上的反复训练,最后成为一个人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到了这个时候,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优良品德。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只停留在道德认识上,这种人势必言行不一,喊革命而不革命、喊奉公而损公、喊护法而违法。因此,德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它绝不仅仅是做一份报告、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懂一点道德知识,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为了从品德结构上认识德育途径,必须先认识德育有多端性的特点。前面就品德在“知、情、意、行”转化形成中的一般顺序作了陈述,然而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时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有时则不能按照这样的顺序,这就体现了德育具有多端性的特点,“知、情、意、行”任何一段都可以作为开端。也就是说,当受教育者缺乏道德认识时,教育者应予理论,帮助受教育者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当受教育者的道德感情淡漠时,教育者应给予情感上的陶冶、心理上的制裁,当受教育者意志脆弱缺乏自控时,教育者应帮助其磨练意志,把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当受教育者的行为越轨时,教育者应予矫正和训练。在实践中,究竟要以哪一端为开端,这不以教育者主观愿望而定,而要以受教育者的品德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及症结在哪一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研讨、具体解决。
从品德结构和教育的多端性中,我们可以得出德育的途径应当是: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意(志)树人,以行练人。
一、以知引人。教育在于引导,就是让受教育者知晓一定的道理,懂得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遇事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让“知”在品德教育中起指导、支配和调节的作用。例如有个女生打扮时髦,追逐潮流,把生活中的一些丑的东西误认为美,弄得一身妖里怪气,有经验的老师经过认真分析之后,认为该生追求美的本身是好的,但由于美的知识不足,在她身上反而俗气十足。对美与丑的认识,造成欲美反丑。经老师多次提点并告知了一些服饰及朴素美的知识,讲外表美和内心美的知识,该生茅塞顿开,豁然省悟,是知识引导她追求健康的美懂得健康的美,以培养其正确的欣赏能力等。
二、以情感人。以情感人就是利用情感本身的信息和共鸣的功能,去感染或感化受教育者。学生做了好事,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誉,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进步;学生出现任性不礼貌时,教师应及时纠正,使学生感到羞愧。从而改正错误;学生受挫时,教师应表示慰藉,通过情感补偿的方法,调整其理智,使学生重新振作继续前进,学生受到打击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力求进步。
三、以意树人。以意树人就是从意志方面培养人,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对道德认识有定向作用,培养受教育者得到的意志就是要是受教育者明确怎样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意志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一种比较稳定的道德意志一经确定之后,他就往往不以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而以自己内部的道德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动。这是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转化为由内向外的传输过程,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转化为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这是受教育者的品德及其修养达到了高水平和高标准的境界。
四、以行练人。以行练人就是对受教育者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人的道德深浅总是以行动举止表现来说明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行动是受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以调节的。同时道德行动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丰富和加深,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都起着促进作用。德育的基本问题,是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把道德认识转变成一种坚定的信念。
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把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的过程。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纪律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许多方面。一些学校在校风校纪的训练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们在执行学生日常规范中,对学生在校内外纪律、劳动卫生、言谈举止乃至作业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丝不苟地监督执行,这对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品德结构上来看,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深厚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其身上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鉴于德育多端性的特点,一般来说,从“知”开始,经过“情、意”到“行”是品德形成的正常顺序,但不能机械的按此模式进行,有时要从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入手;有时要从激发教育者的情感入手;有时要从磨练道德意志入手;有时要从训练道德行为入手。具体做法,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而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家庭环境,根据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发展的情况和教育因素的变化条件而决定。坚持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意(志)树人,以行练人,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这几种心理因素完美的配合,最终养成真正的良好品德。
关键词: 德育 品德结构 途径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德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加强和完善德育的措施、方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拟从品德结构的角度谈谈加强德育的途径问题。
我们认为品德结构应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简称“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开端和基础。道德认识对“情、意、行”起着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当然,“情、意、行”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从知到行的转化,需要“情”与“意”的配合,“情”起着催化和内驱力的作用,“意”起着定向的作用。“情”和“意”是实现“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道德习惯是在“知、情、意、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起来的,它是道德的终端和结果。它对“知、情、意、行”起着巩固和检验的作用,因此,品德的形成是這些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品德的形成绝非被动教育的结果,教育只能起到调节和推动品德结构内部运动的作用。让品德结构的几种因素在运动中互相调节,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品德。
这样,我们可以说:一种优良品德在一个人身上的养成,绝不是停留在道德认识上的,而是经过在道德上的反复沉淀。在道德意志上的反复磨练、在道德行为上的反复训练,最后成为一个人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到了这个时候,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优良品德。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只停留在道德认识上,这种人势必言行不一,喊革命而不革命、喊奉公而损公、喊护法而违法。因此,德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它绝不仅仅是做一份报告、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懂一点道德知识,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为了从品德结构上认识德育途径,必须先认识德育有多端性的特点。前面就品德在“知、情、意、行”转化形成中的一般顺序作了陈述,然而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时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有时则不能按照这样的顺序,这就体现了德育具有多端性的特点,“知、情、意、行”任何一段都可以作为开端。也就是说,当受教育者缺乏道德认识时,教育者应予理论,帮助受教育者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当受教育者的道德感情淡漠时,教育者应给予情感上的陶冶、心理上的制裁,当受教育者意志脆弱缺乏自控时,教育者应帮助其磨练意志,把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当受教育者的行为越轨时,教育者应予矫正和训练。在实践中,究竟要以哪一端为开端,这不以教育者主观愿望而定,而要以受教育者的品德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及症结在哪一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研讨、具体解决。
从品德结构和教育的多端性中,我们可以得出德育的途径应当是: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意(志)树人,以行练人。
一、以知引人。教育在于引导,就是让受教育者知晓一定的道理,懂得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遇事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让“知”在品德教育中起指导、支配和调节的作用。例如有个女生打扮时髦,追逐潮流,把生活中的一些丑的东西误认为美,弄得一身妖里怪气,有经验的老师经过认真分析之后,认为该生追求美的本身是好的,但由于美的知识不足,在她身上反而俗气十足。对美与丑的认识,造成欲美反丑。经老师多次提点并告知了一些服饰及朴素美的知识,讲外表美和内心美的知识,该生茅塞顿开,豁然省悟,是知识引导她追求健康的美懂得健康的美,以培养其正确的欣赏能力等。
二、以情感人。以情感人就是利用情感本身的信息和共鸣的功能,去感染或感化受教育者。学生做了好事,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誉,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进步;学生出现任性不礼貌时,教师应及时纠正,使学生感到羞愧。从而改正错误;学生受挫时,教师应表示慰藉,通过情感补偿的方法,调整其理智,使学生重新振作继续前进,学生受到打击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力求进步。
三、以意树人。以意树人就是从意志方面培养人,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对道德认识有定向作用,培养受教育者得到的意志就是要是受教育者明确怎样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意志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一种比较稳定的道德意志一经确定之后,他就往往不以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而以自己内部的道德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动。这是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转化为由内向外的传输过程,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转化为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这是受教育者的品德及其修养达到了高水平和高标准的境界。
四、以行练人。以行练人就是对受教育者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人的道德深浅总是以行动举止表现来说明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行动是受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以调节的。同时道德行动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丰富和加深,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都起着促进作用。德育的基本问题,是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把道德认识转变成一种坚定的信念。
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把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的过程。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纪律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许多方面。一些学校在校风校纪的训练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们在执行学生日常规范中,对学生在校内外纪律、劳动卫生、言谈举止乃至作业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丝不苟地监督执行,这对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品德结构上来看,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深厚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其身上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鉴于德育多端性的特点,一般来说,从“知”开始,经过“情、意”到“行”是品德形成的正常顺序,但不能机械的按此模式进行,有时要从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入手;有时要从激发教育者的情感入手;有时要从磨练道德意志入手;有时要从训练道德行为入手。具体做法,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而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家庭环境,根据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发展的情况和教育因素的变化条件而决定。坚持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意(志)树人,以行练人,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这几种心理因素完美的配合,最终养成真正的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