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课走班制”已被教育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选课走班制”即在传统班级建制基础上走班,原有的行政班在走班模式下被打散和重组,根据对不同项目的选择,在固定地点重新组合;伴随课堂结构的变化,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对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选课走班制 社会协调能力 培养策略
选课走班,不仅是课程改革,而是整个学校办学理念的调整,以及学生教育管理的变革。
——熊丙奇
一、选课走班的改革背景
2001年6月,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与以往的课程改革不同,此次新课改强调: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倾向,将培养的着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层面上,即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之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可见,无论是在微观事实层面,还是在宏观政策层面,传统的以固定班级为学习组织方式的模式已不能继续推进我国新课改的持续和深入发展,新课改核心理念的顺利实施亟待一种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来推动。“选课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不仅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的教育精神,而且也已被国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选课走班制”能对落实新课改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起到推动作用。
二、“选课走班制”下的社会协调能力
(一)选课走班制
“选课走班制”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以“走班”的形式,选择自己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流动”到自己上课班级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
我校实施“选课走班”的年级,语数英为必修课程,艺体常识学科为选修课程,学生在上必修课时,按照原来传统班级的模式,在自己教室上课,而选修课,则根据自己的选择去选修课教室上课。这一学习组织方式打破了以往以整个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班授课形式,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搭建了实施的平台。
(二)社会协调能力
“选课走班”制下学生班级的组织管理方式上也发生了改革,即所谓的“无班级管理”。学生面临人际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一些全新的挑战。任课教师也会面临班级人员变化,传统社会结构改变等问题。如,在“选课走班”制度下,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在多广的空间继续?在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学生能否做到自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协调能力组成要素
(一)人际协调能力
人际协调能力,即通常所说的社交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它是人与人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以求发展的能力,是使个人的生存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存发展,而他人又积极配合个人的生存发展的能力。
人际协调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中的学生就是一个小型的社會群体,学生之间必然会因为学习、交流、劳动等活动而产生合作和竞争关系。学生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社交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人际交往是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形成完美个性的必要途径。
(二)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选课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根据自身需求或团队任务要求有效完成目标的能力,是团队或小组领导者成功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之一。
虽然“选课走班制”实施后班级管理弱化,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时,仍然需要合作进行,而不是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组织领导者按照个体需求制定符合团队发展的目标,使组织成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
(三)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是每位学生都需要的。一般的沟通是指社会中的个人与组织基于一定的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行为等方式,交流思想、观念、意见、情感等信息的行为。“走班”形式下的学生因为班级概念趋于模糊,更需要通过沟通交流和其他同学以及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以促进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协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行政班教学班齐抓自管
1.班级是學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行政班中学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行政班可以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社会协调能力。
行政班还可以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文化,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推出“交流、沟通、竞争、合作”等班训内容,让学生明白团结一致的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土壤,任何人不能游离于集体之外而生存和发展;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封闭、保守和敌视只能使自己孤立无助。
2.“选课走班”的学生上课时聚在一起,下课后就会回到原来的行政班。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和自主管理能力发展当作工作重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自我的人格素养,引导他们准确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
场景1:“老师,我们班的同学在一起吧!”
在校本课程青少年体能器材项目练习中,因为班级发生变化,学生相互之间的熟悉度不高,他们习惯性寻找熟悉的人聚在一起。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多种交叉性活动,打散原有的组合,让陌生的学生不再陌生,而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好朋友。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协调班务
“选课走班”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水平层次也有高低,学生与教师在开始都不熟悉,管理上容易存在漏洞,而且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有时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科任教师,需要转换原来教师的主导行为,相信学生,放手将班级人际关系协调、课堂组织形式等任务交给学生。刚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推选自己原来熟悉的班级里的特长生作为小组长,让其布置学习任务,搭配帮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交流,打散原来的组合,将各个班级成员重新洗牌,形成新的学习小组。这个时候,小班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师对课堂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更多的时候要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包括学习任務的分配、学生之间矛盾的处理等,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学科教室是培养学生社会协调能力的主阵地
场景2:青少年体能器材的教室就是学生的活动场地,通过不同组合的器械练习方式,调节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练习效果。
体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固定的场所可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身体锻炼,在课余也可以利用器材。青少年体能器材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教师需要把握好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充分利用器材协调班级、小组、个人的使用时间,做好任务安排。
学科专用教室首先是学科授课、学生上课的地方,教室里可以配备各种学习资源,彰显学科特色。同时,学科专用教室可以是教师备课、办公和答疑的场所。在学科教室,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悬挂上墙,如学生的书法、绘画等作品,具有无形的凝聚人心的力量。班级凝聚力是重要的软环境。学生对教学班的认同感不同于原来的行政班。“选课走班”下,学生每学一门学科就要参加一个新集体,班级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科任教师将热情传递给选课的学生,点燃学生的激情。
首先,虽然科任教师的上课地点是固定的,但学生“走班”上课的座位是可以随时调整和变化的。通过座位变化打乱原来行政班级的配置,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协调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作业的收发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小组的打乱重组,导致一个小组中有多个班级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作业收发的难度。这就要求课代表合理安排各班的小组长负责本班学生作业的收发。
再次,课外互助学习小组的搭配,需要每个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包括课外时间的安排、兴趣特长、个人分工等,是一项细致精密的分工配合活动。
总之,“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小学生自身约束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足,不能全面实施“走班”教学,选取部分课程进行尝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在“选课走班制”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挖掘學生的潜力,在一定范围内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协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选课走班如何才能走得更远[J].今日教育,2015(06):8.
[2]李丽.选课走班:注重个体教育[J].阅读,2015(20):42-43.
[3]雷中怀.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选课走班制”的路径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5(06):4-7.
[4]张晓红.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J].潍坊学院学报,2011(02):145-148.
【关键词】选课走班制 社会协调能力 培养策略
选课走班,不仅是课程改革,而是整个学校办学理念的调整,以及学生教育管理的变革。
——熊丙奇
一、选课走班的改革背景
2001年6月,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与以往的课程改革不同,此次新课改强调: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倾向,将培养的着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层面上,即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之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可见,无论是在微观事实层面,还是在宏观政策层面,传统的以固定班级为学习组织方式的模式已不能继续推进我国新课改的持续和深入发展,新课改核心理念的顺利实施亟待一种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来推动。“选课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不仅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的教育精神,而且也已被国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选课走班制”能对落实新课改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起到推动作用。
二、“选课走班制”下的社会协调能力
(一)选课走班制
“选课走班制”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以“走班”的形式,选择自己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流动”到自己上课班级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
我校实施“选课走班”的年级,语数英为必修课程,艺体常识学科为选修课程,学生在上必修课时,按照原来传统班级的模式,在自己教室上课,而选修课,则根据自己的选择去选修课教室上课。这一学习组织方式打破了以往以整个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班授课形式,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搭建了实施的平台。
(二)社会协调能力
“选课走班”制下学生班级的组织管理方式上也发生了改革,即所谓的“无班级管理”。学生面临人际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一些全新的挑战。任课教师也会面临班级人员变化,传统社会结构改变等问题。如,在“选课走班”制度下,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在多广的空间继续?在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学生能否做到自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协调能力组成要素
(一)人际协调能力
人际协调能力,即通常所说的社交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它是人与人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以求发展的能力,是使个人的生存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存发展,而他人又积极配合个人的生存发展的能力。
人际协调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中的学生就是一个小型的社會群体,学生之间必然会因为学习、交流、劳动等活动而产生合作和竞争关系。学生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社交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人际交往是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形成完美个性的必要途径。
(二)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选课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根据自身需求或团队任务要求有效完成目标的能力,是团队或小组领导者成功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之一。
虽然“选课走班制”实施后班级管理弱化,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时,仍然需要合作进行,而不是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组织领导者按照个体需求制定符合团队发展的目标,使组织成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
(三)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是每位学生都需要的。一般的沟通是指社会中的个人与组织基于一定的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行为等方式,交流思想、观念、意见、情感等信息的行为。“走班”形式下的学生因为班级概念趋于模糊,更需要通过沟通交流和其他同学以及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以促进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协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行政班教学班齐抓自管
1.班级是學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行政班中学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行政班可以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社会协调能力。
行政班还可以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文化,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推出“交流、沟通、竞争、合作”等班训内容,让学生明白团结一致的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土壤,任何人不能游离于集体之外而生存和发展;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封闭、保守和敌视只能使自己孤立无助。
2.“选课走班”的学生上课时聚在一起,下课后就会回到原来的行政班。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和自主管理能力发展当作工作重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自我的人格素养,引导他们准确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
场景1:“老师,我们班的同学在一起吧!”
在校本课程青少年体能器材项目练习中,因为班级发生变化,学生相互之间的熟悉度不高,他们习惯性寻找熟悉的人聚在一起。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多种交叉性活动,打散原有的组合,让陌生的学生不再陌生,而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好朋友。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协调班务
“选课走班”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水平层次也有高低,学生与教师在开始都不熟悉,管理上容易存在漏洞,而且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有时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科任教师,需要转换原来教师的主导行为,相信学生,放手将班级人际关系协调、课堂组织形式等任务交给学生。刚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推选自己原来熟悉的班级里的特长生作为小组长,让其布置学习任务,搭配帮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交流,打散原来的组合,将各个班级成员重新洗牌,形成新的学习小组。这个时候,小班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师对课堂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更多的时候要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包括学习任務的分配、学生之间矛盾的处理等,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学科教室是培养学生社会协调能力的主阵地
场景2:青少年体能器材的教室就是学生的活动场地,通过不同组合的器械练习方式,调节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练习效果。
体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固定的场所可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身体锻炼,在课余也可以利用器材。青少年体能器材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教师需要把握好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充分利用器材协调班级、小组、个人的使用时间,做好任务安排。
学科专用教室首先是学科授课、学生上课的地方,教室里可以配备各种学习资源,彰显学科特色。同时,学科专用教室可以是教师备课、办公和答疑的场所。在学科教室,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悬挂上墙,如学生的书法、绘画等作品,具有无形的凝聚人心的力量。班级凝聚力是重要的软环境。学生对教学班的认同感不同于原来的行政班。“选课走班”下,学生每学一门学科就要参加一个新集体,班级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科任教师将热情传递给选课的学生,点燃学生的激情。
首先,虽然科任教师的上课地点是固定的,但学生“走班”上课的座位是可以随时调整和变化的。通过座位变化打乱原来行政班级的配置,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协调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作业的收发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小组的打乱重组,导致一个小组中有多个班级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作业收发的难度。这就要求课代表合理安排各班的小组长负责本班学生作业的收发。
再次,课外互助学习小组的搭配,需要每个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包括课外时间的安排、兴趣特长、个人分工等,是一项细致精密的分工配合活动。
总之,“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小学生自身约束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足,不能全面实施“走班”教学,选取部分课程进行尝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在“选课走班制”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挖掘學生的潜力,在一定范围内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协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选课走班如何才能走得更远[J].今日教育,2015(06):8.
[2]李丽.选课走班:注重个体教育[J].阅读,2015(20):42-43.
[3]雷中怀.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选课走班制”的路径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5(06):4-7.
[4]张晓红.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J].潍坊学院学报,2011(02):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