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录取制度在经济体制视角、招生制度改革视角、高考改革视角下有不同的划分。在不同的划分下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各有利弊,同时也伴随着教育公平的争论成长。而网上录取和非网上录取的阶段划分更易于研究改革本质并展望未来,也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讨论。
【关键词】高考录取制度;高考改革;教育公平;网上录取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录取制度在经济体制视角、招生制度改革视角、高考改革视角下有不同的划分。本文主要就不同的划分下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利弊进行探讨。就教育公平而言,本文认为网上录取和非网上录取的阶段划分更易于研究改革本质和未来展望。
一、经济体制视角下的录取制度阶段划分
在我国经济体制下,高考录取制度可划分为一个大的阶段。1977年到2009年总括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招政策——从经济价值取向到本体价值的回归”,录取制度改革与经济价值和本体价值相关。其重视教育发展人的本体价值,小的录取制度变化服务于大的录取制度变化,录取制度的改革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计划招生和录取标准共同执行的方式,最终回归到人的本体。
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全局性,在忽略细节过程的条件下更容易看清录取制度改革的本质。录取制度为统一考试及录取,执行标准的考试条令。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录取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标准化的人才选拔有利于解决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并且相比过去使得录取制度更加公平,有能力的考生通过公平录取实现理想,在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推进对于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渐渐提高,统一考试下的人才选拔模式把一些专门人才拒之门外,同时滋生应试教育,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也间接地触发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论。
二、招生制度改革视角下录取制度的阶段划分
招生制度改革视角下的四个阶段,高考录取制度不断突破,日渐完善。
(一)改革初级阶段(1977-1984)
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學生,录取新生需在统一考试中产生,并且按照考试分数实行划线录取,按批次录取。
(二)发展完善阶段(1985-1993)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统招统分”制度进行了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双轨制”招生制度。此时的录取制度采取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标准,致使教学和管理工作陷入困难。
(三)新旧体制转轨阶段(1994-1996)
通过对前期问题的总结,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前期问题做出改革决定。试点院校试行招生并轨改革,录取制度也随招生制度改革试行并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的同时,更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
(四)招生制度突破性进展阶段(1997-)
在招生制度趋于稳定时,为应付“应试教育”的教学现象,招生制度向知识和能力同步考查的方向改革,并使录取制度权力发生转变。统一录取和各省自主录取同时进行到“两次高考,两次录取”,再到“3 X”,高校自主命题一次次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录取制度,并且录取制度的多样化也给选拔人才带来了新的机会。从1997年以来,高考的科目设置、内容形式、录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直至今日这样的改革思潮同样影响着高考的改革。
在经历三个阶段的改革后,录取制度日渐成熟,人才选拔趋于多样,高校权力慢慢扩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甚至每年都有提出废除高考的建议。如今的改革仍然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形态人才选拔需求,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还要去解决。
三、高考改革视角下的录取制度阶段划分
(一)高考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4)
开始恢复高考录取制度是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统一录取,地市初选等,其实际情况还是较为混乱,录取对象中除了高中毕业生可能存在其他人员。真正全国统一招生开始于1978年,并且一直到1984年这段时间都在重建的过程中。录取制度归纳为“统一”,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期间出现了会考实验并与录取工作相联系,后期还提出定向招生录取的方案。
(二)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1998)
自1985年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后,一直持续到1998年都处于多元改革阶段。初期实行多元化招生制度,一变过去国家统一录取的招生模式,实行计划招生录取,用人单位委托,少数自费生录取等。后来经过上海试点的高中会考制度的执行,随后便施行会考制度模式,录取新生是纳入会考与统考结合的新制度并推广至全国。
后来又实行“3 2”的考试制度,录取制度变得较为复杂,原来的方案不合实际,新的制度还没有产生。正如文科取消地理学科对录取相关专业的方案增加了困难。最终在借鉴国外考试制度的过程中推出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案进而尝试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转换成标准分的录取方法,这个方案后来在外界的反对中走向破产。其间保送生和招生并轨的改革也随之出现,并且改革圆满完成,录取制度的多元化也由此而来。
(三)深化改革时期(1999-)
1999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南,明确提出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意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和基础。改革内容包括改革指导思想、考试的内容、科目的设置、考试的形式、考试的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考试组织、评价及监督等。在1999年开始推行“3 X”的科目考试方案,并且取得了成功,沿用至今。考试形式出现了一年两次的高考,大部分地区高考提前一个月,也有部分地区推迟高考,在统一大局观念下出现灵活的不统一现象。
在这段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录取制度改革。1999年,山东、湖北、上海等20多个地区试行网上录取的方式,录取信息及大部分工作都由计算机网络完成。而后全国网上录取的制度得到空前的发展。另外,标准分录取制度也陆续被取消,解除了一些录取限制,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放开报考年龄限制,取消考生婚否限制等。在录取制度逐渐开放的形式下,“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也拉开了帷幕,招生录取工作渐渐由政府向高校转移,“联考”方案呼之欲出,“注册入学”制度横空出世。在这些改革中,高考改革向着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靠拢,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完善精准人才选拔方案,实现教育公平有非凡的意义。 多元化的方案对考生及管理部门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是无法适应的。网上录取制度无疑成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最大程度上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从而体现出录取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录取工作效率,也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方式。高校获得自主权利,考生获得选择权利,使得教育朝着理想的能力和知识并重、兴趣和专业对口、公平和选择自由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每个阶段的录取制度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也正是这样才推动着教育不断改革。把改革开放以后的高考录取制度划分一个阶段容易纵观全局,但总括性地忽略一些问题,这种观点容易总览全局但是不利于改革。划分为两段、三段甚至四段都是把改革区分来说以凸显其合理性和过程性,就像“链子”每一环紧紧相扣,在有条理的结构中更容易评价。
综合前人所述,以录取制度改革可以网上录取的出现为基准点,分为非网上录取和网上录取阶段。
(一)非网上录取阶段(1977-1998)
在录取制度还在处于传统人工手段时,不论高考如何调整,录取手法如何改变,其最终都得靠人工来执行。对于人才选拔和教育公平来说,没有网上录取的阶段录取工作的花费,可能造成经济的浪费及人才的流失。
(二)网上录取阶段(1999-)
自1999年试点网上查看信息及录取后,录取工作乃至整个高考的改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网络不断发展、网上录取工作不断完善之后,渐渐催生出多元化的录取方案,对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好的方案,也極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总之,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加,考生质量不断提高,招生制度日渐成熟,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也会越来越完善,定能促进人才的选拔以及教育公平的发展。正如现在日渐扩大的高校招生自主权,录取制度改革会朝着高校多元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一同探讨高校录取制度改革的得失。
【参考文献】
[1]徐维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44-47.
[2]黎运.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3]傅维利.我国高考改革的困境、出路及新方案设计[J].教育研究,2009,30(07):8-13.
[4]石畅,明庆华.我国异地高考改革困境的社会学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4(31):73-76.
[5]胡中锋,董标.“3 X”高考模式透视——兼谈CTX高考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7):26-30.
[6]周光礼,姜尚峰.高考改革40年:意义建构与制度变迁[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6):5-12.
[7]黄榕榕.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8]李峻.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关键词】高考录取制度;高考改革;教育公平;网上录取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录取制度在经济体制视角、招生制度改革视角、高考改革视角下有不同的划分。本文主要就不同的划分下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利弊进行探讨。就教育公平而言,本文认为网上录取和非网上录取的阶段划分更易于研究改革本质和未来展望。
一、经济体制视角下的录取制度阶段划分
在我国经济体制下,高考录取制度可划分为一个大的阶段。1977年到2009年总括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招政策——从经济价值取向到本体价值的回归”,录取制度改革与经济价值和本体价值相关。其重视教育发展人的本体价值,小的录取制度变化服务于大的录取制度变化,录取制度的改革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计划招生和录取标准共同执行的方式,最终回归到人的本体。
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全局性,在忽略细节过程的条件下更容易看清录取制度改革的本质。录取制度为统一考试及录取,执行标准的考试条令。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录取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标准化的人才选拔有利于解决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并且相比过去使得录取制度更加公平,有能力的考生通过公平录取实现理想,在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推进对于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渐渐提高,统一考试下的人才选拔模式把一些专门人才拒之门外,同时滋生应试教育,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也间接地触发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论。
二、招生制度改革视角下录取制度的阶段划分
招生制度改革视角下的四个阶段,高考录取制度不断突破,日渐完善。
(一)改革初级阶段(1977-1984)
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學生,录取新生需在统一考试中产生,并且按照考试分数实行划线录取,按批次录取。
(二)发展完善阶段(1985-1993)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统招统分”制度进行了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双轨制”招生制度。此时的录取制度采取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标准,致使教学和管理工作陷入困难。
(三)新旧体制转轨阶段(1994-1996)
通过对前期问题的总结,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前期问题做出改革决定。试点院校试行招生并轨改革,录取制度也随招生制度改革试行并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的同时,更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
(四)招生制度突破性进展阶段(1997-)
在招生制度趋于稳定时,为应付“应试教育”的教学现象,招生制度向知识和能力同步考查的方向改革,并使录取制度权力发生转变。统一录取和各省自主录取同时进行到“两次高考,两次录取”,再到“3 X”,高校自主命题一次次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录取制度,并且录取制度的多样化也给选拔人才带来了新的机会。从1997年以来,高考的科目设置、内容形式、录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直至今日这样的改革思潮同样影响着高考的改革。
在经历三个阶段的改革后,录取制度日渐成熟,人才选拔趋于多样,高校权力慢慢扩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甚至每年都有提出废除高考的建议。如今的改革仍然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形态人才选拔需求,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还要去解决。
三、高考改革视角下的录取制度阶段划分
(一)高考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4)
开始恢复高考录取制度是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统一录取,地市初选等,其实际情况还是较为混乱,录取对象中除了高中毕业生可能存在其他人员。真正全国统一招生开始于1978年,并且一直到1984年这段时间都在重建的过程中。录取制度归纳为“统一”,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期间出现了会考实验并与录取工作相联系,后期还提出定向招生录取的方案。
(二)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1998)
自1985年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后,一直持续到1998年都处于多元改革阶段。初期实行多元化招生制度,一变过去国家统一录取的招生模式,实行计划招生录取,用人单位委托,少数自费生录取等。后来经过上海试点的高中会考制度的执行,随后便施行会考制度模式,录取新生是纳入会考与统考结合的新制度并推广至全国。
后来又实行“3 2”的考试制度,录取制度变得较为复杂,原来的方案不合实际,新的制度还没有产生。正如文科取消地理学科对录取相关专业的方案增加了困难。最终在借鉴国外考试制度的过程中推出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案进而尝试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转换成标准分的录取方法,这个方案后来在外界的反对中走向破产。其间保送生和招生并轨的改革也随之出现,并且改革圆满完成,录取制度的多元化也由此而来。
(三)深化改革时期(1999-)
1999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南,明确提出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意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和基础。改革内容包括改革指导思想、考试的内容、科目的设置、考试的形式、考试的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考试组织、评价及监督等。在1999年开始推行“3 X”的科目考试方案,并且取得了成功,沿用至今。考试形式出现了一年两次的高考,大部分地区高考提前一个月,也有部分地区推迟高考,在统一大局观念下出现灵活的不统一现象。
在这段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录取制度改革。1999年,山东、湖北、上海等20多个地区试行网上录取的方式,录取信息及大部分工作都由计算机网络完成。而后全国网上录取的制度得到空前的发展。另外,标准分录取制度也陆续被取消,解除了一些录取限制,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放开报考年龄限制,取消考生婚否限制等。在录取制度逐渐开放的形式下,“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也拉开了帷幕,招生录取工作渐渐由政府向高校转移,“联考”方案呼之欲出,“注册入学”制度横空出世。在这些改革中,高考改革向着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靠拢,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完善精准人才选拔方案,实现教育公平有非凡的意义。 多元化的方案对考生及管理部门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是无法适应的。网上录取制度无疑成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最大程度上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从而体现出录取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录取工作效率,也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方式。高校获得自主权利,考生获得选择权利,使得教育朝着理想的能力和知识并重、兴趣和专业对口、公平和选择自由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每个阶段的录取制度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也正是这样才推动着教育不断改革。把改革开放以后的高考录取制度划分一个阶段容易纵观全局,但总括性地忽略一些问题,这种观点容易总览全局但是不利于改革。划分为两段、三段甚至四段都是把改革区分来说以凸显其合理性和过程性,就像“链子”每一环紧紧相扣,在有条理的结构中更容易评价。
综合前人所述,以录取制度改革可以网上录取的出现为基准点,分为非网上录取和网上录取阶段。
(一)非网上录取阶段(1977-1998)
在录取制度还在处于传统人工手段时,不论高考如何调整,录取手法如何改变,其最终都得靠人工来执行。对于人才选拔和教育公平来说,没有网上录取的阶段录取工作的花费,可能造成经济的浪费及人才的流失。
(二)网上录取阶段(1999-)
自1999年试点网上查看信息及录取后,录取工作乃至整个高考的改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网络不断发展、网上录取工作不断完善之后,渐渐催生出多元化的录取方案,对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好的方案,也極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总之,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加,考生质量不断提高,招生制度日渐成熟,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也会越来越完善,定能促进人才的选拔以及教育公平的发展。正如现在日渐扩大的高校招生自主权,录取制度改革会朝着高校多元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一同探讨高校录取制度改革的得失。
【参考文献】
[1]徐维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44-47.
[2]黎运.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3]傅维利.我国高考改革的困境、出路及新方案设计[J].教育研究,2009,30(07):8-13.
[4]石畅,明庆华.我国异地高考改革困境的社会学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4(31):73-76.
[5]胡中锋,董标.“3 X”高考模式透视——兼谈CTX高考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7):26-30.
[6]周光礼,姜尚峰.高考改革40年:意义建构与制度变迁[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6):5-12.
[7]黄榕榕.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8]李峻.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