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北京的上海红酒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冬天都没有回过上海。虽然今年北京的天气格外的冷,却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些有趣的人好玩儿的事以他们那燃烧着的创意把我和我的梦想滞留在这个城市。腊八那天,我的 “影子的戏院”所在的798艺术区搞了一次艺术家露天派对,一晚上除了几尊表现主义的冰雕不惧低温在零下十五度的雪地上狂撒野,艺术家们全都喝着红酒隔着玻璃齐齐仰望北京格外澄澈的星空。
  我一个做上海音乐的上海朋友,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北漂生活回去上海住,那晚他来辞行,喝了许多红酒说了很多话,他说他真的不知道回去以后会怎么样,该怎么办,他说他很迷茫。他写了一首歌,叫做《昨夜我在大光明的屋顶跳舞》,“你打翻杯中的红酒,奏探戈的乐队,镁光灯在拍手……昨夜我在大光明的屋顶跳舞,每个女人找男人就像酒精在找主人,而今夜以后你将不在此住,时间宣布将各走各的路。”他好像真的喝醉,北京雪夜的告别仪式里,红酒成了悲伤的主角,而他的歌,关于上海的,关于红酒的,很出色,但我都不认为会有机会被真正的上海人听到,关于这一点以及很多事我皆有很明确的预见,所以我从不借酒浇愁,我只爱酒。
  事实上因为要唱歌,要演戏,平日里我基本上是滴酒不沾的,所以我从未有机会真正检验一次自己的酒力。可是我交往和喜欢的人统统都好酒,所以便也爱屋及乌地喜欢酒,甚至收藏红酒,经年累月下来居然也有了两百瓶之多,存在上海老屋那整年不见阳光的阁楼上。
  《红楼梦》里的妙玉对宝玉自称“槛外人”,那是洞明人生后的百般无奈万般无情,我始终也只是个“瓶外人”,却执着迷恋于“酒”的字词本身和它现实与臆想中弥漫着的氛围。酒字的右边是一樽稳稳的容器,没有轻摇慢晃,却在左边漾出了几滴酒香。中国字里,有三点水作偏旁的字总是会好看一些。
  真正的好酒也应该有一种妙玉似的遗世独立的孤绝姿态,所以聚众闹酒及酒后滋事在我看来都是恶俗不堪的蠢事。杜拉斯说,“饮酒使孤独发出声响。”真是不凡的描写啊。孤独得有声有色,这声是对着自己的心灵夜半无人轻私语,而那色则是低调的琥珀、沉郁的醺红(这种红在fashion中就叫做酒红)以及自恋与自爱时候特有的那种透明。
  当然还有其他颜色的酒,比如鬼绿的薄荷酒、艳粉的雪莉酒、亮蓝的波旁酒什么的。皆算不得正果,有点像在开玩笑。男人常常喜欢用介绍如何喝红酒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求接近异性的意愿。他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同坐的女人,品味红酒一定要有合适的温度(12到18度,视不同类别而定)、绝对干净的酒杯(最好是透明的郁金香杯)、配套的美食(香味浓郁、色泽鲜艳的肉类),还有清新的空气、浅色的桌布等等。他还会告诉女人,品味红酒不能着急,首先要从各个角度欣赏她纯净的颜色、迷人的光泽;然后,由远至近、由浅至深地享受她馥郁丰满的芳香;最后,才是浅浅地嘬上一口,从舌尖到整个口腔,尽情地品尝她的丰腴、她的浓郁、她变化无穷的妩媚与风情——这个过程,恰如占有他们梦想中的女人;这个女人永远会在最恰当的时候,以最美丽的形象出现;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慢慢地走近、深深地拥有。这种纯粹的快感,与怀抱美人时的满足一样,在男人的生命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享受。所以法国男人才会说,没有葡萄酒的一餐,如同没有阳光的一天。
  而这个令我们过分热爱她的法国女人杜拉斯却热爱酒过了份,最后炼成了个老酒鬼,晚年时候的相貌被酒精折磨得像只戴大口罩的猫头鹰,经常性地就要被她那年轻的情人扬送进巴黎郊外的疗养院去强制戒酒。这样就颇为不堪了。疯狂地饮酒美是美,但那种境界看来是危险的;女人的心本来就是一汪冷油,哪经得起地狱火焰般的红酒撩拨挑逗呢?
  虽然《圣经·旧约》中说,“从一开始起,葡萄酒就是为了人类的快乐而被制造的”,但对热爱酒的女人来说,酒和快乐的关系就像夜与情人的关系——大部分时间里面,她们只有夜晚,没有情人;只有酒,没有快乐。
  于是乎,在我们这个痛苦大于欢乐,分离多于团聚的星球上,大概没有太多女人会同意“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之类的古方,相对那一边感叹“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一边阴谋算计着天下的男权世界而言,喝酒对于女人这种动物有着更加单纯的动机和更为真实的自我。而在无数个深夜,当只有瓶中这个被液化了的妖怪守望和陪伴着她们不肯轻易沉睡的灵魂,除了一口口地抿下杯中物,抿下所有的梦想和失落,抿下甜蜜和伤痛外,杯酒人生亦不会对成熟的代价作出太多的补偿。
  所以,我喜欢看有理智有头脑的女人慢慢喝酒,涂着蔻丹的纤纤玉指、精工描画的软软嘴唇与微微荡漾的杯中交相辉映的人间景象,豪华又凋零,但绝不贪杯、绝不滥觞,而是有节制、有韵律,寄情于规范,不动声色地自斟自饮,就像一首词牌为《醉花荫》的美好宋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说到酒与文学,明朝文人袁宏道作有一篇《觞政》,制定了关于酒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虽说是个善意的玩笑,但看得人好生无趣也;其实袁宏道本人和我一样,基本不能碰酒,却好撰文,也像我,偏要凑个热闹,以旁观者的身份写这么一个关于酒、关于色、关于审美和人生的专栏,大概是因为不能参与的事情最让人跃跃欲试。真正能潜身并潜心于酒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事不关己、一语不发,醉翁之意只在酒。
  作为一个旁观者,保持清醒的同时易沉溺于酒的形式感。比如“曲水流觞”,流杯池中诗词酬唱,豪饮作乐,其情其景在活动现场就是入了画的;及待真实的入了画,那份迷醉就只好溢出了画面,溢出后来人的想象力。
  除了家乡上海,我生活过的其他地方,芝加哥、北京都是胜雪的,所以印象中有许多雪夜围炉(或暖炉或壁炉)饮酒的典雅场面。日本著名作家永井荷风雪夜同友人对酌,各作俳句以助酒性,友人说:“雪日不饮者,双手怀袖中。” 永井荷风对曰:“不饮酒之人,独看山上雪。” 日本的俳句和中国的宋词没有办法比,因为没有太多的技巧在里面,但令人倾倒的是这份清绝的情趣,仿佛仓促一笑,笑容还没来得及展开,一闪,就在彼此的心里消融了。消融了,像是冬日阳光里难以留下长久痕迹的一场薄雪,像是一夜心事萦绕后被喝干掉的一瓶红酒。
  做上海音乐的上海朋友走后若干天,我终于接到来自上海方面的邀请,不是唱歌或演戏,“Simply Bordeaux(只是红酒)红酒鉴赏的评委”,这是我于这个冬天在家乡舞台上唯一的亮相。
  红酒,只是红酒。
其他文献
本期“重头戏”一望即知:浓墨重彩做足“文化走出去”大文章。在《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中,专家教授用深沉睿智的剖析,梳理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的理念、路径、环节、方法。其文虽有“行”的探讨,似更倾向于“知”的层面。而在《杂技金牌何时变成真金白银——杂技艺术走出国门的践行与战略思考》中,上海杂技家赵力志用美国12年的杂技践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输出的具体成果。其中不乏理性思考,但更倾向于“行”的层
期刊
办公室有“鬼”!想必所有职场中人都感同身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潜伏在你周围你心知肚明的“明鬼”和肉眼难以分辨的“暗鬼”。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鬼。办公室的鬼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嫉贤妒能,阴谋诡计,手段则各有奇招。没有建设力,但绝对有万分的破坏力。    据卡耐基分析,狭隘、自私、虚荣、自大、嫉妒等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丑陋点,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里,只是每一个人表现出的言语行为有差别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全面复苏。现代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博览会等新词汇、新概念逐渐为国人熟知。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给艺术品经营者、艺术家、收藏者带来了机遇也捎来了风险,带来了快乐、刺激也留下了困惑和迷茫。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如同一片海洋,深不可测又富含珍宝。本期,我们特邀三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潜入”这片“深海”,避“暗礁”,寻“宝藏”
期刊
意识形态不应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的文化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
期刊
谭元元是中国乃至世界芭蕾舞界的传奇人物,她11岁进入上海市舞蹈学校学芭蕾,14岁就得奖,15岁参加国际比赛时在倾斜度为15度的舞台上表现突出,国际芭蕾舞界公认的大师俄罗斯芭蕾舞灵魂人物乌兰托娃给出了满分的评价,谭元元成为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上获得金奖的中国人第一人。之后又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里唯一的首席华人女演员,而且一当就是十年,并成为继刘翔之后第二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期刊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全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代表着艺术的高度和荣誉的顶峰,两年一届,成千上万的竞争者追逐三四十个奖项,多少人孜孜以求、趋之若鹜,只奈僧多粥少,绝大多数人只能高山仰止、空手而回,留下一声叹息或几滴眼泪。  而上海吴家,却一家三口均是牡丹奖得主,堪为曲艺界奇谈、美谈。他们是:父亲吴君玉,著名评话艺术家;母亲徐檬丹,著名评弹作家;儿子吴新伯,评弹界的后起之秀,承父亲之长,继母亲之秀,是一位
期刊
在上海影城旁边的银星假日酒店见到徐小平,其实已经两度更改了采访的时间和地点——时值新年的前夕,贺岁电影正是上演得最热闹的时候,这个上海联和院线的总经理显然非常忙。上海联和院线覆盖全国49座大中城市,向来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风向标”之一,作为当家人的徐小平的每一个选择,不夸张地说,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荣辱成败甚至生死存亡,这样一个在电影行业有举足轻重的“权利”的人,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真该写写我
期刊
今天讲演的题目叫做“上海文化的形态”。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文化的形态;第二部分,中国文化的形态;第三部分,上海文化的形态。  讨论上海文化的形态,只能从这个结构过来,这是逻辑——文化的形态到中国文化的形态,然后才是上海文化的形态。一定需要将上海文化放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逻辑结构中,它才有价值。  首先,文化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是非常紧迫。现在的我们似乎突然进入了一个
期刊
从品牌剧目、品牌院团到品牌剧场,近十年来,中国杂技正展开着意味深长的蜕变,不断注入国际化、市场化意识的同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状态走出国门进入国外的演出市场。沈阳杂技团不断编排着创新剧目,频繁地迈出国门进行巡回演出。近两年中国杂技团的市场重心开始悄悄从海外撤回到国内,改革创新杂技品牌,为之后更有力地“走出去”做准备。而与前两者立足国内、拳打海外的策略不同的是,赵力志带领一支杂技团索性在海外安营扎寨
期刊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日前举行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近日隆重举行。颁奖仪式上,歌剧《雷雨》、话剧《秀才与刽子手》、昆曲《长生殿》、电影《赤壁》等16部作品获得“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芭蕾舞《秋》、中国舞《恰同学少年》、杂技《四人造型》等25部作品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陈燮阳、秦文君、余红仙、黄蜀芹、焦晃、奚美娟、张静娴、宗福先等17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