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高校中恶性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显得日趋重要。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高校在原来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在各个院系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体系,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委员队伍,这是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目前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与朋辈咨询员的素质间的差距
朋辈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自我观念、积极的态度等品质,而在校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心理学专业的,且本身阅历经验较浅,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危机干预面前,非专业的干预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偏离应有的方向,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2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保密性不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由于班级心理委员自身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足,其他学生怀疑其是否能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且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是“身边人”,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约束机制,并担心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因此不会寻求班级心理委员的帮助。
3 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班级心理委员是从班级中遴选出来的,选拔的条件不明确,既没有具体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工作指导,工作得不到班级同学的认可。而少部分高校虽然进行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但通常是在学校的层面上对全校范围内的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听课人数多,授课时间短、周期长,且受个体因素影响,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合理定位,明确职责
制订《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把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重点定位在不是直接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发现和反映问题或者协助解决问题,把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界定为“宣传、关注、反馈”四个层面。宣传主要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关注主要是指关注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反馈主要是指第一时间反映问题,以便及时为出现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帮助。
2 规范选拔,严格条件
班级心理委员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有:(1)诚信,即取得同学的高度信任。(2)热心,即乐于帮助同学。(3)“耳聪”,即能从交谈中发现同学的心理状态。(4)“目明”,即善于观察,能及时发现同学情绪、行为的细微变化。(5)“能说”,即适时向同学宣传心理学常识。(6)“会道”,即采取恰当方式向上反映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总之,班级心理委员应由那些乐于助人、积极进取、责任心强、观察敏锐、语言表达能力好、个人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较为理想的学生担当。
3 网络管理。系统培训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化、系统化,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建立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组——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三级网络工作体系。第一级为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组,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主要负责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进行监测,对突发事件做出判断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一名专门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为副组长,其余为组员,负责掌握本专业各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接受心理委员的汇报,并对相关同学进行重点关注,提供必要帮助。第二级为学生班级设立的心理委员,主要负责每月向辅导员老师报送“本班学生心理情况汇报表”,分别从学习、生活、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进行汇报。第三级为学生宿舍信息员,起到宿舍基层联络员的作用。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高校在原来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在各个院系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体系,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委员队伍,这是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目前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与朋辈咨询员的素质间的差距
朋辈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自我观念、积极的态度等品质,而在校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心理学专业的,且本身阅历经验较浅,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危机干预面前,非专业的干预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偏离应有的方向,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2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保密性不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由于班级心理委员自身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足,其他学生怀疑其是否能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且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是“身边人”,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约束机制,并担心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因此不会寻求班级心理委员的帮助。
3 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班级心理委员是从班级中遴选出来的,选拔的条件不明确,既没有具体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工作指导,工作得不到班级同学的认可。而少部分高校虽然进行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但通常是在学校的层面上对全校范围内的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听课人数多,授课时间短、周期长,且受个体因素影响,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合理定位,明确职责
制订《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把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重点定位在不是直接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发现和反映问题或者协助解决问题,把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界定为“宣传、关注、反馈”四个层面。宣传主要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关注主要是指关注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反馈主要是指第一时间反映问题,以便及时为出现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帮助。
2 规范选拔,严格条件
班级心理委员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有:(1)诚信,即取得同学的高度信任。(2)热心,即乐于帮助同学。(3)“耳聪”,即能从交谈中发现同学的心理状态。(4)“目明”,即善于观察,能及时发现同学情绪、行为的细微变化。(5)“能说”,即适时向同学宣传心理学常识。(6)“会道”,即采取恰当方式向上反映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总之,班级心理委员应由那些乐于助人、积极进取、责任心强、观察敏锐、语言表达能力好、个人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较为理想的学生担当。
3 网络管理。系统培训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化、系统化,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建立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组——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三级网络工作体系。第一级为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组,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主要负责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进行监测,对突发事件做出判断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一名专门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为副组长,其余为组员,负责掌握本专业各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接受心理委员的汇报,并对相关同学进行重点关注,提供必要帮助。第二级为学生班级设立的心理委员,主要负责每月向辅导员老师报送“本班学生心理情况汇报表”,分别从学习、生活、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进行汇报。第三级为学生宿舍信息员,起到宿舍基层联络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