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笔者从观察对象的选择,对学生观察结果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观察素材;基本知识
心理学上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 数学观察能力是指利用视觉感官高效地提取信息,并调动各种数学思维和储备知识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 迅速而有目的、细心的观察能力,是数学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一、观察对象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能激发观察欲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观察欲望的观察对象,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观察. 如讲授“余角与补角”时,给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漂亮的图片,让学生从中寻找相交线和平行线,并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相交线和平行线,通过观察归纳和概括出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特征和区别.
(2)观察的素材要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在一个熟悉的情景中来抽象出数学问题. 讲授《有理数》负数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回家收集生活中的负数,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收集的结果,如青岛市冬季某一天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银行存折中的收支明细,温度计的刻度等,并让学生观察,来理解负数的含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3)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观察的素材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讲授“截一个几何体”时,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向学生展示利用一个平面对正方体进行切截的过程,并利用旋转动画方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切截结果,增强学生的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注重学生交流和对学生观察结果的评价
充分利用小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讲授《有趣七巧板》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并利用七巧板拼凑各种小动物或者房屋造型,其次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再次让学生观察自己图案中线段、角、图形的面积和数量关系. 如果不进行交流的话,大部分同学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使观察更加全面,最后通过有条理的归纳,加深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同时也为后续的图形全等、相似、图形位置的变化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一系列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和同班学生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持久的观察欲望,对于学生观察结果的评价,教师不要求全责备,要给学生积极的鼓励,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评价、争论,也会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具体教学中
在具体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不同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概念法则的教学. 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理论或现实基础,甚至就来源于我们的身边. 要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分析和比较,最后形成概念和法则.通过观察,了解各个侧面,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概括本质和抽象出概念来.
(2)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审好题,解决数学题首先要弄清题意,能正确地感知题目中出现的主要概念,分清什么是已知,什么是求(证). 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把已知和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学会挖掘隐含条件,培养思维的全面.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数学有一类是探索规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特例,通过观察,再进行归纳总结出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4)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如统计和概率的有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掷骰子、转转盘,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了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需落实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的授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大胆放手给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观察素材;基本知识
心理学上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 数学观察能力是指利用视觉感官高效地提取信息,并调动各种数学思维和储备知识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 迅速而有目的、细心的观察能力,是数学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一、观察对象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能激发观察欲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观察欲望的观察对象,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观察. 如讲授“余角与补角”时,给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漂亮的图片,让学生从中寻找相交线和平行线,并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相交线和平行线,通过观察归纳和概括出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特征和区别.
(2)观察的素材要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在一个熟悉的情景中来抽象出数学问题. 讲授《有理数》负数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回家收集生活中的负数,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收集的结果,如青岛市冬季某一天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银行存折中的收支明细,温度计的刻度等,并让学生观察,来理解负数的含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3)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观察的素材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讲授“截一个几何体”时,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向学生展示利用一个平面对正方体进行切截的过程,并利用旋转动画方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切截结果,增强学生的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注重学生交流和对学生观察结果的评价
充分利用小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讲授《有趣七巧板》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并利用七巧板拼凑各种小动物或者房屋造型,其次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再次让学生观察自己图案中线段、角、图形的面积和数量关系. 如果不进行交流的话,大部分同学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使观察更加全面,最后通过有条理的归纳,加深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同时也为后续的图形全等、相似、图形位置的变化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一系列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和同班学生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持久的观察欲望,对于学生观察结果的评价,教师不要求全责备,要给学生积极的鼓励,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评价、争论,也会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具体教学中
在具体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不同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概念法则的教学. 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理论或现实基础,甚至就来源于我们的身边. 要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分析和比较,最后形成概念和法则.通过观察,了解各个侧面,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概括本质和抽象出概念来.
(2)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审好题,解决数学题首先要弄清题意,能正确地感知题目中出现的主要概念,分清什么是已知,什么是求(证). 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把已知和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学会挖掘隐含条件,培养思维的全面.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数学有一类是探索规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特例,通过观察,再进行归纳总结出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4)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如统计和概率的有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掷骰子、转转盘,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了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需落实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的授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大胆放手给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