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说,敢不敢说,能不能说,其关键取决于教师有没有给予学生说的时间,有没有创造学生说的氛围,有没有交给学生说的方法。只有“慧于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秀于口”的学生。
【关键词】说 重视 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亲近孩子,让他们敢于说话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说错了不采取批评、斥责等做法,学生说对了要及时表扬;同时还注意防止有些学生彼此之间的嘲笑现象,因此,在指名发言时,常用鼓励性语言,如“慢慢说,不要急”,“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说的有什么不同,好吗”,回答对了表扬,回答错了也表扬;2、创设竞争的课堂氛围。在教学时,抓住儿童好胜的特点,在组织评论时,经常加上鼓动性的语言,如“看谁回答得最好”,“看谁说得更完整”等,使学生为了想得快,说得好,而积极思维,不甘示弱,并且积极举手发言。采取同组对说、指名说、四人小组说等各种方式,比一比谁说得最棒、谁说得最生动、最完整。这样反反复复让学生说,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使他们说理清楚,语言规范;3、尝试成功,让他们抬起头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组织好语言,以便一次说对。还有较难的问题,让优秀生说,难度低点请中下生说,不想说的则在中间说。这样分层训练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致调动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我发现本来不敢说,不想说的同学也举起高高的双手说:“我来,我来……”同样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提高。
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乐说
1、在情境中练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开始创设了找苹果的一半的情境,然后要求说说谁能找到苹果的一半,应怎样分?学生情绪高涨,欲欲欲试。如果此时引发练说,要求说准确、说规范的话,那效果肯定是极佳的;2、有重点地练说。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学生说清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我总是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强调书上的说,还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的情绪,产生一种力求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究事物内部规律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不畏艰难,知难而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3、让学生乐说。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上,我尽量多想办法,多问为什么?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媒体课件演示,直观的演示大大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抓住图形间的转换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说出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让全班交流说一说,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训练,让学生善说
1、语言规范。在具体语言阶段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具体的题目很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還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2、说有顺序。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加减混合5-3+1=?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再同桌互说,然后由表达强的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说完后,我再把算理归纳清楚:先算5-3=2。再算2+1=3。所以5-3+1=3。在我表达时,让学生认真倾听,然后由学生模仿着说,说给大家听,经过这样反复的“说”练习,相对弱的学生也能表达完整后,再请同桌互相说说,在学生能讲清楚5+3-1=?的算理后,我再出类似的题,请学生试着讲,以达到巩固表达的效果。这样通过学生的认真倾听和模仿表达,使学生掌握了怎样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加减混合”的算理;3、说到点上。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语言转变成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或图象。因此,学生的说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引”要有的放矢,“说”才能抓住关键,才能说到点子上。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应引导他们抓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个关键,才得到“商不变”这个结论。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乐说、善想善说的过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关键词】说 重视 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亲近孩子,让他们敢于说话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说错了不采取批评、斥责等做法,学生说对了要及时表扬;同时还注意防止有些学生彼此之间的嘲笑现象,因此,在指名发言时,常用鼓励性语言,如“慢慢说,不要急”,“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说的有什么不同,好吗”,回答对了表扬,回答错了也表扬;2、创设竞争的课堂氛围。在教学时,抓住儿童好胜的特点,在组织评论时,经常加上鼓动性的语言,如“看谁回答得最好”,“看谁说得更完整”等,使学生为了想得快,说得好,而积极思维,不甘示弱,并且积极举手发言。采取同组对说、指名说、四人小组说等各种方式,比一比谁说得最棒、谁说得最生动、最完整。这样反反复复让学生说,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使他们说理清楚,语言规范;3、尝试成功,让他们抬起头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组织好语言,以便一次说对。还有较难的问题,让优秀生说,难度低点请中下生说,不想说的则在中间说。这样分层训练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致调动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我发现本来不敢说,不想说的同学也举起高高的双手说:“我来,我来……”同样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提高。
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乐说
1、在情境中练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开始创设了找苹果的一半的情境,然后要求说说谁能找到苹果的一半,应怎样分?学生情绪高涨,欲欲欲试。如果此时引发练说,要求说准确、说规范的话,那效果肯定是极佳的;2、有重点地练说。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学生说清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我总是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强调书上的说,还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的情绪,产生一种力求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究事物内部规律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不畏艰难,知难而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3、让学生乐说。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上,我尽量多想办法,多问为什么?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媒体课件演示,直观的演示大大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抓住图形间的转换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说出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让全班交流说一说,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训练,让学生善说
1、语言规范。在具体语言阶段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具体的题目很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還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2、说有顺序。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加减混合5-3+1=?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再同桌互说,然后由表达强的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说完后,我再把算理归纳清楚:先算5-3=2。再算2+1=3。所以5-3+1=3。在我表达时,让学生认真倾听,然后由学生模仿着说,说给大家听,经过这样反复的“说”练习,相对弱的学生也能表达完整后,再请同桌互相说说,在学生能讲清楚5+3-1=?的算理后,我再出类似的题,请学生试着讲,以达到巩固表达的效果。这样通过学生的认真倾听和模仿表达,使学生掌握了怎样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加减混合”的算理;3、说到点上。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语言转变成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或图象。因此,学生的说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引”要有的放矢,“说”才能抓住关键,才能说到点子上。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应引导他们抓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个关键,才得到“商不变”这个结论。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乐说、善想善说的过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