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1982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高观察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
  为什么要观察客观事物才能写好文章呢?
  从写好文章的内容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真正投入生活的怀抱,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科学地分析生活,深刻地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写出好文章。而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让眼、耳、鼻、舌、身这几种感觉器官都活动起来,才能了解客观事物的形态与色彩,人和其他事物的声音,客观事物给人肌肤的感觉,各种各样物体的气味和滋味,才能由这些感觉而引起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感情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然后才能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写出好文章来。这说明观察得来的生活素材是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这些材料,经过大脑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选出所需的题材。
  从学生的实际来说:中学生年纪较小,直接的生活经验贫乏;知识少,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的生活经验也不足。如果不让学生多观察客观事物,他们就会感到无东西可写或写起来模模糊糊,不清楚,不全面,不具体。例如让学生写自己从未见过的骆驼的外形及其生活特性,学生一定写不好。因此,只有指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充分积累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
  怎样才能使学生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呢?
  一、培养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观察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前提。有了兴趣,观察客观事物就会有一种内驱力,会主动、自觉、积极地进行观察。怎样才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我认为:(1)应从学生身边观察起,写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如:亲情与友情是大家共有的,也是常常生活其中的,可以从观察身边事做起,观察父母、祖父母、同学,然后真实记录。(2)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应选择学生感到新奇的东西 ,如带学生到池塘边观察鱼儿,让学生带着“鱼为什么可以在水里畅游”的问题去观察。(3)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应选择学生感到自己最有用的最有意义的东西。如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形状和各种功能不同的钟,从而知道这些钟的作用及其意义,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主人。(4)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应让学生走出学校 小课堂,投入广阔的社会 大课堂中去,投入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如组织学生走出户外,让学生亲眼看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给观察方法
  在讲读教学中,学生已学过不少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将这些写作知识迁移,使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人,一要观察人的外貌;二要观察其言行、心理、志趣、嗜好、品行,抓住不同人的不同特征。再如观察事,要仔细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注意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整个过程。又如观察物,要注意其形态、姿色、软硬、气味、质地、作用及变化等特征;观察物有时因立足点、观察点不同,物的形象也不同;观察物要注意掌握观察的角度和距离,准确地把握物的形象特征。例如组织学生观察美人蕉,观察时,教师 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等)抓住它的特征,弄清美人蕉茎、叶、花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以花作为重点,要展开联想,写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可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三、培养观察习惯
  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靠明确观察的意义,靠提高观察的兴趣,靠持之以恒的毅力,靠教师、同学、家长的经常鼓励和支持……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好方法,应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天天写日记,使学生逐渐养成对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教师可将观察日记收上来,进行评分,然后选出好的日记在班上展览,给予表扬。这样,差生在学习上有了榜样,优生也能持之以恒。
  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和习惯,就会勤于观察;掌握了观察方法,就会善于观察。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就会写出真实、具体、生动的好文章。
其他文献
在修辞中,我们用的最多的可能是比喻,拟人等。但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这一课时,我们会发现课文中使用最多的是反问。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句式。不少语法专家对反问句都有研究、论述,认为它是一种表示强调的句式。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说“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句来加以肯定
期刊
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中小学教育教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要求教育教研有新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动力和支撑。  但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从事教科研的往往是一些大学教师和一些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缺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的研究往往是理论性强,具有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抽象的概念和专有名词多,
期刊
自从《新课程标准》版颁布以来,“有效”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词。因此,老师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注意有效,课堂教学中关注有效,作业设计也将有效的元素融合进去……最近,笔者在网上看了《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的视频,对有效教学深有体会。  首先,有效的写字指导。  案例描述:  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引导学生一起用书空的方法写课题,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写“数”字的时候,注意反文旁撇要高一点,横起低一点,短
期刊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课教学就更应该注重,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课外阅读和分析能力,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目的。在此过程中,我认为语文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教师中要在课堂和课外注重引导和规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任何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不能将学科孤立起来,教师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语文课教师也一样地
期刊
首先讲一个案例:小霞同学因为眼睛近视,请求我为她调位。我利用口语交际课巧妙地解开孩子们不愿调位的心结,他们纷纷乐意地为小霞调好了位。课后,我布置了一道语文作业:以“调位”为内容,说说心里话,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字数不限,形式多样。后来,我批阅孩子们的作业,欣喜地发现,作业完成得很好,有的还加了插图,内容丰富,情真意切。面对一份份漂亮的作业,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次语文作业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语文新
期刊
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他们几乎总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缺乏色彩。他们的作文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显得平淡而乏味。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不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往往让一些事物、事情从身边悄然而过,而不会去牢牢抓住。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文
期刊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具体地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和管理,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养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意义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策略。  一、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
期刊
第一,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
期刊
课堂生成资源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它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思维融合、碰撞而闪现的智慧火花。  一、生成源于预设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既然课堂是一个
期刊
对于语法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他们针对汉语自身的特色和变化情况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他们观点的不同主要在于对语法化范围的界定。从广义来看, 语法化不仅包括词汇的语法化,还包括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下面我仅仅以“子”字的演变过程来谈一谈词汇的语法化过程。  “子”的演变主要有四个过程:  一、 “子”在上古时期主要用作实词,表示“子女”(从造字上我们也能看出“子”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小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