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牛顿第三定律的迷思概念
张春斌等的研究发现: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达到49. 7%,认为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可以不同达到49. 3%,“两个物体"与“同种性质”这两个内涵对应的迷思概念最为普遍。
二、教材分析
现行人教版教材“牛顿第三定律”一节分三部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的受力分析”。笔者认为,“物体的受力分析”应安排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之前,作为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基础。
三、课堂设计
引入:我们给物体一个力,这个物体会对我们有什么反馈吗?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是有自己想法的,现场能举出双手鼓掌,用手拍桌子等例子来说明:我们给物体一个力,这个物体也给我们一个力。形成初步概念:力是相互的,一个叫作用力与另一个就叫反作用力。在这个环节,通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轻松的学习氛围。
情境1:请大家畫出桌面方木块的受力图。学生在本子上画出受力图。请问:谁给木块支持力?桌子对木块施加了支持力(弹力)。问:那木块对桌子有没有力的作用?有,木块对桌子施加一个压力(弹力)。
情境2:从我们刚才几个例子来看,物体对物体施力时,均发生了直接接触。不直接接触的两物,能不能也施力呢?演示两个装好磁铁的小车,按住A车,另一B车朝A车走,为什么B车会走?学生做出分析是B小车受到了力;拉开一定距离,放开两车,两车相向走,为什么A、B车都走?学生做出分析是两车都受到了力。
情境3:装要马达的小车A通过一根细绳拉着另一小车B,两车配重。通电时,两车相向而行。
情境4:用弹簧秤挂着一重物,放入水中,弹簧秤读数减小。问:弹簧秤读数减小说明什么呢?学生回答:水对重物有一向上的浮力。问:那重物对水有没有施加力呢?学生:有。问:能不能体现出来呢?老师出示一个台秤,把水放在台秤上,再放入重物,台秤读数减小。
情境5:打开风扇车的电源 ,风扇转动, 小车向前走 。问:为什么小车向前走呢?学生回答:风扇给空气一个力,空气给扇叶一个力,推动车子前进。补充:火箭是不是也这样的道理?
情境6:遥控小车悬空时启动,车子不走。将遥控小车放在地面,启动小车,小车前进。问:为什么小车放在地面上时,车才走?学生回答:说明地面对小车有一个向前的力。问:那小车对地面有没有一个对应的力呢?学生回答:应该有。问:怎么体现?将两小车轮子朝上,在轮子上放一轻木板,再将遥控小车放在木板,启动小车,小车向前走,木板向后走。
问:通过以上的例子,你们讨论一下,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什么共性?学生能回答部分内容: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学生在讨论后发表见解时,均引用本节课的针对例子。
情境7:学生用弹簧秤体会。老师补充两力性质相同。
情境8:采用力的传感器,将两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显示在电脑屏幕。一是两传感器静止,二是传感器运动,三是模拟大物体与小物体的作用情形。再由学生讲出两力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情境9:ppt出视大货车撞小汽车的车祸现场。问:大卡车对小汽车的力与小汽车对大卡车的力有什么关系?学生有认为两力不相等,也有认为两力相等,展开讨论,形成两力大小相等的认识。
本节课呈现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习情境是指在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习主体,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并激活情境思维(情境思维是当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解释,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的一种思维)的客观环境。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杨振宁认为: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的根源。提供切合学习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物理教学富于生动性、形象性、过程性、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春斌,周少娜,王妍琳, 肖化,关于“牛顿第三定律 ”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沈兰,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张春斌等的研究发现: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达到49. 7%,认为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可以不同达到49. 3%,“两个物体"与“同种性质”这两个内涵对应的迷思概念最为普遍。
二、教材分析
现行人教版教材“牛顿第三定律”一节分三部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的受力分析”。笔者认为,“物体的受力分析”应安排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之前,作为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基础。
三、课堂设计
引入:我们给物体一个力,这个物体会对我们有什么反馈吗?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是有自己想法的,现场能举出双手鼓掌,用手拍桌子等例子来说明:我们给物体一个力,这个物体也给我们一个力。形成初步概念:力是相互的,一个叫作用力与另一个就叫反作用力。在这个环节,通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轻松的学习氛围。
情境1:请大家畫出桌面方木块的受力图。学生在本子上画出受力图。请问:谁给木块支持力?桌子对木块施加了支持力(弹力)。问:那木块对桌子有没有力的作用?有,木块对桌子施加一个压力(弹力)。
情境2:从我们刚才几个例子来看,物体对物体施力时,均发生了直接接触。不直接接触的两物,能不能也施力呢?演示两个装好磁铁的小车,按住A车,另一B车朝A车走,为什么B车会走?学生做出分析是B小车受到了力;拉开一定距离,放开两车,两车相向走,为什么A、B车都走?学生做出分析是两车都受到了力。
情境3:装要马达的小车A通过一根细绳拉着另一小车B,两车配重。通电时,两车相向而行。
情境4:用弹簧秤挂着一重物,放入水中,弹簧秤读数减小。问:弹簧秤读数减小说明什么呢?学生回答:水对重物有一向上的浮力。问:那重物对水有没有施加力呢?学生:有。问:能不能体现出来呢?老师出示一个台秤,把水放在台秤上,再放入重物,台秤读数减小。
情境5:打开风扇车的电源 ,风扇转动, 小车向前走 。问:为什么小车向前走呢?学生回答:风扇给空气一个力,空气给扇叶一个力,推动车子前进。补充:火箭是不是也这样的道理?
情境6:遥控小车悬空时启动,车子不走。将遥控小车放在地面,启动小车,小车前进。问:为什么小车放在地面上时,车才走?学生回答:说明地面对小车有一个向前的力。问:那小车对地面有没有一个对应的力呢?学生回答:应该有。问:怎么体现?将两小车轮子朝上,在轮子上放一轻木板,再将遥控小车放在木板,启动小车,小车向前走,木板向后走。
问:通过以上的例子,你们讨论一下,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什么共性?学生能回答部分内容: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学生在讨论后发表见解时,均引用本节课的针对例子。
情境7:学生用弹簧秤体会。老师补充两力性质相同。
情境8:采用力的传感器,将两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显示在电脑屏幕。一是两传感器静止,二是传感器运动,三是模拟大物体与小物体的作用情形。再由学生讲出两力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情境9:ppt出视大货车撞小汽车的车祸现场。问:大卡车对小汽车的力与小汽车对大卡车的力有什么关系?学生有认为两力不相等,也有认为两力相等,展开讨论,形成两力大小相等的认识。
本节课呈现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习情境是指在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习主体,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并激活情境思维(情境思维是当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解释,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的一种思维)的客观环境。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杨振宁认为: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的根源。提供切合学习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物理教学富于生动性、形象性、过程性、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春斌,周少娜,王妍琳, 肖化,关于“牛顿第三定律 ”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沈兰,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