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授课时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不同学科的类比,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密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思维 地理教学 坐标图像法 类比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69-02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类比联想支配发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就是类比思维应用的杰作,该学说最初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将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均变论”思想类比于生物界的逐渐演变,第二个来源是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类比于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在地理教学中能否通过跨学科的类比,将其他学科的思维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数学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探讨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探讨的方法讨论一些地理事项的异变状况。比如探讨两条等值线间的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数值时,就可以利用数学思维中讨论法的原理。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读图,图中等值线数值分别为a、b,且a>b,求M的取值、P点的取值范围。
分析:依据地理原理:在等值线图中,任何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是相等的。闭合曲线与周围相邻等值线的关系,有两种情况:①是相差一个等差距,②是等于相邻其中的一条数值。读图可知:本图的等差距是a-b,图中与M相邻的等值线有二条,分别是a和b,我们以a等值线作为M的变化情况,则M的取值可能有三种,即:①往上延伸一个等差距为a+(a-b),②没有变化为a,③往下延伸一个等差距为b;同理,以b等值线作为M的变化情况,则M的取值也可能有三种,即:①往上延伸一个等差距为a,②没有变化为b,③往下延伸一个等差距为b-(a-b)。因为M处于a、b之间,故要能同时满足a和b的变化区间,即取两种变化区间的交集,也就是M只能取a或b。当M取a时,根据等值线的递变情况看,从a到a没有变化,而从b到a数值在增大,故P应大于a,但小于a+(a-b);同理,当M取b时,根据等值线的递变情况看,从b到b没有变化,而从a到b数值在减小,故P应小于b,但大于b-(a-b)。所以可以得出规律:两条等值线间的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此外, 太阳高度的等值线图、气温垂直递减率图的判读和计算等均可运用以上方法。
二、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出一些公式,缩短学生的解题时间
地理的许多计算内容都需要一些公式,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的公式,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可直接运用,缩短解题时间。比如: 某地出现极昼现象,已知其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H大 (正午太阳高度)和最小太阳高度H小 (0点太阳高度),求当地纬度?渍 和太阳直射点纬度δ。就可以运用公式: ?渍 =90°-■ ,δ=■ ,这个公式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证明。如图所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δ,则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为90°-δ,因为所求点纬度 与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差会等于两地0点的太阳高度差。
即 ?渍-(90°-δ)= H■-0。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以计算得出H■=90°-(?渍-δ)(因为位于同半球,纬差直接为两者之差)。把这两个方程组成方程组,就可以分别解出?渍=90°-■ ,δ=■ 了。学生知道了这个公式,在解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就非常方便,用时就大大缩短了。例题: (2013年厦门市质检第11题)图6示意某项要素(Y)随时间(X)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题。
若图6示意南半球某地某段时间内的太阳高度变化,a=30°,b=20°,X轴表示北京时间,c=12时,d=18时,则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
A. 70°S 30°E B. 80°S 30°E
C. 70°S 150°W D. 80°S 150°W
解析:读材料可知,c=12时,d=18时,说明横坐标相邻两个区间相差6小时,即该图表示的这段时间应该是24小时,又因为a=30°,b=20°,故横纵坐标交点处应为10°,说明该地出现了极昼现象,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为30°,最小太阳高度为10°,通过上面的公式能够很快地得出当地纬度 ?渍=90°-■ =90°-10°=80°了,至于经度,读图可知,d处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即北京时间18时时,当地时间为12时,可求出当地经度为30°E。故答案为B。
地理计算中的公式还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积累,灵活运用,解题时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坐标图像法,理清地理事物的规律及联系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地理图像,教学中可以运用数学的坐标图像法来讲解。比如在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层时, 可用数学坐标图来代替语言描述。图中横轴为地表温度, 纵轴为海拔高度, 折线反映了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函数关系, 讲解过程中将这一复杂的曲线划分为若干单调区间, 每一区间就是一层大气 , 图中有两个单调递减区间, 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它们分别是对流层和中间层( 高层大气的下半部分) , 因为其温度变化规律一样, 所以空气运动都以上升为主, 另两个单调递增区间分别为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在教学中, 教师借助这些图像, 运用数学的方法讲解, 不仅将地理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得透彻, 而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的图像在中学地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气温的日变化曲线, 大洋表层盐度、温度与纬度的关系曲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等等, 均可借用坐标图像法讲解。
四、用数学思维分析地理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中关于数据的教学比较难,原因是其中的数据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找到一些规律和联系,让学生记忆效果比较好,利用数学思想就是很好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表: 以上内容虽然有许多都不需要记忆了,但教学时告诉学生,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运用数学“公式”法描述地理特征、规律,构建地理答题模式
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公式,许多题目都需要运用公式才可以解答。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答题模式。要求学生把这些答题模式当作地理“公式”进行记忆。例如河流水文特征公式: 流量(径流量)大小、 水位(汛期)季节变化、 含沙量高低、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流速的快慢等。案例:读右图,据图请你描述R河的水文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分析:题目是要求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果学生记了水文特征的公式,答题时就可自动套用公式,得出答案:①流量较大:春季积雪融水和夏季雨水补给较充足,支流也较多。②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夏季由雨水补给。③结冰期较长: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④含沙量比较小:流经地区森林茂密。 ⑤ 有凌汛现象:河流由低纬流向高伟且冬季会结冰。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归纳很多的地理公式,比如自然地理中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等的描述,人文地理中的各种区位因素分析等等。答题时灵活套用“公式”,学生的答题思路就更加清晰,更不容易出现乱答、漏答要点的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 在讲授某些地理知识时, 恰当地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通过不同学科的类比,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密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数学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解题的方法还有很多,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杨佩娟.生物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06. 9.
[2]闫青,易海志.数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9.
[3]王树声.高中地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齐淑艳.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应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 3.
[5]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乔志和、范旭光.中国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 8.
【关键词】数学思维 地理教学 坐标图像法 类比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69-02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类比联想支配发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就是类比思维应用的杰作,该学说最初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将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均变论”思想类比于生物界的逐渐演变,第二个来源是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类比于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在地理教学中能否通过跨学科的类比,将其他学科的思维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数学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探讨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探讨的方法讨论一些地理事项的异变状况。比如探讨两条等值线间的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数值时,就可以利用数学思维中讨论法的原理。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读图,图中等值线数值分别为a、b,且a>b,求M的取值、P点的取值范围。
分析:依据地理原理:在等值线图中,任何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是相等的。闭合曲线与周围相邻等值线的关系,有两种情况:①是相差一个等差距,②是等于相邻其中的一条数值。读图可知:本图的等差距是a-b,图中与M相邻的等值线有二条,分别是a和b,我们以a等值线作为M的变化情况,则M的取值可能有三种,即:①往上延伸一个等差距为a+(a-b),②没有变化为a,③往下延伸一个等差距为b;同理,以b等值线作为M的变化情况,则M的取值也可能有三种,即:①往上延伸一个等差距为a,②没有变化为b,③往下延伸一个等差距为b-(a-b)。因为M处于a、b之间,故要能同时满足a和b的变化区间,即取两种变化区间的交集,也就是M只能取a或b。当M取a时,根据等值线的递变情况看,从a到a没有变化,而从b到a数值在增大,故P应大于a,但小于a+(a-b);同理,当M取b时,根据等值线的递变情况看,从b到b没有变化,而从a到b数值在减小,故P应小于b,但大于b-(a-b)。所以可以得出规律:两条等值线间的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此外, 太阳高度的等值线图、气温垂直递减率图的判读和计算等均可运用以上方法。
二、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出一些公式,缩短学生的解题时间
地理的许多计算内容都需要一些公式,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的公式,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可直接运用,缩短解题时间。比如: 某地出现极昼现象,已知其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H大 (正午太阳高度)和最小太阳高度H小 (0点太阳高度),求当地纬度?渍 和太阳直射点纬度δ。就可以运用公式: ?渍 =90°-■ ,δ=■ ,这个公式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证明。如图所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δ,则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为90°-δ,因为所求点纬度 与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差会等于两地0点的太阳高度差。
即 ?渍-(90°-δ)= H■-0。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以计算得出H■=90°-(?渍-δ)(因为位于同半球,纬差直接为两者之差)。把这两个方程组成方程组,就可以分别解出?渍=90°-■ ,δ=■ 了。学生知道了这个公式,在解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就非常方便,用时就大大缩短了。例题: (2013年厦门市质检第11题)图6示意某项要素(Y)随时间(X)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题。
若图6示意南半球某地某段时间内的太阳高度变化,a=30°,b=20°,X轴表示北京时间,c=12时,d=18时,则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
A. 70°S 30°E B. 80°S 30°E
C. 70°S 150°W D. 80°S 150°W
解析:读材料可知,c=12时,d=18时,说明横坐标相邻两个区间相差6小时,即该图表示的这段时间应该是24小时,又因为a=30°,b=20°,故横纵坐标交点处应为10°,说明该地出现了极昼现象,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为30°,最小太阳高度为10°,通过上面的公式能够很快地得出当地纬度 ?渍=90°-■ =90°-10°=80°了,至于经度,读图可知,d处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即北京时间18时时,当地时间为12时,可求出当地经度为30°E。故答案为B。
地理计算中的公式还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积累,灵活运用,解题时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坐标图像法,理清地理事物的规律及联系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地理图像,教学中可以运用数学的坐标图像法来讲解。比如在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层时, 可用数学坐标图来代替语言描述。图中横轴为地表温度, 纵轴为海拔高度, 折线反映了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函数关系, 讲解过程中将这一复杂的曲线划分为若干单调区间, 每一区间就是一层大气 , 图中有两个单调递减区间, 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它们分别是对流层和中间层( 高层大气的下半部分) , 因为其温度变化规律一样, 所以空气运动都以上升为主, 另两个单调递增区间分别为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在教学中, 教师借助这些图像, 运用数学的方法讲解, 不仅将地理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得透彻, 而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的图像在中学地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气温的日变化曲线, 大洋表层盐度、温度与纬度的关系曲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等等, 均可借用坐标图像法讲解。
四、用数学思维分析地理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中关于数据的教学比较难,原因是其中的数据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找到一些规律和联系,让学生记忆效果比较好,利用数学思想就是很好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表: 以上内容虽然有许多都不需要记忆了,但教学时告诉学生,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运用数学“公式”法描述地理特征、规律,构建地理答题模式
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公式,许多题目都需要运用公式才可以解答。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答题模式。要求学生把这些答题模式当作地理“公式”进行记忆。例如河流水文特征公式: 流量(径流量)大小、 水位(汛期)季节变化、 含沙量高低、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流速的快慢等。案例:读右图,据图请你描述R河的水文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分析:题目是要求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果学生记了水文特征的公式,答题时就可自动套用公式,得出答案:①流量较大:春季积雪融水和夏季雨水补给较充足,支流也较多。②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夏季由雨水补给。③结冰期较长: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④含沙量比较小:流经地区森林茂密。 ⑤ 有凌汛现象:河流由低纬流向高伟且冬季会结冰。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归纳很多的地理公式,比如自然地理中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等的描述,人文地理中的各种区位因素分析等等。答题时灵活套用“公式”,学生的答题思路就更加清晰,更不容易出现乱答、漏答要点的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 在讲授某些地理知识时, 恰当地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通过不同学科的类比,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密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数学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解题的方法还有很多,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杨佩娟.生物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06. 9.
[2]闫青,易海志.数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9.
[3]王树声.高中地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齐淑艳.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应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 3.
[5]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乔志和、范旭光.中国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