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大代表由拘留变更为逮捕是否需要许可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11月22日颁布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新刑诉法的实施做了细化规范,其中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四十六条对人大代表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根据《规则》,一般情况下,对人大代表(除现行犯)(县级)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需要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
  但是,在司法实务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某案件中,对某人大代表(县级)立案侦查后,有重大犯罪嫌疑,需采取拘留强制措施,报请该人大代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获得许可后,由于拘留强制措施的期限只有7天,如需要将该人大代表变更强制措施,对其批准逮捕,这需不需要再次报请该人大代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
  法律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引发了许多争议,一种意见认为需要再次报请许可,其认为拘留、逮捕是两种不同的强制措施,法规明文规定采取拘留、逮捕必须报请许可,所以不管是单独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还是是由拘留变更逮捕,都必须报请该人大代表(县级)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一种意见认为不再需要报请许可,因为拘留、逮捕同属强制措施,该人大代表(县级)在拘留时已经报请人大代表(县级)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对该人大代表执行逮捕也是强制措施,所以不再需要报请许可。
  我比较赞同第二种意见,对人大代表(县级)由拘留强制措施变更为逮捕强制措施不再需要报请许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拘留、逮捕都属于强制措施,且拘留的证据要求低于逮捕的证据要求,如果对人大代表(县级)就涉嫌某一罪名的犯罪采取拘留强制措施获得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那么侦查机关对其就此罪名犯罪或相关罪名采取证据要求更高的逮捕强制措施,那么,我们理解就应该不再需要报请许可。
  二、《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许可的决定机关是人大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从司法实践来考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而侦查机关的侦查工作却是日常性的活动,何时涉及人大代表并需要对其适用强制措施是不可预料的变数,它不可能与人大会期完全合拍。除去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必要的阅卷时间外,同级人大许可逮捕的时间更为紧迫,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许可决定,那么就会造成违反刑诉法规定的情况。如果在拘留前,报请该人大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那么对其就此罪名犯罪或相关罪名变更强制措施为逮捕时,不再报请许可,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决定执行强制措施。
  三、犯罪嫌疑人是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那么在人大未作出许可决定前,检察院不能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措施,很可能给日后的侦查取证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具有人大代表身份的犯罪嫌疑人,有的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有的曾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检察机关从对这些人查处伊始,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调查取证工作举步维艰。如果此时检察院的拘留、逮捕决定不能及时得到人大的许可,那么就可能发生犯罪嫌疑人利用各种渠道向检察机关施压,或串供毁证,或出逃等情形,这样将导致案件搁浅。对人大代表拘留时报请许可,拘留强制措施变更为逮捕强制措施时不再需要报请许可,有利于案件的侦查,减少办案的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47为弗吉尼亚地方法官对五个相同案件的判决进行统计研究,得出六个与量刑差异有关的重要结论。  关键词:量刑差异;统计;定罪;量刑  一、介绍  美国司法系统的研究者提出一个基本假设:量刑差异(差异主要来自类似的犯罪和类似的罪犯)普遍存在。这些结论可从总统委员会对法院的执法报告中推出。此外,量刑差异通过不公正定罪和破坏法律的威慑力改变着联邦的量刑程序。但是,霍加斯警告人民注意过大的量刑
期刊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村民委员会或者村干部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工作方式简单,时常出现滥用权力损害村民利益的情况。由于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属于国家行政组织,村干部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当农村干群冲突发生后,村民无法通过行政诉讼制止村干部的侵权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司法救济缺位的情况下,许多地方的受害农民或者采取极端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进行持续不断的上访告状,甚至
期刊
综观各国的历史和现实,贪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历史进程而延续至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恐怕也难以消除。只是,在某个阶段或某一国家因受到强力控制而有所收敛,而在另一时期或另一国度则可能因控制约束不足而滋生蔓延开来。对于社会肌体上的这一痈疽,人们的普遍看法是:严重的贪污腐败破坏了国家的整合与稳定,它腐蚀了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机制,造成权利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使政权丧失公众的信任。它也损坏了
期刊
马克思·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写道:“近代官吏团体已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劳动力,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有专长。并且近代官僚集团出于廉洁正派考虑,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若是没有这种意识,可怕的腐败和丑陋的市侩习气,将给这个团体造成致命的威胁。”[1]检察官作为接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人,应该具有特殊的“身份荣誉意识”,这种特殊的身份荣誉意识,就是检察官的职业道德意识。  一、检察职业道德的历史演
期刊
摘 要:从20世纪的清末修律到21世纪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制度改革,过去的一百多年是法制路径不断变革,不断变迁的百年。本文主要以清末修律的历史视角展开,探讨过去的同时,亦是为了考量当下的司法制度改革。进而思考他们的可行性以及清末的律法改革对如 今的影响。  关键词:法制;变革;可行性  从20世纪的清末修律到21世纪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制度改革,过去的一百多年是法制路径不断变革,不断变迁的百年
期刊
摘 要:在死刑判决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可以归纳为案内、案外两类因素,也即法律和社会因素,两个因素同时作用于一个案件的死刑判决。以当下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李昌奎案为视角,分析了两案存在的如案件是否符合死刑适用标准、激情杀人是否成立等法律问题,及我国目前的“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社会舆论等案外社会因素。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则关键在于法官对案内、案外因素对死刑判决影响大小的考量、对影响死刑判决
期刊
摘 要:现实中,行贿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以各种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贿赂。某些国家工作人员为了规避法律的制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民间借贷的形式,以借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即以借贷为名掩盖受贿的事实。因此,如何认定上述借贷形式的贿赂犯罪,对于分清罪与非罪,以及认定犯罪数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职务犯罪侦查实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之一。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对如何认定借贷形
期刊
证人出庭作证是指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知晓案件情况的证人出席法庭,以空头言词的形式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做如实的陈述。并接受各方当事人质证,或者法官以询问方式进行审查的诉讼活动。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基本证据制度,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证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关键
期刊
摘 要:“酒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人们往往通过共同饮酒的行为来表示庆祝,增进情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伴而来的劝酒、醉酒现象非常普遍。因过量饮酒、醉酒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行为定为危险驾驶罪,足见立法者对于饮酒行为的关注。而在民事审判领域,因过量饮酒导致饮酒人酒精中毒身亡,饮酒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等案件早已大量存在,受害人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谋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为第一实质要务。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环境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还要兼顾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一定会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的目的产生影响。  关键词:可持续发;环境法;立法目的  所谓的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根据需要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简而言之就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从法哲学的角度出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