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索、动手实验、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创新意识,从而建立数学学习的主动意识。着眼于现在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应当遵循数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一、数学课程目标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仅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够的,不能过于重视纸笔测验、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不能过分注重分数、强调量化成绩,而应该淡化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评价,重视学生对数学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重视学生知道什么、是怎么思考的,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数学学习态度、习惯等综合数学素质的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灌输人文理念,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接受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并将其内化成人的智慧,迁移到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始终饱含期待、耐心倾听与赞美鼓励,更要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与数学知识的获得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建构章节知识网络,养成检验、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大力推进学生建构章节知识网络,逼着学生动脑筋去构思、动手操作,这一切都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而且在构思绘制整个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反复看教材、钻研做过的习题、查阅参考资料、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在不自觉中就把书本上的知识系统而又熟练地复习巩固一遍。同时,学生会总结出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并且及时订正学习及作业中的错误。还要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后进行反思、整理思路、探求新方法的习惯,总结易混淆、易错的地方及注意事项,争取“做会一道题,领会一类题乃至一片题”;培养学生换一个角度、从另一种途径对解答的问题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培养其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能引导学生的思路更广泛、思维更灵活。
四、提倡学生执教讲解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今,学生应该是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对话者。教师应只是搭建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学生各自施展智慧和智力碰撞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执教的活动中来。具体做法如下:
1、依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选准典型问题,老师提前2-3天将下节课的内容印发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以便于在习题课上向其它学生讲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如果碰到钉子,再回过头来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通过进一步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之间应自由讨论。
2、随机抽一名学生为大家讲课,其余学生参与评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概括总结,实现师生共同活动。在习题课上,教师针对选题临时指定学生讲解,之后其它学生对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踊跃发言,大家评议。教师对评议得不深、不透的问题,及时启发、诱导,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剖析、纠正,对解题方法进行全面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更高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审读功、运算功,使其获得长足发展。
五、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
首先,要使学生不能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负担重、效率低,不能有急躁心理和消极、厌倦心理,不能有依赖心理、定势心理,更不能有惰性心理、自卑心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由动机产生兴趣、由兴趣开始探索、由探索走向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
其次,要培养师生情感,合理运用教师的期待效应,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要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成熟感,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3月
2、吴丽华、李颖健:高中生数学学习现状分析与反思,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6月
3、陈向阳:新课程实施中重建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6月
一、数学课程目标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仅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够的,不能过于重视纸笔测验、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不能过分注重分数、强调量化成绩,而应该淡化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评价,重视学生对数学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重视学生知道什么、是怎么思考的,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数学学习态度、习惯等综合数学素质的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灌输人文理念,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接受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并将其内化成人的智慧,迁移到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始终饱含期待、耐心倾听与赞美鼓励,更要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与数学知识的获得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建构章节知识网络,养成检验、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大力推进学生建构章节知识网络,逼着学生动脑筋去构思、动手操作,这一切都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而且在构思绘制整个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反复看教材、钻研做过的习题、查阅参考资料、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在不自觉中就把书本上的知识系统而又熟练地复习巩固一遍。同时,学生会总结出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并且及时订正学习及作业中的错误。还要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后进行反思、整理思路、探求新方法的习惯,总结易混淆、易错的地方及注意事项,争取“做会一道题,领会一类题乃至一片题”;培养学生换一个角度、从另一种途径对解答的问题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培养其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能引导学生的思路更广泛、思维更灵活。
四、提倡学生执教讲解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今,学生应该是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对话者。教师应只是搭建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学生各自施展智慧和智力碰撞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执教的活动中来。具体做法如下:
1、依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选准典型问题,老师提前2-3天将下节课的内容印发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以便于在习题课上向其它学生讲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如果碰到钉子,再回过头来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通过进一步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之间应自由讨论。
2、随机抽一名学生为大家讲课,其余学生参与评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概括总结,实现师生共同活动。在习题课上,教师针对选题临时指定学生讲解,之后其它学生对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踊跃发言,大家评议。教师对评议得不深、不透的问题,及时启发、诱导,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剖析、纠正,对解题方法进行全面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更高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审读功、运算功,使其获得长足发展。
五、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
首先,要使学生不能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负担重、效率低,不能有急躁心理和消极、厌倦心理,不能有依赖心理、定势心理,更不能有惰性心理、自卑心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由动机产生兴趣、由兴趣开始探索、由探索走向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
其次,要培养师生情感,合理运用教师的期待效应,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要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成熟感,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3月
2、吴丽华、李颖健:高中生数学学习现状分析与反思,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6月
3、陈向阳:新课程实施中重建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