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在课改任务实施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变封闭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变机械地完成作业为探究性地解决问题,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全面提高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水平。但这一任务的实施要靠谁来完成呢?
  当然,这一任务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站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头上。没有老师的组织引导,没有老师科学的计划安排,没有老师带领学生去开发实践,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课改也就流于形式。
  任务已历史性地落到了教师们的头上,那么教师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使命呢?
  首先,教师要能重新定位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改与教改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主导者,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化的对象加以控制和支配,而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空间。教学也不只是“讲课”,不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不只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简单拼合,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了与学生的正确关系,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轻装上阵地担负起践行课改、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历史重任。
  其次,教师要能打破习惯常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课改不只是教材体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这两种方式的转变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呢?眼下不少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机械训练,结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吗?能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吗?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吗?……显然,这与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是相悖的。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对话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之目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是获取知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那把“钥匙”。教师怎样才能把这把钥匙交到学生手里呢?除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外,还应教给他们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五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与“思”结合。学生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学,还要认认真真地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取得进步。
  2、“学”与“问”结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才会日益丰富,有问题才能激发人去探究、去解决。
  3、“学”与“习”结合。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多加练习,也可“温故而知新”。
  4、“学”与“记”结合。学知识除大脑记忆之外,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作笔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5、“学”与“行”结合。只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能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就高;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效果好了,兴趣就更高。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充满乐趣、激情昂扬,不会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就会完全改变“要我学”的局面,真正达到“我要学”的境界。而这一境界实现的关键,就在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好似沉默于课本的操作中,但通常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结束后,90%的学生总感觉到一无所获,对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明天再说起时忘却的太多。针对这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本人作如下小议:    一、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自学”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师应努力做好一个临时顾问的角色。这样做是因为: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在自己寻找课本知识的时
期刊
主题活动是少先队的一项基本活动。  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让少先队员们围绕一个富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的题目来开展活动。活动规模大小均可,大、中、小队都可以搞。但最适合的还是中队和小队活动,因为规模小些,既能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又能使所有队员都参与进来,而不使一部分队员成为无事可做的“闲人”。  有些辅导员常常为找不准主题和找不到表达主题的内容、材料而发愁,希望从别人那里找点现成的东西;也有的辅导员往
期刊
提到创新,我们会想到英国伟大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凡不应用新良方法,必将遇到新的邪恶,因为时间是最伟大的创新者。”  纵观中华民族近代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由于农耕文明带来的守成、相对滞后的封建专制的压抑和民族整体不思创新的心态,正是我们在近代落伍的原因。  可是今天,创新依然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①面临自身的人口压力: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预计总人口将达16亿;②面临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
期刊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创新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是新型课堂观的形
期刊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教育成绩斐然。然而加快农村教育的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为什么农村孩子考入高中、大学那么难?为什么高中都办在城里?回乡或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为什么绝大部分无一技之长?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是表象还是本质?……对这些问题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但可以作一个客观的调查、较系统的分析。笔者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一、农
期刊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实行已有些年头了。许多人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属于“热情派”;也有不少人对它不感冒、满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大概算是属于“怀疑派”。本人介于“热情派”和“怀疑派”之间。一方面,我毫不怀疑计算机进入教学主流的前景,对此我满怀乐观;另一方面,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持深深的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本没有必要,它们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实施多年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社会各界都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模式。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更加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如何把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与新课程紧密有机地整合起来?我认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倡导的“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目标,达标测评”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是相符合的。  新课
期刊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角色,将教师自身置于数学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
期刊
我是一名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些孩子的老师。作为家长和老师,我想说点对教育他们的看法,以共勉。  一、教育孩子是艰巨的、复杂的硬任务。家长对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教育,首先要有耐心,其次要有恒心,再次要下决心,同时还要细心。做到正面教育和侧面教育相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青少年时期对一个人今后的影响很重要,就像建高楼大厦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我不评价这句话的错与对、全面与片面,当然我也不排除
期刊
【摘要】“交互式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对现代教学中的目标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以及引导发现法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炼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交互式探究 创新 情景主体    “交互式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不是某一种现成的教育理论的推广和运用,而是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对现代教育中的目标教学理论、创造教育理论以及引导发现法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炼和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