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变封闭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变机械地完成作业为探究性地解决问题,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全面提高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水平。但这一任务的实施要靠谁来完成呢?
当然,这一任务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站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头上。没有老师的组织引导,没有老师科学的计划安排,没有老师带领学生去开发实践,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课改也就流于形式。
任务已历史性地落到了教师们的头上,那么教师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使命呢?
首先,教师要能重新定位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改与教改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主导者,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化的对象加以控制和支配,而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空间。教学也不只是“讲课”,不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不只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简单拼合,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了与学生的正确关系,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轻装上阵地担负起践行课改、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历史重任。
其次,教师要能打破习惯常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课改不只是教材体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这两种方式的转变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呢?眼下不少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机械训练,结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吗?能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吗?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吗?……显然,这与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是相悖的。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对话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之目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是获取知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那把“钥匙”。教师怎样才能把这把钥匙交到学生手里呢?除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外,还应教给他们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五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与“思”结合。学生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学,还要认认真真地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取得进步。
2、“学”与“问”结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才会日益丰富,有问题才能激发人去探究、去解决。
3、“学”与“习”结合。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多加练习,也可“温故而知新”。
4、“学”与“记”结合。学知识除大脑记忆之外,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作笔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5、“学”与“行”结合。只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能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就高;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效果好了,兴趣就更高。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充满乐趣、激情昂扬,不会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就会完全改变“要我学”的局面,真正达到“我要学”的境界。而这一境界实现的关键,就在教师。
当然,这一任务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站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头上。没有老师的组织引导,没有老师科学的计划安排,没有老师带领学生去开发实践,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课改也就流于形式。
任务已历史性地落到了教师们的头上,那么教师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使命呢?
首先,教师要能重新定位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改与教改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主导者,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化的对象加以控制和支配,而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空间。教学也不只是“讲课”,不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不只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简单拼合,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了与学生的正确关系,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轻装上阵地担负起践行课改、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历史重任。
其次,教师要能打破习惯常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课改不只是教材体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这两种方式的转变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呢?眼下不少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机械训练,结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吗?能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吗?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吗?……显然,这与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是相悖的。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对话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之目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是获取知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那把“钥匙”。教师怎样才能把这把钥匙交到学生手里呢?除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外,还应教给他们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五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与“思”结合。学生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学,还要认认真真地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取得进步。
2、“学”与“问”结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才会日益丰富,有问题才能激发人去探究、去解决。
3、“学”与“习”结合。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多加练习,也可“温故而知新”。
4、“学”与“记”结合。学知识除大脑记忆之外,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作笔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5、“学”与“行”结合。只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能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就高;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效果好了,兴趣就更高。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充满乐趣、激情昂扬,不会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就会完全改变“要我学”的局面,真正达到“我要学”的境界。而这一境界实现的关键,就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