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飞舞的银翅蝴蝶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y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苏雪林早期代表作品散文集《绿天》、小说集《棘心》及作家生活经历进行了剖析,揭示了苏雪林作品中蕴含的“四美”境界:诗的意蕴美,画的色彩美,情的率真美,韵的感伤美。
  关键词:苏雪林作品; 诗意美; 绘画美; 率真美; 感伤美
  苏雪林,原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祖籍安徽人。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她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活得岁数最高者。纵观她的一生,称得上是一个奇人。她集作家,诗人,学者,画家,教授,等多种荣誉于一身。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她在大陆文坛上被“淡化”乃至“淡忘”了。
  苏雪林,其实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就与冰心齐名,并与同时期的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并称为“珞珈三杰”。她的作品,独具特色,语言富有诗画美,情感率真动人,风格清新自然,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试从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和自传体小说集《棘心》入手,探索她早期作品的“四美”境界。
  一、诗的意蕴美
  苏雪林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她资质聪慧,对于私塾先生讲解的文义能很快领悟,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她熟读唐诗三百首、《古诗源》和《古文观止》,这些积累奠定了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她的诗才是骄人的,《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先生读了她的旧诗集甚为赞叹,赋诗:“此才非鬼亦非仙,俊逸清新气万千,若向诗坛论王霸,一生低首女青莲。亦吐风雷亦散珠,青山写集悔当涂,全身脱尽铅华气,始信中国有大苏!”曾公对传统文学的修养很是深厚,评诗的尺度也是高人一等,一般不轻易赞人,由此可见苏雪林的诗才是相当了得的。在她的《绿天》《棘心》中都体现了这种诗的古典意蕴美。
  《绿天》是苏雪林散文中的代表作,细腻诗意的展示了她新婚的点滴生活,虽有评论者说是谎言,但不乏真情。作品看似散文实则是一部优美凝练的散文诗。她把新婚夫妇的热恋写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别样的纯净。在她的笔下,鸽儿,蝴蝶,蜜蜂都有了人的情感,它们像人一样恋爱生活,有了人的忧愁和喜怒。她把自己思念丈夫的梦境比作“一朵睡莲”,娇羞美丽却圣洁,展现了新婚少妇的羞态,类似这样的比喻、象征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用天真,童趣的心来描写她所见到的景物,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出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相敬如宾夫妻生活的渴望。她的语言典雅,温婉,含而不露,既不像苦咖啡味那样浓烈,也不像白开水一般清冽,别有一种味道。她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是以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用移情的方法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外在的生物上,借那些生物的行为展现作者自己的期待和渴望。读来自然清新,不觉矫饰。
  《棘心》中,有“轻风和树叶温柔的亲吻,飞虫振翅的薨薨声,繁星的絮语,草木的萌芽,宇宙的叹息”对自然界景物拟人化的描述;也有“她将自己的人格溶解于大自然之中”对人自然化体验的描述;更有“落花挟着清香,簌簌疏雨似的,点着人身,给人一种恬静的诗意。甚至教你于不知不识间,瞑目跌坐,沉入忘我忘人的三味的境界”对物我融于一体的描述。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叙事长诗,言语间流露的诗意自然生动。小说没有曲折波澜的情节,有的只是家常絮语般的真切,是作者自身经历及内心情感的诗意描述。
  二、画的色彩美
  苏雪林从小喜欢绘画,父亲送她一些四王的山水和吴友如的新闻画供她临摹,她可以画的像模像样。她喜爱画山水画,最爱画故乡黄山风景,这也体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绘画并不是专业钻研,仅仅是个人业余爱好。然而这样的艺术潜质使她的创作中时常潜藏着浓郁的画意,描写的自然景物,非常讲究色彩的调配和背景的渲染。 如“草里纠缠着许多牵牛花和茑萝花,猩红万点,映掩浅黄浓绿间,画出新秋的诗意。还有白的雏菊,黄的红的大理花,繁星似的金钱菊,丹砂似的鸡冠,都在荒园里争妍斗艳。”(《绿天》)苏雪林用她敏感的绘画天赋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天空,树林,草地都染上了恰到好处的颜色,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透过这些文字,既有从视觉中感受到绚丽变换,又有从触觉中感受到的动感变化。这些蕴含诗意的画面,时而是粗笔勾勒,时而是工笔细描,色彩的搭配有天然去雕饰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的行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描写色彩中,苏雪林尤喜欢用“绿”字。她的笔名“绿漪”中也含有“绿”字。 “绿”象征了生命的长青,是对生活乐观心态的展示,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映衬了她一生的刚强与坚贞。这和作者的一生的遭遇是相得益彰的。
  三、 情的率真美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写文章如同做人一样要有真切的感情,情真才能动人。苏雪林也是这样的。她的情感世界是率真的,她不论写文还是做人,都是一个敢怒敢言的率真之人,她从来都是直抒己见,毫不做作,不同流合污,不虚伪,力做“真”人。
  小说《棘心》可以说是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处于现代和传统两难处境之下知识分子女性杜醒秋的生活爱情经历。这一经过的描写与她自己的经历是一致的,可见其坦诚。这其中她依恋母亲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她的深情。她在给中国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忆念母亲,如此缠绵,如此颠倒,真出乎我平生经验之外,想古人之所谓离魂病,男女陷落情网时之相思,其状味也不过如此。”她对母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母亲是一切美德的综合体:贤孝、谦逊、忍耐、艰苦等。这种真挚的爱母情结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没有丝毫的作假。
  她对未婚夫的感情也是真挚动人的,她主张爱情贞操。她把爱情看得异乎寻常的庄重和严肃,她认为恋爱,不论是身体和精神都应有一种贞洁,而精神贞洁的重要更甚于身体。她要把完整纯洁的一颗心献给未来的丈夫,同时也要求对方是同等的对待自己。书中邀叔健來欧结婚后那段描写刻画的尤为生动,弥漫心中的温柔情感深深密密的缝入衣服中,一针一线都是深情,细致的描绘出一个含羞带怯盼望恋人的少女心态,此为情深之极致。这样真挚的感情怎能不动人?   苏雪林的率真品格反映到她的行文中,使她在文学上也力求“真”,她曾引用曾朴的一番话来说明文学的“真”。“真就是文学的体质。就是文学里一个作品所以形成的事实或情绪。作者把自己选采的事实或情绪,不问是现实的,是想象的,描写得来恰如分际,不模仿,不矫饰,不扩大,如实地写出来,叫读者同化在他的想象的境界里,忘了是文字的表现,这就是真。”她的一生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真”字。
  四、 韵的感伤美
  苏雪林的作品中有一股感伤的情调,忧郁的情怀,这也是“五四”初期女性知识分子的共性。这群女性知识分子生长在封建社会,骨子里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对传统婚姻观思想上充满了排斥可行动上却不自觉地遵守,矛盾的处境,对未知的恐慌导致了她们内在的感伤情绪,尤其是“五四”落潮后。
  结合到苏雪林个人来讲,感伤色彩似乎是贯穿作者20年代作品的主色调。从作者的身世背景来探讨更觉得她的作品充满感伤色彩是正常的。她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家庭里冷漠刁蛮的祖母处处压制小辈,陈腐的等级尊卑思想时时禁锢人心。更有祖母对待母亲的苛刻,致使母亲中年早逝,大哥早年留下病疾,种种不幸给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忧郁的童年,对家庭长辈冷漠的尊卑观念甚为反感。童年对一个作家造成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可以一直延续到作家整个创作过程中。长大后,求学生涯异乡漂泊体弱多病孤独无助;成人后,与丈夫长期分居婚姻不幸,无奈组成姐妹家庭;抗战胜利后,由于她对共产党的种种误解,远离故土终老台湾。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她形成的性格秉性和文学风格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棘心》中,女主人公远离故土的漂泊感,学业事业的不确定感,爱母情深的思念以及爱情的挫败感等,都触发了她的伤感。从小说第一章“母亲的南旋”中就刻画了母亲离别之际无端悲哭情形,在“赴法”一章,把母亲无端倪的悲痛诠释为一种“预兆”,这种预兆贯穿全文。全文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使人感同身受。其实文中醒秋的思想未尝不是作者本人的意志,是作者潜在宿命观的外在表露。在散文集《绿天》中,作者用“一半的谎言,一半的真情”编织了她婚后幸福生活的美梦,又未尝不是作者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幸福的祈求。这种淡淡的感伤浸透在了一个个美好的图景上,可以说正是作者精心编造的“美丽谎言”折射出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热烈的憧憬。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只翩翩飞舞的银翅蝴蝶,妖娆却不失美丽。而今的我们面对她,应該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还原她的真实性,尽量以客观真实为主,淡化主观评论和过多的学术批评,将她的宜处大加发扬,将她的偏颇客观修正。这才是学术的本真要义。她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清淡雅丽,内涵虽单纯却不失真挚。她的作品是诗画美、率真美和感伤美相融一体巧妙结合的。她的语言博采众长,独具一格,既吸收了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又汲取了人民大众饶有生气的口语。翻开她的作品,四字成语、排比句式俯拾即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她的言词犹如珠玑错落有致,别有风趣。总之,她的文章是以情动人,以文采服人,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 石楠.另类才女苏雪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8:22页
  [2]沈晖.绿天雪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9页
  [3] 苏雪林.苏雪林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
  [4]周哲波.试论苏雪林作品“三美“境界[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蔡菁.浅析苏雪林小说《棘心》的艺术张力[D].福建: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2005
  [6]黄敏.苏雪林《棘心》之感伤主义研究[D].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2010
  [7]陈昶.梁小娟.2010年海峡两岸苏雪林学术研讨会综述[J].长江学术.2011(1)
  作者简介:郭卿钰(1990.10-),女,山西长治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教学方法先进灵活,所以课讲的超棒,再加其极富爱心和责任感,因此他德高望众倍重受人尊重!  记得小时侯,最高兴最风光的事,就是坐在自行车的前大梁上,由父亲驮着离开家或学校,一路上,便会有很多很多比我大的孩子热情的喊:“范老师好!”于是,父亲便总是笑着并亲切的回应,那个过程,我甚至比爸爸都享受其中的快乐和幸福!作教师,真崇高!于是,在心中便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
期刊
日期:2013年2月20日  被校准仪器信息:  型号:UV-1800 波长范围:(190~1100)nm  出厂编号:206-25406-38 生产厂家:日本岛津公司  一、概述  1. 测量依据: JJG178-2007《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  评定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2. 测量环境条件: 温度21℃,相对湿度34%  3. 所用测
期刊
摘 要:钱钟书继承和发展了严羽的“断代言诗”说,并在《谈艺录》中提出“诗分唐宋”的观点:诗歌分期的标准不应是“朝代”,而应为“体格性分”之分;同一位诗人的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可兼容各种风格,近“唐音”则“才气发扬”,染“宋调”则“思虑深沉”,唐诗、宋诗各领风骚,难分伯仲。钱钟书的“断代言诗”说提高了宋诗地位,扩充了古典诗学的研究领域,对当代唐宋诗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钱钟书;“诗分唐宋”
期刊
摘 要:“蘑菇角”是目前多数学者对商周动物纹玉器头部角饰的一种定名。此角主要出现在龙的头部。笔者认为此定名不合理,应该称为茸角。本文同时对茸角在玉器上出现的兴衰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蘑菇角;商周时期;礼器  国家博物馆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和古方主编的《中国古玉器图典》里面均有“蘑菇角”之说。其解释为:“下部如粗柱,顶端有一圆锤,似未开的蘑菇,多饰在龙之身上。”“
期刊
摘 要:探讨研究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树立“慎独”精神,强化“审慎”意识,增强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能顺利进入临床工作。  关键词:护生;综合能力;实训;慎独;自我保护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护理教育中,我们对2011级专科理护5班 65名学生增加了综合能力培养,借鉴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对学生系统、全面、逼真训练,效果
期刊
摘 要:俄罗斯的饮茶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它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背景、茶的种类和方式、茶炊文化、以及饮茶文化及对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影响几个方面对俄罗斯的茶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俄罗斯;饮茶文化;语言  一、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背景  俄罗斯在饮茶方面同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中,中国是最早制作茶的国家。当今在俄罗斯多数人都喜欢饮茶。最早关于茶叶传入俄罗斯的记载是,1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给高职残障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高职残障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更关乎国家的稳定和谐。高职残障生就业难、就业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  关键词:高职;残障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给高职残障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高职残障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状态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平时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呢?是每一位体育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实
期刊
《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坛巨匠、超验主义哲学先驱梭罗(1817-1862)的代表作,是当代美国拥有读者最多的经典散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影响了托尔斯泰、马丁·路德·金、甘地等人。  1845年,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经历了一段回归自然、躬耕自足、悠然恬静、质朴清新的田园诗般历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崇尚自然的简单隐居,作者还从一个学者、哲人的角度对自己的所经所历、所念所思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明确探究性阅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探究性阅读要增强学生阅读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素质。将阅读与口头、书面表达等实际运用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是要使他们能从阅读中收获提高素质的养料,在阅读中培养思辨力、评判能力和批判精神,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