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的生成在科学课堂中是一种突破,学生会问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在“提问—活动—探究—体验”的基础上发挥问题意识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本文浅谈了在科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问问题、探究问题、重视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发现问题善问问题探究问题强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7-02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堂由问题产生而开始,由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而结束,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有什么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或是不知怎样问,没有机会问等,就意味着酿成学生发展上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抓住教学中心,善于向学生提问,正确对待学生问题,才能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增强学习的兴趣。
一、正确引导,发现问题。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他们走进教室,脑子里往往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教学以师为主、以教参为主、以标准答案为主,沉迷在“教师设立的问题”服务模式中,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看不到学生的问题、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课堂教学偏离教学轨道,那就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显然,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俯下身子”,真正去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研究学生的问题。在学习《纸的秘密》一课时,我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环节:(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纸的欲望。(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观察实验—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3)活动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纸发明和造纸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纸的奥秘。(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各种纸的不同特性设计一件新物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纸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不但在课堂上发现了“宣纸与报纸比谁的吸水性能强?”“牛皮纸与信纸比谁更光滑?”等问题,更提出“牛皮纸与硬纸板比谁的承重能力强?”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延伸到课后继续主动思考探究。
二、把握中心,善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教师只有熟悉掌握教材、把握教材,才能善于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并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在执教《溶解——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我以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第一个环节我请学生吃糖后,提出:“你们是怎么吃糖的?”以这个问题为开始,启发学生;第二个环节让孩子边吃糖边讨论;第三个环节以假设形式展开,几个孩子想出了用不同吃糖的方法,加快糖的溶解。还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提出“嘴巴的糖跑到哪里了?”;第四个环节“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能把盐变走吗?”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验证,证实。通过一系列问题和活动,学生轻松愉悦的展开学习,解决了问题。
三、因势利导,探究问题。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以形成探究的态度来获取知识,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教材。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问:“你们平常在家里喝什么水?旅游时喝的是什么水?”“开水”、“饮用水”、“矿泉水”……“水是生命之源”,这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每个人每天都要喝大量的水。由于条件的改善,水以各种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外出旅游,多饮用矿泉水。谈到这儿,引出下一步活动——制作矿泉水,自然亲切,有新鲜感,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活动有三部分,“灌水、取名、标价”,其中“标价”是活动的重点。三个瓶子的形状、大小、高矮各不一样,我们该根据什么标准标价呢?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标准,因此组内会发生争论,组与组之间也有异议,到底根据什么标准标价比较合理呢?通过议论,学生达成共识——根据水的多少标价比较合理。那么,到底哪个瓶里的水多,哪个瓶里的水少?自然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主题,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及时评价,强化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让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这是对学生“问”的最大鼓励,也是对学生的希望与信任,它更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随时向学生开放的态度,而正是这种态度,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心理安全的可能。让学生自由地提问题,老师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课堂上可以动手研究的,对问题分类、甄选、鉴别,有一个逐渐明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知道,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对自己或对他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乐于并敢于把自己想法提出来。
课堂上,我对学生的问题会表达积极的反应,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它对我很有帮助;从你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个问题对我们很重要”等等。我也会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个OK的手势等等,肯定了学生提问的勇气,鼓励接下来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探索沉浮的秘密》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挤压瓶子,笔帽为什么会上浮,这与潜水艇在水中上浮有什么关系?我及时抓住这个学生的提问,摸着这个学生的头说:“你不但善于观察,更善于提问,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这些问题非常有意思,老师相信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把答案告诉老师。”学生受到了鼓舞,自己读书查阅资料,和同伴商量,很快弄清了问题答案。
一堂成功的科学课例不只是解决了问题,更需要产生更多新的问题,让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问题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课后怀着好奇心去探索,最终促进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发现问题善问问题探究问题强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7-02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堂由问题产生而开始,由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而结束,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有什么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或是不知怎样问,没有机会问等,就意味着酿成学生发展上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抓住教学中心,善于向学生提问,正确对待学生问题,才能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增强学习的兴趣。
一、正确引导,发现问题。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他们走进教室,脑子里往往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教学以师为主、以教参为主、以标准答案为主,沉迷在“教师设立的问题”服务模式中,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看不到学生的问题、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课堂教学偏离教学轨道,那就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显然,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俯下身子”,真正去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研究学生的问题。在学习《纸的秘密》一课时,我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环节:(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纸的欲望。(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观察实验—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3)活动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纸发明和造纸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纸的奥秘。(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各种纸的不同特性设计一件新物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纸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不但在课堂上发现了“宣纸与报纸比谁的吸水性能强?”“牛皮纸与信纸比谁更光滑?”等问题,更提出“牛皮纸与硬纸板比谁的承重能力强?”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延伸到课后继续主动思考探究。
二、把握中心,善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教师只有熟悉掌握教材、把握教材,才能善于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并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在执教《溶解——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我以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第一个环节我请学生吃糖后,提出:“你们是怎么吃糖的?”以这个问题为开始,启发学生;第二个环节让孩子边吃糖边讨论;第三个环节以假设形式展开,几个孩子想出了用不同吃糖的方法,加快糖的溶解。还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提出“嘴巴的糖跑到哪里了?”;第四个环节“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能把盐变走吗?”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验证,证实。通过一系列问题和活动,学生轻松愉悦的展开学习,解决了问题。
三、因势利导,探究问题。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以形成探究的态度来获取知识,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教材。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问:“你们平常在家里喝什么水?旅游时喝的是什么水?”“开水”、“饮用水”、“矿泉水”……“水是生命之源”,这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每个人每天都要喝大量的水。由于条件的改善,水以各种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外出旅游,多饮用矿泉水。谈到这儿,引出下一步活动——制作矿泉水,自然亲切,有新鲜感,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活动有三部分,“灌水、取名、标价”,其中“标价”是活动的重点。三个瓶子的形状、大小、高矮各不一样,我们该根据什么标准标价呢?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标准,因此组内会发生争论,组与组之间也有异议,到底根据什么标准标价比较合理呢?通过议论,学生达成共识——根据水的多少标价比较合理。那么,到底哪个瓶里的水多,哪个瓶里的水少?自然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主题,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及时评价,强化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让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这是对学生“问”的最大鼓励,也是对学生的希望与信任,它更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随时向学生开放的态度,而正是这种态度,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心理安全的可能。让学生自由地提问题,老师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课堂上可以动手研究的,对问题分类、甄选、鉴别,有一个逐渐明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知道,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对自己或对他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乐于并敢于把自己想法提出来。
课堂上,我对学生的问题会表达积极的反应,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它对我很有帮助;从你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个问题对我们很重要”等等。我也会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个OK的手势等等,肯定了学生提问的勇气,鼓励接下来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探索沉浮的秘密》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挤压瓶子,笔帽为什么会上浮,这与潜水艇在水中上浮有什么关系?我及时抓住这个学生的提问,摸着这个学生的头说:“你不但善于观察,更善于提问,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这些问题非常有意思,老师相信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把答案告诉老师。”学生受到了鼓舞,自己读书查阅资料,和同伴商量,很快弄清了问题答案。
一堂成功的科学课例不只是解决了问题,更需要产生更多新的问题,让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问题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课后怀着好奇心去探索,最终促进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