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互动·赏识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TI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是否有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发挥出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取决于教师的调动;调动不好,就是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呢?
  
  一、激发兴趣,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古至今,有许多的兴趣浓烈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即有所谓“书痴”、“画痴”之类。同样,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兴奋点。激趣的方法有哪些呢?
  
  1、故事法。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吸引人的魅力。例如,我与学生谈到2004年感动中国“英雄人物或集体”时,先讲了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的优秀大学生徐本禹以及只身卧底、出生入死的缉毒英雄明正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几则。这样,学生思维很活跃,在写作时便有话可说。
  
  2、联系法。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能激发思维,调动情感,创设应有的课堂气氛。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文时,我告诉学生,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走过蓝水河》主题歌就是直接引用了三句著名的古诗词。学生当然想知道是什么,然后,我就指出,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做学问、成就事业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梅,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设疑法。“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有没有教学技巧的表现。精心设计疑问,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启发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好奇心。在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文中人物形象时,自然会想到“士为知已者死”这句名言,教者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古代有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现代有蔡锷与袁世凯决裂的故事,结合课文,谈一谈“士”该不该为“知已者死”。教师的设疑使同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兴趣自然被诱发出来了。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悬念法、比较法、情境渲染法、心理沟通法等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学生便会乐在其中、学有所得。
  
  二、互动教学,搭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平台
  
  中央电视台的许多综艺节目为了得到观众的青睐,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之外,还设置了互动的节目,让主持人、演员、观众达到很好的交流,自然令人难忘。节目如此,教学亦然。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与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抱负时,要求他们各言其志,各抒已见。即使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发言,他也不立即提出指责。师生谈话,曾暂却在一旁鼓瑟,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可以想象。
  由此,我们认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在民主的、平等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交流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默契,这种心灵的沟通可以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关系。当然,要形成这种关系,教师应利用一切手段及时调控。例如,以“青春”为话题写作时,有些学生为构思而发愁时,可以调动集体智慧,激发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讨论归纳有关青春诗歌(如曹操《长歌赋》)、青春的歌曲(如《当》)、青春的影视剧(如《花季雨季》)、青春的文学(如《青春之歌》),在此基础上获得构思的灵感。
  同时,倡导师生互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放开手脚步,拓展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间,即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思索的空间,学生将很难读懂文本,悟出作者的感情。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冷场,扩大教学容量,往往只给大家一两分钟时间考虑。试想,这样的交流,怎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三、赏识评价,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去尊重、关心学生。同时,及时正确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是十分必要的。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在学习的竞争与压力中,能够成为“受奖者”,会成为创新前进的“动力”。
  比如,学生赏析李白的诗歌《哭晁卿衡》时,很难分清诗歌的题材,我就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只要答出来,就立即表扬。
  教育是对人的一种关怀,教师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学生的自尊、自信。为了赚取满意的考试成绩,为了让学生俯首贴耳,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动辄训斥打骂,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不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改进。只有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才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更具活力。
  (作者单位:223400 江苏省涟水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选择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知识、新内容,倡导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还给了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能力。     一、新教材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联系实际重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新课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向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富有意义且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以
期刊
自古道:“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历来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人,是民族的希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才有动力。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没有对自己教
期刊
什么是集体主义精神呢?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以集体利益为重,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有为集体奉献的精神。在多年的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我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六点体会:    一、做好入学教育,建立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小学中建立起集体意识,是培养小学生集体精神的起点。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心目中还没有集体这个概念,也不能像对成人那样讲定义和深奥的道理。我首先引导他们知道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
期刊
一、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当前,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阅读面窄。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较少,导致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笔者曾对本校的学生阅读情况作了调查。从图书室学生借书的记录了解到,全校1180人,有借书记录的总共有568人次,从学生所借的书的
期刊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比较常用的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验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最深刻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责任。语文是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呢?窃以为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立足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教法    坚持整体性原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中教者把握教材、设计教法、指导学法必须遵循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教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期刊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诸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的涵义    马斯洛将人的创造能力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
期刊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对象,作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性。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一、教师要扮演多种不同角色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
期刊
对怎样一堂课算是好课的界定,不同时期的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逐渐进入教师的领域,评价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一些实质性的转变。通过近期的摸索与探究,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一些思考:评价好课离不开对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