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是否有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发挥出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取决于教师的调动;调动不好,就是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呢?
一、激发兴趣,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古至今,有许多的兴趣浓烈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即有所谓“书痴”、“画痴”之类。同样,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兴奋点。激趣的方法有哪些呢?
1、故事法。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吸引人的魅力。例如,我与学生谈到2004年感动中国“英雄人物或集体”时,先讲了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的优秀大学生徐本禹以及只身卧底、出生入死的缉毒英雄明正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几则。这样,学生思维很活跃,在写作时便有话可说。
2、联系法。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能激发思维,调动情感,创设应有的课堂气氛。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文时,我告诉学生,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走过蓝水河》主题歌就是直接引用了三句著名的古诗词。学生当然想知道是什么,然后,我就指出,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做学问、成就事业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梅,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设疑法。“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有没有教学技巧的表现。精心设计疑问,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启发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好奇心。在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文中人物形象时,自然会想到“士为知已者死”这句名言,教者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古代有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现代有蔡锷与袁世凯决裂的故事,结合课文,谈一谈“士”该不该为“知已者死”。教师的设疑使同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兴趣自然被诱发出来了。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悬念法、比较法、情境渲染法、心理沟通法等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学生便会乐在其中、学有所得。
二、互动教学,搭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平台
中央电视台的许多综艺节目为了得到观众的青睐,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之外,还设置了互动的节目,让主持人、演员、观众达到很好的交流,自然令人难忘。节目如此,教学亦然。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与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抱负时,要求他们各言其志,各抒已见。即使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发言,他也不立即提出指责。师生谈话,曾暂却在一旁鼓瑟,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可以想象。
由此,我们认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在民主的、平等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交流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默契,这种心灵的沟通可以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关系。当然,要形成这种关系,教师应利用一切手段及时调控。例如,以“青春”为话题写作时,有些学生为构思而发愁时,可以调动集体智慧,激发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讨论归纳有关青春诗歌(如曹操《长歌赋》)、青春的歌曲(如《当》)、青春的影视剧(如《花季雨季》)、青春的文学(如《青春之歌》),在此基础上获得构思的灵感。
同时,倡导师生互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放开手脚步,拓展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间,即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思索的空间,学生将很难读懂文本,悟出作者的感情。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冷场,扩大教学容量,往往只给大家一两分钟时间考虑。试想,这样的交流,怎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三、赏识评价,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去尊重、关心学生。同时,及时正确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是十分必要的。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在学习的竞争与压力中,能够成为“受奖者”,会成为创新前进的“动力”。
比如,学生赏析李白的诗歌《哭晁卿衡》时,很难分清诗歌的题材,我就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只要答出来,就立即表扬。
教育是对人的一种关怀,教师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学生的自尊、自信。为了赚取满意的考试成绩,为了让学生俯首贴耳,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动辄训斥打骂,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不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改进。只有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才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更具活力。
(作者单位:223400 江苏省涟水县第二中学)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呢?
一、激发兴趣,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古至今,有许多的兴趣浓烈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即有所谓“书痴”、“画痴”之类。同样,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兴奋点。激趣的方法有哪些呢?
1、故事法。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吸引人的魅力。例如,我与学生谈到2004年感动中国“英雄人物或集体”时,先讲了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的优秀大学生徐本禹以及只身卧底、出生入死的缉毒英雄明正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几则。这样,学生思维很活跃,在写作时便有话可说。
2、联系法。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能激发思维,调动情感,创设应有的课堂气氛。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文时,我告诉学生,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走过蓝水河》主题歌就是直接引用了三句著名的古诗词。学生当然想知道是什么,然后,我就指出,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做学问、成就事业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梅,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设疑法。“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有没有教学技巧的表现。精心设计疑问,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启发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好奇心。在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文中人物形象时,自然会想到“士为知已者死”这句名言,教者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古代有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现代有蔡锷与袁世凯决裂的故事,结合课文,谈一谈“士”该不该为“知已者死”。教师的设疑使同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兴趣自然被诱发出来了。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悬念法、比较法、情境渲染法、心理沟通法等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学生便会乐在其中、学有所得。
二、互动教学,搭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平台
中央电视台的许多综艺节目为了得到观众的青睐,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之外,还设置了互动的节目,让主持人、演员、观众达到很好的交流,自然令人难忘。节目如此,教学亦然。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与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抱负时,要求他们各言其志,各抒已见。即使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发言,他也不立即提出指责。师生谈话,曾暂却在一旁鼓瑟,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可以想象。
由此,我们认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在民主的、平等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交流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默契,这种心灵的沟通可以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关系。当然,要形成这种关系,教师应利用一切手段及时调控。例如,以“青春”为话题写作时,有些学生为构思而发愁时,可以调动集体智慧,激发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讨论归纳有关青春诗歌(如曹操《长歌赋》)、青春的歌曲(如《当》)、青春的影视剧(如《花季雨季》)、青春的文学(如《青春之歌》),在此基础上获得构思的灵感。
同时,倡导师生互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放开手脚步,拓展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间,即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思索的空间,学生将很难读懂文本,悟出作者的感情。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冷场,扩大教学容量,往往只给大家一两分钟时间考虑。试想,这样的交流,怎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三、赏识评价,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去尊重、关心学生。同时,及时正确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是十分必要的。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在学习的竞争与压力中,能够成为“受奖者”,会成为创新前进的“动力”。
比如,学生赏析李白的诗歌《哭晁卿衡》时,很难分清诗歌的题材,我就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只要答出来,就立即表扬。
教育是对人的一种关怀,教师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学生的自尊、自信。为了赚取满意的考试成绩,为了让学生俯首贴耳,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动辄训斥打骂,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不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改进。只有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才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更具活力。
(作者单位:223400 江苏省涟水县第二中学)